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自己的人生

中午讀到一篇文章〈起床測試:你是否熱愛你的人生?〉,內容蠻像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
如果說人生的目標是追求達到某個成就,亦即是否能達到這個成就決定是否快樂,那麼這是偏好效益論觀點;至於義務論觀點會認為,人生追求的某個成就只是手段(mean),其中的意義或目的(end)本身仍是人生。

「起床測試」作為一種自律的規則算義務論,但是探討熱愛人生或想要有什麼樣的生活,有點像是追求一種有意義的幸福生活,而非單純為了快樂而生活,另外又提到將早起養成習慣,那麼這就算德行論,仍涉及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過起床測試的應用,看起來比較像是測試主體(agent)有沒有想要活著的積極性,或者該說定義活著或熱愛人生的基礎是至少要從床上爬起來。接著第二層測試是否熱愛自己的人生,則是取決於是否有什麼事情每天都想要做,類似於天命、天職,或者亞里斯多德提到的如何度過閒暇(註:亞里斯多德明確的區分為了生活的工作與有意義享受生活的閒暇)。

枯燥的哲學就寫到這邊。個人來說,最近熱愛人生的方式是每天無論是否有靈感都寫一篇Matters的文章;早上固定5:30起床(除非真的太累或生病),然後比任何人都早1個小時抵達辦公室享受到外頭散步或慢跑的閒暇時光;再來則是每次午休都會到外頭晃,無論是買不曾吃過的外食、看不曾看過的風景,或者觀察人來人往的街道;接著大概就是股票投資,是否能賺大錢倒是其次,享受的是研究公司,想像著自己做為經營者還會想投入哪一個行業(畢竟我們沒有分身術,一天就24小時);最後大概就是會固定打電玩、追動漫、看漫畫還有讀點有意思的哲學書籍。

我時常覺得人生似幻似夢,現實看似很真,但是又好像眼前的一切都有種距離感。猶如笛卡兒那句經典名言,我思故我在。除了思考的自我意識本身是最能夠把握的存在,其他身外之事或物反而更像是參與某個名為人生的遊樂場。
介於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之間,不經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人生真的沒想像中的這麼漫長,更沒有時間去浪費在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上面。越來越能體會到「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無論是自己的、身邊的、社會的、國家的、世界的,到頭來只是人生下酒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