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 从贾鉴说开去:回忆与关于回忆的指导
贾鉴是我最近遇到的宝藏老师,我就算不用学分也要报的那种程度,放下所有事情去听他课的程度。每一次课,他的话,我都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尽量按原意记在笔记本上。他上课很少ppt,就算有也是白底黑字,很简洁。昨天的课和上一周的就是一张ppt,上面是一段摘自鲍德里亚《物体系》的话。关于“空间”“物的临在感”。解释一段话,他讲了两节课,说到了妈妈为了指肚子的触感买微波炉的故事,说到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爱,说到了西方哲学中何谓“存在”。他总能行云流水般牵起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看似无意,而我心中的大困惑居然在他的讲述中明明白白地得到了解释,两节课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昨晚躺在床上想到,应该有个贾鉴讲课400小时的录频,我一天听一小时,他的课我不仅坚持得下来,而且会听得很愉快。
他在课堂上传递的不是知识性的内容,也不是鸡汤,更不是阴阳怪气,他传递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课堂最需要也最匮乏的东西:对时代的洞见与应对方式。而他在这方面展现的思考,担得上“成熟”“不油滑”“勇气”“责任”“叛逆”这些表面上稀松平常的词语的真正涵义。我们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的单向传送,我认为他是理想的精神“偶像”,我多希望有更深入的交流,看缘分吧,一期一会也很好。
青春
看到微博上一个同学发的贾鉴的课程作业要求:
记叙文,怀着善意反思到目前为止经历过的青春,对生命变化的理解和感悟,2000
今天时间有限,我先写一部分吧。有机会扩写。
听过贾老师的课,看到微博上的这张图,心里很确信就是贾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他曾在课上说过一个让我印象至深的判断:“如果一个人对待他的回忆,他的童年、父母、青春……有着丰富的层次,像带着金色的光斑,完整而富有温情,这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听罢这话,我当即反思自己,我直觉自己是个有能力这样做的人,但一直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被外力牵扯,被世俗的标准和价值模糊了更深刻的衡量,不假思索地使用那些外在的评判标准,踏向了陈词滥调的危险边缘。贾老师的一番话,真可谓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我的青春是何时开始的呢?从初中开始。刚进市里最好寄宿学校的我懵懂无知,鸦雀无声的课堂吓到了我,在小学班里我可是最爱说话的唯二女生之一。初入陌生环境交友谨慎,即使是寝室同学我也没有主动去找她们吃饭。午饭的时候,同学们都三三两两结伴去食堂了,我从桌肚子里拿出一本图书馆借来的闻一多诗集,独享空无一人的教室。但是教学楼里偶有师生经过,我生怕他们觉得我古怪,于是躲到厕所读书。还记得在窗边读李公仆被枪杀后闻一多的演讲,阳光明媚。
没有和同辈的交流,饮食不规律,第一学期,资质平平的我成绩滑到了中下游。妈妈看苗头不对,联系老师让我换了座位。男同桌理科成绩不错,自此之后,每学期成绩都进步一些,在毕业之际获得了保送的资格。交友方面,因为喜欢一个同性女孩,歪打正着地和室友成了闺蜜,直到现在也还是可以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初中生活自此步入正轨,回忆反倒缺失了有趣的内容,能记得的只有后面的两段暗恋了。第一个是看读书、温和儒雅、幽默的高个子男同学。第二个是临毕业之际前文提到的男同桌。
以前我一直以为青春回忆中真实有趣的内容就是那些青涩爱情,现在却不那么想了。对曾经津津乐道的爱恋,我越来越没有叙说的耐心,只想寥寥几笔交待过去。随着回忆之门的渐次打开,我好像瞥见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困惑、调性缓慢、不急于表达自己、看读书却不得其法、努力上进、价值观混乱、渴求一个好老师的出现……对“道”的渴望永无止境;对爱情,她倒是最无所求的。的确,她被动地陷入了几次感情的漩涡,因为没有回应,她真实地失落过。而她对感情做过的最真诚的思考,就是如何走出无望的感情。她笨拙,不知道该怎么维护无法成为爱情的友谊,所以她总是断绝联系,周围剩下的都是爱她的人,但她知道她们之间很难有灵魂层面的共鸣;她总是妥协,二十出头身边竟没什么能灵魂共鸣的朋友。虚无如她,思想的星光在眼前闪烁无数次她也没有在乎,但她总会在读某本书、做某件事、遇见某个人的瞬间忽然感受到燃起的火光,灼过她的心房。她是个愚钝的人,二十出头,才终于看清那束思想的火光;她不是对此有执念的人,就像回忆之门可以向任意的方向开启,但她爱的是这束光。那种痛而快乐的感觉,她明白,就是归宿,时光会慢慢熔铸成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