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閱讀|如何成為藝術家:為所有創作者寫下的六十三個指引
我誠摯地推薦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你,或與我一樣的寫作者們⋯⋯喔!或用作者傑瑞·薩爾茲(Jerry Saltz)的說法「書寫藝術家」們,我相信擁有創作經驗的你肯定會為書中的某些段落露出會心一笑,甚至讓在低谷的你感到「噢!他懂我!」,這本《如何成為藝術家》就是這樣的一本書,為了創作者而寫的一本書。
作者身為藝評家的個人背景讓他在書中常以畫作來舉例,但其實所有的創作經驗都是相通的,創作者的生活方式、思考、感受都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感覺到經驗的流通。
這本書列舉了六十三個小點,有些比較深入,也有很簡單的生活指引,比如「一起床就去創作」,或是「一年一次,去跳舞吧!」,甚至盤點一個畫家需要「哄騙多少人」才得以靠創作過活。文字輕鬆好讀,也許是他曾經逃離藝術界,在四十一歲時跑去開大卡車吧?少了幾分評論家那種稍嫌討厭的挑惕架子,多了幾分人味,文字十分平易近人。
近期深覺自己的生活造成各種無力寫作,不論是日常忙碌還是因為確診生病,或簡單直覺地說:「我就是懶。」,我懶得寫東西,感覺自己需要好好地空下雙手,做些「一點都不重要的事情」。
前陣子接了一個修改文章的工作,幾乎要掏空我的全部,我的右手還舊疾復發,手機肘又再度回歸困擾我,讓我難以投入書寫工作,最後跟自己說:「放下吧!放下吧!好好休息一下。」,但內心卻依舊被罪咎感包圍,總覺得自己不在鍵盤邊做些什麼事情就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
「嘿!寫作是你的工作欸!為什麼你可以不工作?」
不過書中的一個篇章提到了這件事情,身為藝術家(噢,我知道這名詞挺嚇人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就算我們不在桌前從事創作,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創作的一部分,因為生活就是創作的養分,好好生活也是創作的一環,會幫助你轉化材料,生出自己的風格。
另外,前陣子跟朋友在大學課程中發想寫作練習時,我總堅持在描寫景色時「不可以」用手機拍照後書寫,必須純靠記憶在紙上重現。當時被朋友挑戰:「為什麼不可以拍下來?那不是一樣嗎?」,我這個實作派,雖然心中知道其中的差異,我卻無法說明清楚,而這個答案也在本書獲得解答,傑瑞·薩爾茲在書中的練習中解釋:
「當你靠著記憶重建某樣東西時,必定會讓你融入作品——介於你先前看見的與你認為自己所看見的,並與圖像、材料、記憶和自我進行對話。」
是的,當我們只是透過眼睛去看著照片寫下景色、樣貌固然會相對準確,但也喪失了用其他感官去描述的機會,忘記了夜晚的悶熱、空氣中飄散的松針氣味,或是腳踝被蚊子咬一口的發癢,而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才是創作的關鍵。
就如同十個人閱讀同一本書,卻記得不同的內容,每個人的感受、記憶、生活經驗都會讓一樣的素材被咀嚼、消化、反芻出不同的內容與創作,這也是藝術之所以迷人的地方。
我也很謝謝這本書,讓我不只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最後,我要再次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寫作者、畫家,以及所有可以被稱為藝術家的人,不論你從事的是文字創作、影像創作,還是雕刻、圖畫、行動藝術,我覺得這本書都可以讓你深感被同理或鼓舞,甚至還可以讓你對藝術領域「預先準備」,畢竟其中的一個小章節寫著「準備好過窮日子。」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