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猴老大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茶金》雜想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

猴老大
·
·

各位朋友有看《茶金》嗎?

劇中溫昇豪飾演的KK背景十分特殊。昨天的第五還第六集,戲曲名伶夏老闆喝著北埔的膨風茶,一邊細品茶的風味,一邊讚賞杯具造型獨特,KK說這是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並自述曾經在緬甸待過,在日本殖民台灣後期,被派往南洋當軍伕,戰後被送往印度的集中營,最後留在印度幫美國人蓋化肥廠。

根據中研院台史所的鐘淑敏老師《日治時期在南洋的台灣人》一書,當時到南洋發展的台灣人不少,除了戰爭時的台灣軍伕外,承平時期更多的是做生意的商人、在三井和三菱等日本商社東南亞支店工作的員工、在台灣受醫學教育並前往南洋開診的醫生,以及為東南亞當地華人苦力表演的戲曲劇團演員等等。

當時的東南亞除了泰國(暹羅)以外,多是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日本戰敗後,台灣人由於殖民母國日本的關係,被同盟國視為敵僑,許多被拘禁於戰俘集中營,待遇和日本人相同。中南半島上的日本人和台灣人,多被送往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集中營;而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戰俘,則被送往澳洲。

《日治時期在南洋的台灣人》在中研院的新書發表會上,就有一位出生在澳洲戰俘營的女性長者出席,鐘老師表示很感謝這位朋友提供了許多戰俘營生活的細節。

不過KK前往當軍伕的緬甸,和台灣則有一段在當時不可為外人道的關係。

中日戰爭後期,日軍已經封鎖了大多數的東部沿岸港口,國府的戰爭資源需要透過陸上跨國補給,其中一條交通要道就是串連起雲南和緬甸的滇緬公路。

英國等外國的軍事武器支援透過滇緬公路不斷輸入中國西南方,造成日軍的壓力,為了早日結束曠日廢時的對中戰爭,日方希望透過扶植緬甸內部的反英菁英,以「協助緬甸武力獨立建國」為由,一舉將英國擊敗,同時切斷對中國的陸上補給。

為了達到此目的,日軍開始吸收緬甸的反英人士,其中包含了日後被尊稱為緬甸國父的翁山、軍事獨裁者尼溫以及所謂的「三十志士」,組成「緬甸獨立軍」,並在台灣花蓮的玉里設置了情報訓練單位,從日本總部取得武器裝備在台灣進行秘密訓練。

訓練完成後,從台北、高雄或花蓮港出發,陸續抵達已在1941年和日本組成盟國的泰國,有些在曼谷待命,有些則在泰緬邊境持續吸收流亡境外的緬甸獨立份子,希望能擴大獨立軍的規模,展開全國性的獨立運動。

1942-1945發生緬甸戰役,除了緬甸獨立軍之外,日軍也加入對英與對華作戰,另也有為數不少的台灣籍兵參與其中。根據蕭明禮和朱浤源〈日本侵緬之戰(1940–42)與臺灣的角色〉一文的研究中指出,雖然當年台灣人參與日軍征緬者所在多有,但這件事卻遭日軍的隱晦處理,沒有太多資料留下。

另也提到現在的緬甸華人,也是緬甸僑務教育第一領導人吳中庸董事長,就是當年參與侵緬的台籍日本兵。

所以,也許劇中的KK就是參與日軍入侵緬甸的台灣籍軍伕的化身,或許也和緬甸獨立軍在台灣一起受過軍事訓練(這是我純腦補),戰後則和其他在緬甸的台灣人,像是在仰光賣茶的嘉義人鄭崇英、賣藥的蘇澳人高維連、味精製造業的彰化人龔天生等一起被送往印度的集中營。

集中收容所的生活並不像我們想像得悲慘,後期的印度集中營位於非戰地區,安全都有所保障,也沒有侮辱和體罰,不太會讓居留者陷入生命危險。還有日本人把印度常見的豆類,改造成日本飲食中常見的豆芽菜或豆類食品。

也有許多父母在東南亞經商、出生成長都在南洋的台籍小孩,是因為居住在集中營,才開始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不過隨後面對日本戰敗,集中營內的台籍人士也分成兩個陣營,台灣人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再次浮上檯面。其後或被遣返回台灣、或繼續留在南洋當地發展,又都是各自的故事了。

《茶金》劇中沒有刻意強調台灣人的各種奇幻漂流,但KK獨有的疏離感又讓我覺得他好像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屬於這片土地,這或許就是日治時期在南洋的台灣人的獨特經驗所致。

鐘老師的這本研究紀錄了很多當時南洋各國台灣人的複雜故事,雖然很厚但是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多虧《茶金》又拿出來翻閱,好幾位台灣人當時在南洋打拚的紀錄或戰時戰後的經歷,都讓人覺得拍成電視劇應該很好看啊!

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

鐘淑敏(2020),《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蕭明禮、朱浤源(2020, 06)。〈日本侵緬之戰(1940–42)與臺灣的角色〉。亞太研究論壇,67,頁1-40。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