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學界野武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臺灣小事]原來在「WTO模式」之前,「臺澎金馬」的身分已經被用在某些國際組織中了

學界野武士
·
·
〈世界能源會議〉,外交部藏《外交部檔案》,館藏號:11-12-02-01-002

很慚愧的是,即使是外交史研究者的我本人,也一直以為第一次使用「臺澎金馬」做為「中華民國臺灣」在國際組織中的會員身分,是在1990年以後才有的事。是以「中華臺北」的所謂「奧會模式」國際參與以外,另一種被稱為「WTO模式」的途徑。直到發現這份檔案,才知道恐怕並不完全如此——不過也需強調的是,我還沒有針對這點繼續鑽研,也暫時還沒見到學界有提到這個事例的研究成果。所以只是在這裡提出這個檔案,細節或許得等我有時間去研究這個個案再說。

這是一個在1999年時,臺灣政府準備參與「世界能源會亞太區域會員國會議」時的檔案,裡面附上了一份在1970年7月的報告,說明臺灣加入該組織的歷程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到在該會議於1969年預備將原本「世界動力會議」(World Power Conference)改名為現今名稱「世界能源會議」(World Energy Conference)之時,順便調整了會員資格相關的規定。「中華民國」原在1938年時便已是該會議的會員國,但因後來政局紊亂而沒參與會議,而且多年未繳會費,所以到了1957年,才重新向其執委會申請「恢復會籍」。可是這時候的中華民國已經失去大陸領土,也不處在自稱代表中國、大家就會買單的國際局勢裡了,使得此事不斷延宕,直到1967年才被接受。問題是,執委會認為這個「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有控制以臺灣為主的幾個島嶼,不應代表「中國」,所以在1968年時建議改成「中國臺灣」。這當然不可能被臺灣當局接受,可是隔年在土耳其舉辦年會之時,執委會仍自行將臺灣代表稱為「中華民國臺灣金馬澎湖地區委員會」。該年由於土耳其尚為中華民國友邦,勉強在主辦方的護航下順利以「中華民國」名義出席,但次年在巴西舉辦的年會,明明很挺「中華民國」的主辦方卻沒有堅持,令此「臺澎金馬」的名義再度冠上臺灣派出的代表身上。

這個事例顯示今天所謂的「WTO模式」其實不待WTO出現之時便已問世,而且是臺灣當局被動性地受國際社會加諸而來的會籍方案。這個新鮮的發現,或許可以讓我們在未來再度遇到這些會籍名稱問題時,更深入地看待這些事情吧?

之後,「臺澎金馬」的地區性名稱,似乎就一直跟著臺灣當局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