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laudia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回饋制度,及其市儈的使用範例初探

ClaudiaC
·
·

在不同的創作園地裡,有些是有利益機制,以鼓勵創作人多創作。例如:「小小心意」(艾比索)、「打賞」(Penana)、「拍手」(Matters)的一些機制,也可算是從臉書的「Like」伸延出來。所不同的是「Like」算是一種虛無的賞金,並沒有實際利益,但創作園地裡的則是可換成實際提現的代幣。


像這裡的Like coin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透過讀者向作者付出的單向性鼓勵,從而令作者在平台上的創作得到回饋,直接得到利益以繼續維持創作(姑勿論是否能去到維持生活的龐大收益,至少這是一種很單向直接的機制)。創作者寫得好,讀者就買代幣存入他戶口,是一種近乎現買現賣的形式。所不同的是,定價多數非作者所定,而是可以隨讀者能力或喜好去決定要存入的代幣多少。


間接機制則可以例舉Youtube。創作人並非從觀眾裡得到利益的,而是觀眾在觀看影片時,中間夾集了廣告,觀眾要做的就是乖乖的看完影片,包括當中的廣告,就已經可以令創作者得到回饋。當然,觀眾人數越多,Youtuber得到廣告商贊助的機會和份量也越多,這也是觀眾不用直接付出,但卻可以從支持創作者的訂閱行為,間接令創作者得到廣告或贊助收益。


也有一些創作園地,有自家的代幣系統,但卻不止是用於讀者和創作者之間的互動,而是透過舉辦小型的創作比賽,去發放代幣。而代幣獎金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園地營運方負責,而是透過會員眾籌或自付盈虧的形式支付。


這本來是鼓勵代幣流通和印製的,原意無疑是好。可是行之既久,開始出現了很多創作比賽都以獎金的多寡來吸引寫手,這無疑是一種「讀聖賢書,不貪求金錢」,另一邊廂卻又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矛盾。現在觀乎那些充斥設獎金、設冠亞季軍的創作比賽,才會多人參與,而一些囊空如洗,或者是學生黨的會員,縱然起了有趣的題目,卻也乏人問津。


人性使然,在有限的時間裡,當然會選擇有實質回報的比賽參加,以節省心力和時間。


現在在那個創作園地觀看,很多會員似乎對於該代幣執著遠高於文字交流,形成一種比較市儈和現實的狀況。最不幸的是,因為有了利益和資源的爭奪,會員之間對於創作比賽的結果也容易出現爭拗,亦令該創作園地的風氣日漸敗壞,以樂趣去做小型比賽的主旨已經日漸失去。


這種風氣既成,很容易影響年輕寫手或是意志力不足的人,因為熱衷於這些小型比賽及其獎金,反而荒廢了自己的作品或是影響了自己創作的時間。也有些寫手朋友因為不想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沒有代幣可用,連吃早餐和午餐的錢也省下去充值換代幣,以回贈曾給他代幣的人,或換來所謂的「文友」的友誼。


而系統上亦巧妙地用一種模糊面值的形式,達致會員對於花費上出現計算疲勞。簡單的說就是將港幣/台幣換成日元或韓元,你會覺得自己擁有的代幣是「大量」。假設該系統的方式是以HKD$1換成100代幣(約TWD$4換成100代幣),就能令人在不自覺開始使用多了,當花完了,又會繼續兌換代幣。


在一位資深駐站作家的友人裡得知,有創作園地亦曾故意發放數百個代幣給每個會員,目的是讓大家習慣這種消費模式,以達到有目的「訓練」會員使用代幣,並派出一些懷疑是受該園地指使的「常客會員」四出打賞代幣給其他會員,並引導風氣達致大家禮貌上是要互相打賞,而不能只單單留言或換一下Like就可以,久而久之就能帶動整個園地的風氣。而這些常客會員的代幣從何來?最大可能應該是該園地免費印刷給他們。


你可能會問互相發代幣給對方,園地哪裡可以得到利益?因為它的代幣系統是有提現/轉換機制。就算你不是打算提現,或者未能儲滿提現的最少金額,而想將代幣換成可在園地裡使用的代幣,你亦需要支付接近30%的轉換費。


在園地裡流通的代幣,會因為大家互相流通而每次耗損,最終園地仍能以30%的消耗速率去回收代幣。這就是該園地代幣系統的最終目的。可是很多會員只看到自己得到的代幣,卻忘記了該代幣「原本的價值」和實際提現後的「實際價值」。又因提現的門檻甚高,令能成功從園地裡提現的人少之又少。營運方只要由得代幣流通,就能自動消耗達致淨收入,幾近零支出。這當然亦是類賭場的一種籌碼形式。


當然,話說回來,這是創作園地營運所需的收入,實在無可厚非,只是因為一種單純的鼓勵機制,在該園地裡變成了一種鼓勵寫手「凡事向錢看」的心態,則令人覺得婉惜。也許這並非園地營運方原意,但在默許下,這種文化已經根深蒂箇,很難根除。


新開始在網絡的寫手們,宜看清楚每個園地的風氣和文化,以免在創作路上被虛無的代幣、比賽的虛榮所引誘,更容易捲入因不服名次而互相攻擊的文字獄裡。這是我作為寫作班導師最不想見到的。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