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宅居不日记0525 如果正不压邪呢
晚上突然想说些话,随便写一写最近的想法吧。
前一阵“敲锣救母”当事人的言论引起很多网友的愤怒,认为她反咬一口,毫无道义可言,还有很多当时为她转发求助的网友和志愿者说 “后悔救她”。我也是当时转发和寻找她信息上报的一员,但看到她那条微博时并没有什么强烈情绪,连愤怒都几近于无。想了想,如果他日她再次陷入困境,我还是会转发并希望能够帮助她吧。
“敲锣女”的言行的确自私、精明,但也出于对当下严峻言论环境的恐惧,害怕与饱受争议的方方扯上联系,受到波及。她再“出名”,终究是一介普通市民,风暴来只有片瓦藏身。举报、打压异见的行为一直都会有,然而用“港独”、“海外反动势力”、“递刀子”、“恨国”等标签借公权力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且一击必杀,只说明权力有意绞杀潜在的异见者,有意缩减交流的空间。凡事只分正误、爱恨,恰恰是离复杂的现实世界最遥远的思维模式。
说回敲锣女。当时视频一在网络传播,几乎每个志愿者群里都在讨论,想要帮助这对母女得到救助。无他,只是二字:“不忍”。我常常提醒自己,如果做一件助人的事结果不如自己所期,就去问一问,当初做那件事,是非要对方报恩、说一声感谢吗?还是因为看到对方的困境,心生痛苦?如果是后者,那么帮助别人的那一刻,也是为了缓解自己心里的痛。以及,点击一下“转发”,还是不要算作对他人的深恩了。
曾经写过这段话:
看到谭蕙芸写记者采访弱势社群,“最忌惮只想要‘帮一下’他们’,这种思维让弱势社群变成被动的受助者,让记者不自觉成为了英雄。”记者应该做的是,“要把社会结构不公义造成的各种欺压披露,并让社会聆听其声音……让社会承认他们的主体性”。
看到这点很有感触,一方面是自己写作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滥情煽情,把弱者塑造成牵线木偶,抹杀他们的个人意愿;另一方面是,这种“个人英雄情怀式”写作盛行,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弱者必须符合我预期的惨”才配获得帮助和同情的心态,也就是强化一种“完美弱者论”。事实上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很多“弱者”绝不是只会控诉哭泣坐以待毙,他们也可能有自己的算计、欺瞒、贪婪,和任何一个有瑕疵的人一样。必须接受这个现实,看到真实的人和他们的挣扎与欲望,这才是产生改变的基础。
在做和女性权益与儿童权益相关的工作时,更多看到的可能是“不了了之”、“正不压邪”、“无能为力”。前一阵,我与朋友们一起协助一位当事人,做了可以做的一切:采集证据、网络发声、实地报警。然而, 因为当事人生活中遭遇的其他压力,事情不了了之。我们知道当事人心里难过、不平,知道做坏事的人并非初犯,知道他逍遥法外,还有可能再犯。然而,当事人无法继续出面的情况下,我们就是拿他无能为力。比起被当事人反咬一口,更让我难受的还是这样眼睁睁地目睹行恶者毫发无损吧。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作恶者还会一次次逃走,我们依旧会一次次失望和愤怒,但下一次我们大概率还是会愿意做同样的事情。
刚看过的书里,狄更斯的这段话触动我:“有一颗永不变硬的心,永不厌烦的脾气,一双手触碰人时永远不会伤害别人。”我希望自己能接近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