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陶樂思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學會溫柔地替自己終結自我破壞

陶樂思
·

前言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這個書名看似是責備我們,對我們說,我們正在面對的困局是自己造成。不過這本書的副標題「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會清楚這是一本有關自我成長的書。究竟什麼事自我破壞呢?為何會形成自我破壞呢?若察覺到有自我破壞,應該做些什麼去終結它?這本書為我們作出了詳細的闡釋。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埔里安娜.藝斯特,是國際暢銷書作家,除了出版書籍以外,也透過網志分享療癒和覺醒的內容。這本書著重自我成長,幫助讀者終結自我破壞的心態和行為,成為一個有能力自控的人,朝著更好版本的自己進發。

什麼是自我破壞呢?作者說:「當自己的現況與想要過的生活產生落差,而你想彌合這個落差的過程中,總是遇到重重障礙。這些障礙就是自我破壞,也就是擋在我們面前,名叫「自己」的那座大山。這些自我破壞很多時都是無意識的。例如明明很想人愛你,接納你,但在言語和行為上卻經常把人推開;明明不想但卻吃得很不健康;拼命工作;瘋狂購物;放不下前任,不受控地不斷打探他/她的近況。上述都是比較明顯清晰的例子。有些自我破壞比較隱性,包括模糊的焦慮感、自卑感,以及滲透於日常的不滿情緒。

終結自我破壞的四個步驟

既然知道自我破壞是阻擋着我們成為想成為的自己的那座大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終結它呢?這本書提出了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並承認有自我破壞的存在,而這些自我破壞確實為自己想要的改變造成負面影響。解決問題的最先一步,就是覺察並承認問題。不過作者提醒讀者,覺察並承認有自我破壞,並不是要批判自己為「不好」或「失敗」。以批判心態為自我破壞貼上負面標籤,只會引起抵觸情緒,拒絕承認問題。這樣更不利於推動改變。因此,我們需要不帶批判地覺察和承認自我破壞。

第二步,明瞭自我破壞的背後原因,其實是為了滿足躲在無意識之中的需求的心理因應機制。因此我們要做的並非壓制自我破壞的心態與行為,而是深挖自己的內在,找出躲藏起來的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以我自己作為例子吧。我一直對財富很抗拒。大凡那些靈性修煉內容涉及增進財運的,我都嗤之以鼻。後來挖掘自己內在,我發現自己的信念是有錢的人十分討厭。因此自己不想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作者在書中也有談及這種心態。她提及有些人明明想賺錢,但他們所作所為卻令自己賺不到錢。其實也是對有錢人存在負面觀感。當發現自己對有錢這件事的負面信念之後,便可開始與自己對話。問自己究竟是真的抗拒金錢,還是渴望得到他人接納呢?當發現自己有得到他人接納的需求時,便可進一步問自己:究竟是金錢令人討厭,還是待人處事的負面態度令人討厭呢?能不能既有金錢又能獲得別人的真心認可與接納呢?當找到自己的需求之後,滿足需求的方式選擇就會變多,不一定需要繼續訴諸自我破壞了。

第三步,明瞭改變之道不在鞭打和壓制自己,而是溫柔慈悲地對待自己。作者指出,很多人以為無視自己的情緒問題便不會出現。但其實這不能解決問題。受到壓制的情緒仍然會在自己的內在不斷累積,到了臨界點便會失控。反之,接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說「沒關係。我能選擇適當的應對方法。」這樣會更能駕馭和釋放情緒。此外,越想強迫自己放下就越放不下。反而為自己創造新環境,或者讓自己投入新生活,假以時日自然就放下了。這也是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的現象。

第四步,來一次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旅行。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以及當自己遇到無解的問題時,請出未來的那個最強大的自己來求教。

有些躲藏在無意識之中的需求是來自童年的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得不到父母的愛。現在的自己可與童年的自己和解。拍拍那個內在小孩的肩膀,告訴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現在已經長大,有能力愛你,也會好好愛你。」當未被滿足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那麼自我破壞也會自然地終結了。

當我們遇上迷惘和無解的難題時,也可以請教最強大的自己。作者指出,最強大的自己不會攻擊;能認可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最強大的自己不會懼怕深挖自己的過程中產生的不適感。因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並能把不適感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最強大的自己有原則、有紀律和願景。他清楚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東西,並能及時把握。如此強大的自己,當然能成為迷惘時的指引。所以,若當下的自己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時,能問自己:最強大的自己會怎樣想?怎樣應對呢?多向最強大的自己請教,自然能向著最好版本的自己進發了。

結語:無論山多大多高,自己總能攀過

這本書對自我破壞有詳細的闡述。雖然書名看似在責備讀者,但輸的主題是要我們善待自己。深挖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一步步幫助自己用非自我破壞的方法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終結了自我破壞,我們便能向著更好的改變前進。最後送一段書中節錄給大家:

「總有一天,曾經在您面前的那座山會被你泡得遠遠的。遠到幾乎看不見。但在攀登過程中,你變成了怎樣的人,將永遠陪伴着你。」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