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是訓練出來的《才能的真相》心得
前言
在上一篇閱讀心得《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中,我們談到了國家和學校存在的不必要性,以及如何達到作者—堀江貴文所謂的「渾然忘我」學習力。其中作者有說到並非因為自己是堀江貴文,所以才辦得到那些一般人達不到的境界,而是只要找到方法,人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認為大多數人在看著鈴木一朗,或康納‧麥葛瑞格等人不斷刷新人生成就時,腦海中多少會浮現「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的才能,所以我們這種普通人辦不到」的想法。但這種感覺就好像間接否定了自己也會有某方面的能力,並實現人生成就的可能性。
每當我聽到有人說類似的話時,我都很想反問他們:
「那你認為自己為什麼沒有那種才能?」
前些日子,我和一位朋友在公園中一邊散步,一邊聊著彼此在這段時間發生的事。當他說到自己身邊的人大多很羨慕他能夠每天充滿能量的去追求目標,我感到相當驚訝。
如同前面所述,我不懂為什麼有些人會把成功的人生視為命中注定?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能藉由努力獲得理想的人生。
不過,這也促使我思考人們所謂的「才能」到底是先天的,還是能夠靠後天養成?以及有才能與沒才能的人究竟是透過什麼條件來定義?
智商≠才能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才能的真相》是坪田塾的校長—坪田信貴所著。你或許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但是對電影《墊底辣妹》想必不陌生吧?這部電影就是翻拍自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有些人看完彩佳〈書中的主角〉的故事後,討論的主題依舊是圍繞在是否具有讀書的才能上。儘管能讓這部作品被更多人知道是一件好事,但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問題:「如果今天彩佳努力讀書後讓成績跟偏差值變好,但最後卻沒考上慶應大學,你還會說她天資聰穎、有才能嗎?」人們容易因為結果的不同,修改記憶中對事物的認知。
另外,也有人認為是彩佳本身的智商就很高,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跟上考試進度。我們無法斷言她的智商到底如何,但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應該還隱約記得學生時代所做的智力測驗,其實就是像入學考試那樣的學力測驗而已。就算一個人在某些領域擁有極大的才能,但我們評斷智商的標準卻是依據這些大眾認為應該要會的知識。智商分數不僅不代表一個人所具備的天分或才能,更可能導致我們間皆埋沒了每個人的潛力。
歷史上有太多諸如此類的例子,最知名的莫過於愛迪生。他在求學時期經常被老師認定是低能兒,但他所做的事情證明了自己就算被人們認為智商低,但在經商方面卻有相當的才能〈我沒說錯,他不是在發明方面有才能〉。因此人的才能絕不取決於智商分數的高低。
你是有才能的人嗎?
你認為自己是有才能的人嗎?我想應該有一些沒辦法馬上回答這個問題吧,因為我們對才能的印象大概都是像彈鋼琴,或是跳舞之類的技能。但根據臺灣教育部字典對才能的解釋為:「本領、能力、才略、才幹、才華、才氣、才智」,而依照廣辭苑(日本辭典)中的解釋為:「才識和能力。一個人所擁有的素質,以及透過訓練可獲得的能力」。所以,才能並不局限於特殊才藝,而且還是可以靠後天努力獲得的。
那為什麼我們會說一個人有才能或沒有才能呢?除了對才能的定義有所誤解外,我們幾乎是依據他們做出的結果下定論。也就是說,不管對方先前做了多少努力,如果沒有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的話,我們就不會認為他們有某方面的才能。如果是依照廣辭苑的名詞解釋,這樣單純以結果推斷個人能力的話,將可能限制其發展。畢竟訓練是需要使用正確方法和投注時間的,如果因為急著看到成效而失去學習熱忱的話,就容易半途而廢。
「既然如此,是不是每個人都是有才能的人呢?」
雖然這麼說沒什麼問題,但不完全正確。因為就是有人能夠展現才能,有人則不管做什麼事都沒辦法讓人驚艷。
作者認為有才能和沒才能的人,主要差別在於有才能的人做一件事情時會有「自己的動機」,且用了「正確的方法」,並一步步的努力「累積經驗」。我們再回頭看電影主角彩加的例子,她因為補習班老師的建議產生了考上慶應大學的「動機」,而後也因為使用老師指導的「正確方式」,找到了考試和讀書的技巧,並不斷地努力學習,從每一次的學習中「累積經驗」,最後如願考上第一志願。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是「可能成為」有才能的人,但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有「動機」、「正確方法」與「時間」三大要素相輔相成,才有機會將成功率最大化。
得到「零分」時反而要高興
其實我很喜歡考試的本質,因為我們能夠藉由考試了解自己不明白的知識。但只要一想到如果考得不好,回家就要挨父母的棍子時,心裡就會產生一股壓力,而這股壓力也讓我無法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無知,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這麼討厭考試的原因之一。就算知道考試能夠幫助自己修正努力的方向,但師長們在意的總是分數高低。就像前面說明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才能一樣,好像只要答錯一題,世界末日就會來臨似的。現在想想,這種畸形的教育模式確實殘害了不少有才能的人。
如果我們把焦點全放在自我成長的話,那麼碰到會讓自己考零分的測驗才是對目標最有幫助的。因為整張考卷都是自己的盲點,可以最有效地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補強?雖然測驗成績不高難免需要承受外界無謂的閒言閒語,但當你發現自己可以能夠從中收穫到別人得不到的經驗時,就會感受到「失敗的可貴」。
不管是分數考壞了,或是人生中遇到失敗,其實只是在告訴我們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做為知識和人生的經驗累積,看事情的角度將不再局限於結果,而會學著用俯看的視角綜觀事件的過程。
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並繼續往前進的人,就是有才能的人。
沒有才能的人活在過去,有才能的人邁向未來
在我們的人生中,多多少少會被其他人貼上標籤。也許我們會因為這些標籤,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但其實這些「他人的評價」是不需要理會的。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你的文章我看不懂」,而認為自己沒有寫作的天分,但就像愛因斯坦和麥可喬丹等人一樣,沒有人天生就能一眼領悟科學的奧妙,也沒有人生來就會籃球的各種技巧。這些我們認為有才能的人,其實都是付出相當多的熱忱、學習正確的方式,並花費大量的時間才有今天的成果。如果愛迪生因為老師的一句「低能兒」,從此就認為自己成不了大事的話,我想電燈泡也不會如此普及;如果饒舌之神EMINEM因為被他人嘲笑不會饒舌而放棄努力的話,我們也聽不到他所演唱的經典歌曲《Love The Way You Lie》。
總結
只要某件事能讓我們產生想做的「動機」,並願意學習「正確方式」和「花費時間」累積經驗的話,就不怕做不出結果,而人們也會因為你的成就,認為你是相當有才能的人。只是你很清楚,你做的一切不是靠天生的資質,而是藉由認真的付出所獲得的回報。
推薦指數
易讀性:★★★★☆
豐富性:★★★★★
專業性:★★★☆☆
綜合評分:★★★★☆
行動,就是我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