「俠之大者」胡金銓的紀錄片
最近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有一套《大俠胡金銓》的紀錄片放映,片長超過三小時半,要分成上下集兩部分,難免令自己有點質疑,是否有必要有此篇幅。導演在1997年意外離世,已經是超過廿五年了,他全盛時期在七十年代,很多年輕一輩未必熟悉,但一說《龍門客棧》,大家該會點頭稱是,即使未必看過,那基本上是劃時代的武俠片,在華人社會有神級地位。
其實只是三年前,疫情蔓延全球之前,在香港已舉行過一次胡金銓電影展,一次過重溫導演的多部名作,勾起不少回憶和讚嘆。當時也請得演員石雋出席,分享當年的點滴。今次,石雋依然舉足輕重,除了深入講述當年的情況外,還帶領攝製隊到一些經典的外景場地,印證一番。最令人意外的,是很多這些場地仍跟當年差不多,其中在電影《俠女》出現的竹林,攝製隊再在差不多位置重現當年片段,幾乎可以説相當接近。
導演當年選擇的外景場地都是非常偏遠,人跡罕至,或者因此到今天,仍然保留差不多的狀態。今天再提起,那些地理環境,山道的氣勢,在鏡頭下恍似一幅山水畫,也奠定導演的風格,寫下歷史的一頁。今天,攝製隊將所有資料和電影片段全部放在大家面前,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導演一直是無師自通,邊做邊學,參考別人,與及看書而學來。不過,他有點繪畫的天份,當時就憑此入行,設計海報和做推廣工作,再因李翰祥的關係,走到幕前當演員,再替李翰祥做副導演,讓他能展所長。
他的主意多多,想像力豐富,幾乎各方面的事情他都可以落手落腳去做,替演員化妝梳頭,道具設計,據說有不少兵器是他設計的,服裝頭飾,攝影角度,光暗對比,外景場地的選擇和安排,還有最令他自豪的,是他創立了動作設計這個職位。在之前,武術打鬥就像是京劇的表演,通常是對打的兩人自己設定,並不太逼真。胡導演於是找來一些武師,設計一些較真實的動作,然後演員依樣模仿,是開先河之舉。然後還有跳彈床表現輕功這玩意,都是他想像出來的,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電影中都有相關片段展示,令我最有印象的,就是服裝設計。每個角色都不同,配合其角色身份。而一些細微的如帽子也不馬虎,其中上官靈鳳的一頂,有面紗三百六十度環繞頭部,別人看不清她的容貌。但帽的左右兩邊有兩條帶,一拉下,面紗的前面便像窗簾一樣拉開。在電影中提出來,今天依然令人拍案叫絕!
而導演在用人方面也特別獨具慧眼,他用的主角不少是新人,很多都因此一舉成名。他在邵氏拍攝的《大醉俠》用上鄭佩佩,她以後便是一代的女俠。到《龍門客棧》,上官靈鳳和石雋固然重要,但大反派的白鷹也是一絕,他原是片場工人,導演相中他,請他出演,還為他設計那件紅色斗篷,入型入格,形象突出,我敢說,此後的反派人物做型,沒有一個及得上他。此外,當然要提徐楓,她的《俠女》又是導演的另一高峰,當時導演就是喜歡徐楓的眼神,而她的形象就此永不磨滅!
而幕後的工作人員便更多,真正算合作過的,算得上是師徒關係的也不少,今天願意在鏡頭面前説幾句的,也算涵蓋不同年代,像李安、徐克、許鞍華、侯孝賢和吳宇森等導演,即使當年沒有正式合作,都直認受其影響至深,《臥虎藏龍》中的一場竹枝上對戰至為明顯。自己較為不熟知的,原來洪金寶和秦沛兩位,一出道已跟隨胡導演,不竟那已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他們分別說起來,再配合老舊電影片段印證,自己倒覺得趣味盎然,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自己也只是幾年前的回顧展中,看了一些作品,現在,倒希望有機會追回其他的。
導演讓人有抱怨的,多是時間的掌握,很多戲一拍兩三年,有時遇上光線不合其要求便不拍。後來學懂製造煙霧,便經常使用,增加氣氛。當年是人手操作,檢樹枝樹葉之類,又要控制濃度,吹的方向,經常因此拖慢拍攝進度。如今,已有煙餅這個工具,小小一個像茶餅,有條藥引,輕易點火便做出效果。電影最後,石雋在那竹林內,為導演燃點了一個煙餅,向他致敬,可惜,今天會拍攝這些的氣氛的電影,卻是寥寥可數了。
胡導演在1932年北平出生,那時仍是中華民國,大陸變色,他父母馬上將他送到香港。他的父親後來被批鬥監禁,死在獄中,他的母親一直下落不明,他去了香港之後,沒有再見父母一面。那個時候的香港,在大陸變色後,很多人都想方設法逃到香港,倪匡如是,錢穆如是,葉問如是,胡金銓也如是。有些更是無親無故,一切由零開始。可幸當時很多背景相近的人,彼此扶持,胡金銓那時認識了宋存壽、蔣光超、李翰祥等人,後來更和他們共七人結為異姓兄弟,也因此後來會到台灣發展,成為在港台兩地的成功故事的例子。那時是無需去「搶人才」,一個地方有自由,有空間包容,有機會,人才自然來,這樣的道理不是很明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