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巫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海外生存指南|在餐桌上勇敢說不

巫筆
·
·
記著,你是在別人的國家別人的家,絕對不能套用自己的想法、文化、主張在他們身上,這是基本的尊重呢。

有很多事想吐槽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所以先寫食物篇。

巫筆在海外生存的足印:

2011年        西班牙中部旅居 1.5個月
2011-2013年   英國Leicester    2年多
2016年-現在   德國慕尼黑   差不多5年(中間離開了9個月)
2019-2020年 美國洛杉磯 9個月

————————-

目前為止,我最喜歡居住、生活的城市是洛杉磯,最喜歡英國的氣氛,最喜歡去玩的地方是馬德里,想過退休隱世生活的話,慕尼黑是首選。

最最最想念的地方是故鄉香港。

今天這篇記敘文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德國生活遇到過的餐桌上千奇百趣,讓大家認識更多本地人的文化、思想。

————————

少許背景:因為目前為止在德國我只分別居住過慕尼黑市中心和近郊區(現在),所以下文所說的傳統都是巴伐利亞人傳統,並不適用於所有德國人(我說了很多次)。


白色香腸

(有分是雞肉/羽毛系肉/豬肉/牛肉)
記得當年初到德國慕尼黑,和先生的父母第一餐飯便是聖誕節大餐。當時他爸爸端出一窩白色的香腸,這種香腸是巴伐利亞本地特色香腸(德國不同地區都有他們本土特別的香腸,果然是香腸大國)。

https://de.wikipedia.org/wiki/Wei%C3%9Fwurst

我切開它並沾了本地特製的芥末放入口(道地的吃法),這個時候我把先生的爸爸嚇呆了,他感到很錯愕,並告知我本地人都會先為香腸脫衣,才吃下肚。先生的其他家人們都哭笑不得,我很無奈,以後也先「脫衣」才吃

據先生爸爸的說法,那個皮是十分不健康,而且比較難消化,這說法是一代傳一代,所以真正土生土長的巴伐利亞人是不會吃。

吐槽巫筆記:
食下肚不死人便好,有需那麼誇張嗎!他們的那次當下的反應是,好像我做了什麼健力士世界紀錄般的「偉業」。



莫名其妙的「Dumplings」

世人對英文「Dumplings」的認知是餃子吧,特別我們華人社會一致認為這是意指餃子,可以是水餃或煎餃。

然而在德國,下圖這個東西是他們說的「Dumplings」,德文Knödel。

https://www.oma-kocht.de/omas-traditionelle-kartoffelknoedel/

這是由薯蓉、麵包粉等融合製成。老實說,我覺很不好吃,完全沒有薯仔應有的口感,味道如太空般虛幻,以為正在食沒有味道的粉團,卻又沒有珍珠奶茶的珍珠那種軟糯彈牙,一口粉粉蓉蓉,需點著汁一起吃才行(偏偏我不是撈汁系的人)。

一開始在餐牌上看到「Dumplings」我滿心歡喜地點餐,怎知道翻車又翻車,這些血的教訓我以後都避之則吉。

後來問了先生,他說他們(Bavarian)都稱呼圓形一團東西的食物為「Dumplings」,有些地方也會這樣稱含有肉類的團子。當然,有些人還是愛吃的。

吐槽巫筆記:
可不可以改過另一個名,全世界都叫餃子「Dumplings」啦,這兩種食物差太大吧!?



布甸不是布甸

我很喜歡吃日式布甸,又滑又彈,香甜可口。在德國的超市裏也可以看到「Pudding」,但這布甸不同彼布甸。這裡稱為「Puddling」的甜點不是啫喱狀,更似是乳酪的質感,就是不Q彈。相反意大利名物Panna cotta口感更接近日式布甸。

而在英國、蘇格蘭,「Blood pudding」 是血塊凝脂,就像我們吃的豬紅、鴨紅。不過我不好此味,在蘇格蘭時以為是甜品,誤點了來吃結果吃了一口已嘔出來。

吐槽巫筆記:
有些東西就是同一個名稱但其實是不同的東西,還我心中的布甸啊!



硬包的三餐

先生的母親說,德國人的三餐是有兩餐凍食,主要是麵包夾些芝士火腿吃,一餐熱主是熱湯、意粉之類。

但據我觀察,先生的父母有時候三餐也是包。

https://www.sueddeutsche.de/stil/weltkulturerbe-unser-taglisch-brot-1.1891880

你不要以為是我們吃開那種又軟又熱哄哄的日式麵包,德國麵包很多都是大麥包那種,又硬又多細碎。還有聞名海外的德國軍糧黑包,真的就這樣放幾星期也不變質,如果不塗牛油(Butter),很難放入口。

但其實德國也算是個麵包大國,有各種不同的口味包例如核桃包、南瓜子包等,還是偏向硬的多,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牙齒都非常好(這邊的人多數會生食紅蘿蔔當零食,而我卻咬不開);軟包有牛角包、沙翁,和一般的蛋糕。

https://www.deutschlandfunkkultur.de/typisch-deutsch-das-deutsche-brot-ist-ein-kunstwerk.2857.de.html?dram:article_id=380335


我比較喜歡的是一個叫Brezel 的扭結蝴蝶包,這是巴伐利亞名物,外脆內軟很不錯,不過麵包外面有很多鹽晶,後來看到先生爸爸弄掉才吃我便有樣學樣。

有一陣子和先生的父母同住,我連續兩星期吃包,吃得口腔內上顎的位置也損了。

外脆內軟

德國人對麵包確是有種執著,先生的父母在旅行時第一件事就是找當地的麵包店,買那些看起來像平常吃開的,當早午晚餐。

吐槽巫筆記:
先生的母親還吃素,所以他們家基本是無肉家庭,但我是一個食肉獸啊!!
每次去他家食飯都是食不果腹,口淡無味,體重卻沒有減少。相反我自己在家煮有菜有肉的暖飯,卻令我們都瘦了幾公斤。
好吧小平反一下,間中他爸爸會煮很正宗的印度咖哩雞飯,我挺喜歡吃。



餐桌禮儀

  • 自己吃自己的
    在華人社會,相信大家在家吃飯時,父母都是準備一枱幾碟餸加一湯,人手一碗白飯,自己想吃多少便夾多少,就是大家會分著同一碟餸菜一起吃。

但在西方國家,他們都習慣性一人一碟,自己點自己吃的餐。分享著吃也是可以,但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而且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就算要分享吃,也是一人點了一個主餐的前題下,再分享一些配菜小吃。當然,如果是家人或熟悉的朋友,也可以先詢問一下大家介不介意一起分享著主菜吃。外國人的食量都偏大,所以有時候也未必想和其他人分享。

吐槽巫筆記:
最經典的例子是Pizza吧,我先生的家人和朋友們、我的德國人前同事們,都可以自己一人一整個Pizza完食,根本沒有可能「分享」。初時我真的嚇得目瞪口呆,因為在香港都是點一個Pizza 幾個人分著吃,吃兩片已開始飽再吃其他小食。
現在我卻已習慣性吃一半再留另一半邊作晚餐/隔天午餐,有時候先生更會幫我吃完。


  • 完食是基本禮貌
    在西方國家,由於是習慣性一人一碟(類似香港的碟頭飯),所以如果你不清碟便一目了然。在德國/美國的餐廳,如果你吃不完侍應會來關心你,問你是不是食物不合胃口。
吐槽巫筆記:
但食量不大的我,有時候吃不完,只好打包回家。


  • 給小費是尊重
    在巴伐利亞上餐廳付小費是理所當然,而給予總數的10%是公認的「合理」數字。我這樣的小社蓄,一開始很反感,即使到現在我還未必會給10%,但這已是我最大的讓步了,沒辦法入鄉隨俗。

給這麼多小費卻不要以為侍應都會好好工作,他們好多時候都會一個人負責幾枱,而其他侍應是不會插手另一個人管理的枱(因為小費不會平均分配,會全數直入負責的人的口袋)。所以即使舉手示意他們過來,他們大概也只會忙完才來,先生更說一般德國人會一直等侍應自動過來,不會示意什麼的

吐槽巫筆記:
有一次,我帶香港來的好友去一個傳統餐廳食晚餐,結果吃完後等了30分鐘才拿到帳單,我們30分鐘內不停示意侍應過來,可惜她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後來更直接說我很忙等一下吧。因為等太久我們都不想給小費,我們付錢後,她看到數目用英語嗆:在德國吃飯是需要給15%小費的。
我們扮聽不懂離開,那次害我對我遠洋過來的朋友很不好意思,我以後也沒再去那間餐廳。


  • 敬杯時要對望對方
    在德國吃飯,難免會有幾杯下肚。而當乾杯的時候,德國人都硬性規定需要雙眼望着對方,還要杯子碰撞發出「叮」的一聲。否則,你這是不禮貌啊(先生和他的父母都是這樣說)。如果做得不正確,他們會要求對方重做一次。
吐槽巫筆記:
果然是啤酒大國,對飲酒禮儀很講究。



德國家人的飲食習慣概括

在這𥚃有時候不知道是文化差異,還是少部人問題。
在先生家庭的餐桌上,他們都會用自己吃過的叉子照插入醃青黃瓜的樽子,我感覺那是充滿各人口水的醃漬水。

先生的媽媽吃包的時候,還會吃得津津有味舔手指。
而我因小時候因舔手指而被家母毒打一身,現在看到心裏感覺怪怪的。

不過這裡的人就是很直接,我一開始因禮貌而不拒絕自己不吃的東西,先生的媽媽留意到,她會告訴我如果我不想吃便不要吃,沒問題。
我有點愕然,因為,原生家庭是教導我什麼都要吃下不要挑食,飽了也要「清盤」;這個觀念是大相逕庭。

所以,大家在外和外國人吃飯時,不吃的東西要勇敢說出來,不需要忍耐,他們沒有幾個人會介意;加上大家都是一人點自己的,所以也不會有「需要吃不喜歡的食物」。


------------------------

寫到後面,好像都已經直接變成吐槽。大家在外國,如有些不確定的事情,例如不知道餐牌上寫的食物是什麼,可以馬上使用殺手鐧——問問谷歌大神(絕招)

其實大家去到別的國家,也會想融入他們的本地文化吧。所以只要不恥下問,虛心求教,他們都會告訴你,便可以避免鬧出我這般笑話,甚至意外冒犯了他們。

記著,你是在別人的國家別人的家,絕對不能套用自己的想法、文化、主張在他們身上,這是基本的尊重呢。


語巫倫次:

怒寫了3000多字 XDD 有人看再寫其他方面吧...


鼓勵大家留言,讓我知道我不是在孤單創作!ヽ(;▽;)ノ

象特市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每月贊助一杯咖啡,助我走得更遠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