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幾部難懂又互有關連的電影
這噗會談到許多電影,因為我自己都還沒有想得很清楚,目前也不容我有多餘的時間來想了(deadline逼人!),所以會很跳躍,只求先留個紀錄,日後再慢慢整理唄!
就從吉姆賈木許的《極限控制》(The Limits of Control, 2009)開始吧:一個殺手(Isaach De Bankolé),接到一項指派,便啟程去完成任務;過程中他每遇到一個人就是一段對話、一場戲,包括Tilda Swinton、John Hurt、Gael García Bernal、Bill Murray等,到最後情節內容甚至任務本身感覺都不重要了,或許賈木許就只是想讓觀眾看看這些角色的當代樣貌。

上面這個敘述是否有讓你想起哪一部正在上映或即將上映的片?當然是的!正在上映的李歐卡霍《花都魅影》(Holy Motors, 2012)讓老搭檔丹尼斯拉方坐著加長型禮車在一天內跑了好幾個行程,扮演多個角色(執行多項任務),最後甚至連禮車也成了一個角色!

《花都魅影》可能還不難懂,看到最後你也許會覺得這是個後現代寓言,實際上也是如此,因為不久即將上映的大衛柯能堡的《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 2013)同樣也是讓Robert Pattinson坐著一輛大禮車駛來駛去,差別是他見的人(Juliette Binoche、 Emily Hampshire、Jay Baruchel等等)多在禮車裡,每一場對話或每場戲結束可能就走掉一些觀眾,這片更像是某種後現代囈語。

要真正搞懂這片可能得去看唐德里羅原著《大都會》,寶瓶有出繁中版;但大衛柯能堡豈是可以隨便放過的?自從《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 2007)之後,他拍的兩部片都迥異於他之前的電影,在此片之前是《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是佛洛伊德與榮格的故事,難不成在那之後想藉唐德里羅來對當代社會來個精神分析?
我想這是絕對的!尤其是最後羅勃帕汀森跑到Paul Giamatti的破公寓時,兩人都想轟掉對方!這讓我想起已逝導演肯羅素的《激情之罪》(Crimes of Passion, 1984)--園子溫的《戀之罪》可能從片名就在向它致敬了!--最後安東尼柏金斯來到凱薩琳透納的公寓想殺她,或者想被她殺(安東尼柏金斯就是在希區考克《驚魂記》裡演那個Psycho)!

《激情之罪》裡的凱薩琳透納白天是服裝設計師,晚上就到花街當妓女,但她不是為了賺錢(想想看是為了啥!再想想園子溫的《戀之罪》裡的女教授冨樫真);而她為了滿足男人的性需求,可以扮演任何客人想要她扮演的角色,這是否又讓你想到哪一部片?

是的!就是Jeanne Labrune導演的《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 2010),Isabelle Huppert主演的妓女與心理醫師之間的關係豈不是一體的兩面嗎?

最後可以再牽扯到Giorgos Lanthimos導演的《非普通服務》(Alps, 2011),就是這種《特別服務》變成一種teamwork!出發點是為了「療癒」社會,卻不知道自己也需要「療癒」的這種病徵,大概已經是資訊爆炸的後現代社會所必需處理的狀態了,才會有這麼多電影及文學一部一部地冒出來!

補充:肯羅素那部《激情之罪》所碰觸到的婚姻對男女之間的性與性愛問題比David Frankel的《性福特訓班》(Hope Springs)要深刻10倍以上不止!若不是梅莉史翠普和湯米李瓊斯來演,這部其實是nothing!
噗浪也好,臉書也好,推特微博也都一樣,其實都是台加長型禮車,每人駕駛一台,每天上車出任務,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有人從頭到尾都維持自己的形象,有人則扮演不同的角色,發展不同的面貌,若是厭倦了,離開電腦棄絕網路,結果發現在真實生活中一樣是如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兒精神官能症,誰能真正地「療癒」另一個人?就算你是女神,或者真正的女神出現,那可能就表示結束一切的時候到了,該扣扳機就扣吧!該射就射吧!但之後可能是更大的黑暗與虛無......
※2013年1月9日寫於噗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