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風翔萬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展覽心得]中華文化總會—百年香隨: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展

風翔萬里
·
·
媽祖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神祗之一,每年農曆三月各地媽祖廟都會舉辦進香遶境祈福活動是台灣宗教界盛事,並且總是掀起「三月瘋媽祖」的旋風。各地媽祖都有自己的神跡故事,但其中最特別的、最有個性的,當屬苗栗白沙屯拱天宮的白沙屯媽了!苗栗白沙屯拱天宮首次與中華文化總會合作,在台北跨境舉辦「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展」,展現白沙屯歷年以來的進香軌跡。
百年香隨: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展

前言

台灣四面環海,先民許多都是從中國大陸渡過黑水溝而來,因而使得庇護航海、漁業的媽祖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神祗之一,每年農曆三月各地媽祖廟都會舉辦進香遶境祈福活動是台灣宗教界盛事,並且總是掀起「三月瘋媽祖」的旋風。各地宮廟媽祖不免都有自己的神跡故事,但其中最特別的、最有個性的,當屬苗栗白沙屯拱天宮的白沙屯媽了!

中華文化總會城南空間入口布置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文化意涵,苗栗白沙屯拱天宮首次與中華文化總會合作,在台北舉辦「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展」,展現白沙屯媽的精神與文化。拱天宮首次跨境台北籌辦規劃展覽,內容包括「白沙屯媽」、「彼時同行」、「進香路上」三大主題,分別從「神」、「神與人」、「人」三個面向,透過文物、攝影、模型及影片等媒介,展出拱天宮精選的數十項媽祖過去穿戴衣物、頭旗、火缸、香擔、神轎等重要進香聖物和歷史記憶,讓民眾感受白沙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並呈現白沙屯進香與眾不同的特色與精神。

白沙屯、拱天宮與媽祖進香

展覽主視覺背板

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位於苗栗縣通霄鎮西北方,清康熙年間即有漢人移入,是通霄屯墾最早的聚落之一。海岸線上東北季風帶來的大量風沙,堆積雪白的新月型沙丘,「白沙墩」之名由此而來,日治大正時代改稱「白沙屯」襲用至今。

拱天宮是白沙屯地方信仰中心。清乾隆年間先民奉請軟身媽祖供奉於民宅,成為全庄人精神寄託。清咸豐晚年,居民有鑑於媽祖神像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參拜不便,於是倡議集資創建。清同治二年(1863),在約300坪的地基上建築30多坪的「土埆厝」奉祀媽祖神像,即是現今拱天宮前身。隨時代更迭,拱天宮歷經多次翻修、改裝、擴建後,才成為現今樣貌。

拱天宮白沙屯媽祖進香是延續近200年歷史代代相傳的宗教儀式,也是全台媽祖進香遶境活動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來回距離約400公里。時至今日白沙屯媽進香仍沿襲「全程徒步、無固定日期、無規劃路線」的傳統,最大的獨特性是每年進香的天數、路線、歇息停駕地點皆不固定,全由媽祖指示日程和「行轎」指引路程,是台灣最特殊的進香隊伍。

白沙屯媽每年引領信徒從苗栗出發,跨越台中、彰化、雲林四縣市,至北港朝天宮引請萬年香火返回白沙屯,以護佑地方與人民。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眾誠心跟隨媽祖南下北返,成為全國矚目的宗教盛事,並列入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民俗之一。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國家文化資產指定證書

據說在拱天宮尚未建廟前,白沙屯的先民早已開始組團徒步至北港進香,當時參加善男信女約在百人左右,他們一步一腳印的跟隨媽祖前進,早年交通不便,也欠缺橋樑、渡船交通設施,爬山、涉水,行於樹林山徑、海濱沙灘、田間小徑都不在話下。即便必須突破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的滾滾洪流,照樣平安涉水而過,不辭旅途困苦勞累,是白沙屯進香特有的苦行與堅毅精神,堅定信仰的力量更令人感動。

白沙屯進香的儀軌過程

白沙屯進香儀軌過程
  1. 筊筶擇日:白沙屯媽進香遶境特色是只有「起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事先知道,每年天數和路線皆不固定,全憑每年農曆12月15日中午13時由值年爐主擲筊請示媽祖旨意。
  2. 放頭旗:進香前3天由拱天宮主委與值年爐主執頭旗,向媽祖行禮祭拜後,固定於廟前龍柱上,意在昭告四方白沙屯媽祖年度進香拉開序幕。頭旗兼具指揮進香隊伍及無形兵馬、除煞、開路等功能,執旗者均為男性,兵器配置方天畫戟,強調陽剛特質。
  3. 登轎出發:白沙屯媽祖進香時的造型主要為蟒袍加上風帽,頭戴冕冠、著鳳裙、弓鞋,進香期間端坐在專用木椅上,再置於神轎當中。啟駕儀式開始時,媽祖登轎安座,行轎到前庭等待後龍鎮南港地區的「山邊媽祖」前來會合,共乘神轎一起到北港進香。(通霄鎮濱海有兩個鄰近的小村莊–白沙屯和山邊。兩位媽祖也以姐妹相稱,每年一起前往北港進香;是為年度盛事。)
  4. 抵達朝天宮:進香隊伍抵達北港新街後,媽祖依往例會停駕「北辰派出所」,待徒步香燈腳與進香客在此集結整隊,由白沙屯三十六執士、北港朝天宮報馬仔及當地各陣頭陪伴下,一同向朝天宮前進。此時廟方會準備好豬羊雞等牲禮,香燈腳們也換上乾淨衣物,吉時由執事人員主持,向天公稟告已抵達北港朝天宮,祈求風調雨調、國泰民安,再向朝天宮殿內拜禮完成儀式。
  5. 讀疏進火:進火是進香活動最重要儀式。由朝天宮住持法師主持儀式並頌讀吉祥疏文、誦經,祈求聖母庇佑,將疏文焚燒入萬年香火中,再以火勺掏引聖火至白沙屯拱天宮火缸中,放入香擔並貼上封條,交由白沙屯拱天宮香擔組人員一路護送回宮,不得熄滅,以象徵媽祖萬年香火流傳不絕、法脈相傳之意。白沙屯拱天宮進香所使用的百年火缸以及貼有封條承放火缸的木製香擔,都是神聖且不能靠近的兩大聖物。
  6. 回宮入廟:媽祖回到白沙屯前,三十六執士及當地各宮廟神轎、陣頭在秋茂園迎接媽祖回宮。報馬仔於轎前跪地稟告媽祖、頌讀祝禱文後,當大轎布簾拉起,由東西里、南北庄以輪流值年方式,優先近距離跪地敬拜媽祖,稱之為「搶頭香」。白沙屯媽及山邊媽二位媽祖在此也分別換上八人大轎及四人小轎,各自回宮安座。當白沙屯媽進入殿內神龕後,紅布幔隨即放下,待十二天後開爐才會再度展現聖容。
  7. 遊庄安五營:白沙屯媽回宮後隔日,由二媽帶領各廟神轎,及當地居民們揹著進香旗,走遍本庄、南庄、北庄等各村角落,無論是海邊堤防或遠至無人居住的山頂,皆有媽祖足跡。隨二媽回宮後,隨即進行許平安、安五營、放兵等儀式。
  8. 開爐收旗:待白沙屯媽祖回宮後第十二天,吉時一到紅布幔拉起,媽祖聖容再度出現於眾人眼前。此時辛苦從北港朝天宮取回之萬年香火倒入大爐,頭旗向媽祖敬拜後也將收入神房內。信徒會準備湯圓(取圓滿之意)前來參拜,並以大貢香敬拜過爐後,帶回家中(象徵取薪火之意),將進香旗收起等待來年進香。 

白沙屯媽的時尚行頭

媽祖的進香裝束

白沙屯媽祖為精緻的軟身神像,手腳關節皆能伸展活動,如真人般可穿戴衣鞋。白沙屯媽祖每年進香啓駕前,執侍婦女以「茉草水」為媽祖淨身,換上信徒所奉獻的帽冠衣鞋,容光煥發地引領信徒踏上進香之路。(早期因信徒較少,物資有限,則是在進香前會清洗神明衣,不一定每年換新)

長久以來的進香活動,留下許多不同時期製作的神明衣飾與服裝配件,包括風帽、冕冠、襯衣、后袍、雲肩、鳳裙、襪套、弓鞋、鎖片、手絹及香扇等。早期媽祖神衣包括披風斗篷,近年則無。此次許多物件都首次公開展示,其中甚至還有極珍貴、70年歷史以上、早期先民手工製作的風帽,風格質樸。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造型:

  • 風帽:出門進香長途跋涉,風帽展現白沙屯媽祖風塵僕僕的形象。
各種不同時期的風帽
  • 七旒冕冠:傳統紙製冕冠,搭配雙層七條冕旒,象徵媽祖天后位階。
媽祖歷年穿載的七旒冕冠
  • 雲肩:雙層雲肩,下層雲頭繡花,上層為多重如意花瓣。
  • 蟒袍:黃地刺繡蟒袍,胸前、兩袖,以及風帽上共有七條用金蔥繡成的龍蟒圖案,雙肩有牡丹,下擺有「海水江牙」紋,背後則是蝙蝠與壽字,象徵福壽雙全。
  • 水袖:袖管上有水袖,媽祖左手的水袖下握有手絹,右手則持有香扇。
  • 鳳裙:綠地彩鳳裙,下擺配有纏枝刺繡紋路。
后袍、鳳裙與雲肩、(備用品)
白沙屯媽祖的香扇及手絹
  • 弓鞋:紅綢繡花鞋,圖樣則較為自由,委由民間婦女手工打造。
右側為媽祖穿載的弓鞋刺繡精巧,左側早年婦女手工製作風格質樸的腿襪套
媽祖早期進時穿著的斗篷

第一次進香就上手懶人包

展場當中將進香時的聖物皆大方公開展示,並有許多拱天宮志工排班於現場解說進香文物與規矩意涵。除了信眾外,近年企業界、藝術界、體育界等人士也經常參與徒步進香,除了期望心靈成長之外,也透過艱困苦行的過程砥礪心志,使得每年白沙屯進香人數都大幅增長參與人數。

若你也有心想與媽祖同行,在此之前必須先做些功課才能理解,做為一個稱職的香客應該事先了解哪些規矩,才不會出糗失禮。以下將以展場文物照片及圖板文字內容予以說明。

民國50年代嘉義香客的進香旗
  • 進香旗:進香旗簡稱為「香旗」,旗上繡有「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字樣,旗面以三角形居多,頂端葫蘆處繫有鈴鐺與平安符。進香期間的進香旗具有靈力,象徵向媽祖領有兵將護身,須遵守進香規矩,每年亦須依循習俗進行犒軍與過爐禮儀。白沙屯各家的進香旗每年一定要到北港過爐,除非守孝,否則「人不去,旗子也要去」,所以不克參加進香的人會將進香旗託付親友代為進香,因此常常有一個香燈腳背負數支進香旗的情形。
香燈腳的裝束,編織網袋是白沙屯漁村文化的體現
  • 香燈腳:指參加徒步進香的善男信女。早期白沙屯人用編織漁網技藝製作進香網袋,背負進香旗、換洗衣物、香燭金箔、糧食及「大斗雨傘」(油紙傘)等,為了夜間照明,有的還會攜帶燈籠,因而被稱「香燈腳」。
著黃衣勇字上衣的勇字輩負責扛頭旗、馬前鑼、扛神轎、擔香擔、顧火缸等工作,責任重大
  • 勇字輩:指扛著轎子、身著黃衣黃褲,衣服中間印著大大的「勇」字的青年。早期由於白沙屯進香人數少,便挑選體力健壯的年輕人負責扛大轎,之後進香組織開始正式成立「大轎班」 。除此早期進香沿途村落少,路燈不普及,以鑼聲作為替轎班引路的來源,因此轎前的「馬前鑼」也相當重要。
民國76年的進香頭旗

頭旗:頭旗走在隊伍的最前方,肩負引領信徒往返路程的責任。媽祖的頭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頗有先鋒部隊的特性,所以頭旗也稱先鋒旗。頭旗組的成員編制是掌旗及打鑼,頭旗與大轎均配有一面手工銅鑼,鑼槌則以具有瘤頭的芭樂樹柴削製而成,稱「馬頭鑼」。掌旗者需要多年的徒步經驗熟悉進香路途概況,打鑼者以鑼聲傳達頭旗的位置,彼此相互呼應。

頭旗、火缸與香擔
  • 火缸:白沙屯可能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保有糊火缸傅統的進香團。白沙屯拱天宮的聖物「百年火缸」,為避免珍貴火缸受炙熱高溫損傷,北港朝天宮工友班每年都義務「糊火缸」,將百年火缸內外糊上一層隔熱防火材料,這樣進香路途中便不會因內部溫度太高,導致火缸破裂受損的問題,這也是傳承最傳統的進香方式,更保留台灣珍貴陶瓷傳統技藝。
  • 香擔:香擔為木製單開式仿廟型,兩座為一組,一邊裝火缸,一邊裝燃料與工具。燃料包括茶渣餅與檀香粉,工具則有銀頭、湯匙(舀粉)、鉗夾、手電筒(夜間照明用)與黑色折傘(避喪)。為確保媽祖回鑾途中香火終日不滅,門上貼有封條,除添加燃料外不得任意開啟,香擔在駐駕時會放置在媽祖神輿前。
白沙屯媽祖的「粉紅超跑」
  • 神轎:白沙屯媽祖的座駕是全台最出名的轎子,主要是以藤編製成,重量輕便,讓媽祖前往北港進香路途上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前進,神轎頂端有用來擋雨的粉紅布簾,行轎速度經常要香燈腳們小跑步才跟得上,故有「粉紅超跑」之美名。
  • 行轎:神轎力量的擺動現象稱作「行轎(或采轎)」,扛轎人員與鑼手須放下個人主觀意識,静心感受媽祖赋予的指令,演繹媽祖所傳達的意念。行轎過程可能捨大道而走田野小徑,棄橋樑而涉水渡溪,亦可能無預期地歇於民家、工廠、學校、廟宇、市場等場所。
  • 停駕/駐駕:通常以門為區隔,神轎行三進三退後停駐戶外,稱為「停駕」,表示短暫留体息。「駐駕」則指神轎在三進三退後進入建築物内-指定過夜處所;但偶有停駐戶外卻駐駕過夜。停駕或駐駕後,由執事委員斟酌情況或擲筊請示媽祖,決定起駕時間。
  • 起馬/下馬:進香途中每日起駕出發前,或當日選定駐駕過夜處後,香燈腳皆需向頭旗與媽祖參拜稟報,祈求及感謝護佑,稱為「起馬」與「下馬」。起馬和下馬是香燈腳每日必做功課,如同士兵接受媽祖主帥和先鋒官的早晚點名,不論臨時有事離開隊伍或重新歸隊,皆需至神轎前向媽祖稟報。

進香路上與神同行

萬人空巷的白沙屯媽進香隊伍

早期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因香燈腳人數少,途中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共同幫忙抬轎,不同於一般民間儀式對女性服事有所忌諱,後來演變為在適當路段,不論性別、種族、年齡之分,甚至是外籍人士都可以替媽祖抬轎效勞,成為白沙屯進香一大特色。

此外白沙屯媽祖不管是出巡或進香,與其他進香遶境活動最大的差異,就是路線是由媽祖透過神轎力量傳導擇定路線,因此沒有固定路線、沒有行程表,也沒有固定歇息停駕地點,沒有人可以預測媽祖鑾轎下一秒會突然衝往哪裡,每當到達重要叉路口,神轎常有停頓「行轎」的動作(神轎產生自然的上下或前後擺動、頓促等),引導轎夫前進。

「哪裡有需要,祂便往哪裡去」,因此白沙屯媽祖的進香途中經常出現在需救助的人身邊給予祝福,也有行不義之事的企業主攔路請媽祖賜福卻被神轎刻意閃避的事,為白沙屯媽祖神威顯赫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潦過濁水溪」場景模型

展場以「潦過濁水溪」作為展出主題,還原2001年進香時媽祖還帶領信徒們徒步涉水跨越濁水溪場景的黏土微縮模型,這也是白沙屯最為人知、不可思議的一趟進香神蹟。2001年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途中行經濁水溪時,媽祖捨棄跨溪的西螺大橋改走「水路」,轎班以及信徒當時面對不知深淺的溪水雖有擔憂,但每個人都義無反顧跟隨媽祖前進過溪,這便是堅定信仰產生對未知「無有恐怖」的信念與力量!

媽祖彩繪列車火車模型

除了潦溪場景的袖珍黏土模型展示、2019年媽祖彩繪列車模型、及過去拱天宮進香相關出版品及影片供現場閱讀欣賞,完整展現白沙屯進香文化傳承的歷史軌跡與詳實紀錄。

白沙屯媽祖進香(紀錄片)

神與人的連結

最後在離開展場前,可以看到一幅白沙屯媽的神明大符。在早期一般人家經濟沒那麼寬裕且無法幫神明塑金身時,就會到廟中請神明大符回家祭祀。神明大符是將神明畫在黃、紅色的大張符紙,再蓋上廟中的大印,接著過爐開光,請回家中貼在牆上供奉,見到此張符令如同宮中本尊坐鎮宅中護佑家宅平安,有「見符如見神」之說。

白沙屯媽祖大符聖像,早期民間難以供奉神像時替代的神明畫

神明大符前的小桌上擺放著白沙屯拱天宮的合家平安符、香火袋、明信片、展覽摺頁供民眾自由索取,護佑自家與個人平安康泰,也可以蓋上展覽紀念章戳作為紀念。在這疫病肆虐的年頭,北部民眾雖然未能親炙拱天宮面見媽祖聖容,卻也可以在展覽與白沙屯媽結緣,感受到媽祖娘娘如母親般溫柔的照拂與關愛,衷心讓人感動。

白沙屯拱天宮合家平安符、香火袋
百年香隨—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展紀念章戳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