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是個謎
"此篇無倡導任何政治宗教立場,純屬個人感受紀念"
自小有記憶以來,家人們經常提起外公的故事,外公是河南人,國共內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我還沒出生以前據母親說他們是居住在高雄的眷村,在那兒還有雞舍呢,而後才搬到我小時候的出生地台中縣的眷村,記憶中那個區域那是一條一條的大巷子,裡頭左右兩排都是四層樓高、一層兩戶的房子,一樓大門記憶中是赭紅色的,小時候以為永遠不會忘的家門,現在卻連路名都記不起來了。
外婆是本省彰化人,個性樂觀開朗,小時候因生了場重病,導致雙耳中重度重聽,但我們自小跟在外婆身邊,也練就一身唇語功夫,所以和外婆溝通無礙,外婆和外人溝通時雖偶爾雞同鴨講,但神奇的是不論是樓下管理員,遠至菜市場阿伯阿婆、計程車司機都能和外婆溝通,剛開始他們會一臉茫然,但五分鐘過後竟然能雙雙大笑了解彼此意思,果然笑容是共通語言,是不是「有效溝通」不知道,但是「有笑對答」沒錯的。外公離開以後,外婆獨自將五個子女帶大,總一臉燦笑的好福氣讓她結交了許多好友,現在年近八十還是能坐公車到閨蜜家喝茶聊天,甚至還能和閨蜜組團出遊呢!

「外婆就讀國小時因病而雙耳重聽讀不了書,現在認得的字都是外公慢慢教給外婆識字的」、「你是不知道你外公多會做菜,各式水餃、牛肉麵、牛肉火鍋、饅頭等等,當時幾乎是外公掌廚,外婆的手藝都還不及外公的一半呢」,在當時女性在家庭地位普遍低下的時期,外公很疼愛外婆,性格溫文儒雅,對孩子們的第一原則是愛護母親,總說:「你們的媽媽雖聽不見,但她是個偉大又勇敢的女性,你們要保護她、愛護她,不可以頂撞她,若爸不在家時,一定保護照顧好媽媽。」,這也是後來有次外婆被對街鄰居罵「臭聾仔」和鄰居阿婆差點打起來時,媽媽和其他四個兄妹出動到對街,和對方孩子打成一團,媽媽笑說,那場我們打贏了。
就連我那表哥和親姊,從小站在外公的照片前都得志氣滿滿的說「以前外公可是很疼我的呢,都給我很多糖吃」,再指向外公照片旁放了兩隻哈士奇的照片,都爭先的說「以前我們倆都還騎在ㄅㄧㄤˋㄅㄧㄤˋ (二哈) 身上跑呢」

好似全家只有我沒見過外公,越聽越覺得不服氣的我在某天午後站在外公照片前端詳許久,一身軍裝正氣凜然的外公,有著一雙大耳朵、看上去190公分高的外公,怎麼就我一個沒見過您呢! 於是那天做了一件超怪異又天馬行空的事情。坐在外公照片前思考許久後,不知從哪發想的我決定剪下一小撮頭髮及拿了一顆糖,放在外公照片前,誠心誠意地向外公祈求「阿公…雖然我沒見過您,但哥哥姊姊都說見過,您還對他們特別好,如果可以的話您也來我夢裡給我看看吧! (接著雙手合十三拜) 」,然後突然想到再補一句「如果您要來,別太恐怖啊!我會嚇到的,謝謝阿公」,接著心滿意足的玩去了。
現在回想也忘了是不是當晚,但確實是祈求過後的那陣子,還真讓我夢到外公了,但外公似乎是沒聽到後來補上的那句請求。
有多真實呢,我姑且就說服自己是夢一場吧。我和姊姊、阿姨們一如往常窩在外婆房間吹冷氣看著「飛龍在天」,我倆穿著一身繞頸花裙,姊姊是一襲桃粉色過膝裙,我的則是靛藍色,當時是我最喜歡的一身衣服了,那可是當時做空服員的阿姨給我們帶回來的舶來品,說回來故事,在劇情最精彩的時候,每個人豎起耳朵、每雙眼緊盯著眼前的黑色大方塊電視機,腎上腺素飆升,口也就渴了。做為全家年齡最小的我,理所當然在這時候被指使到廚房冰箱去拿冷泡茶了…
夏日夜晚客廳是一片黑暗,膽小如鼠的我躡手躡腳的往廚房快步奔去,走進廚房左手邊就是外婆的綠色大冰箱,我火速打開門,拿起放在冰箱門旁泡好的冷泡茶,關上門正要離開,那刻突然感覺身後的陽台有光線,不知哪來的勇氣回頭一望…是一張熟悉的臉孔,散發綠光的外公從一字形陽台逕直向前走,不知道是否感覺到我的視線,這時轉過臉對著我微笑了一下,便又轉回去,我簡直是沃德老天從腳底向上發麻至頭皮,雖是害怕,但現在回想起覺得外公並無惡意,那臉微笑還是挺慈祥,只是散發淡淡綠光…接著抓著冷泡茶往房間快步向前,房內大家依舊看著飛龍在天討論劇情,而我縮回姊姊旁邊,楞著思考剛剛那段奇遇。

後來在就讀國小時聽家人們說眷村要拆了,討論著要搬到哪一區,哥哥姊姊討論著隔壁鄰居要改去就讀哪間國小,苦惱著以後就不能一起到活動中心外廣場玩了,不知聊到哪,我就甚至在這時候才突然知道姊姊和哥哥才沒有真正見過外公呢! (把我的頭髮和膽子還來…
但我想我和外公還是有些緣份的,那次見過外公後,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有異次元溝通的能力,例如國小三年級時,我有位欣賞的男同學,經常玩在一起 (那時還一起在班上創立了出版社,我們出版的小漫畫在班上可是挺搶手,且我深信記憶裡那位男同學也是表態過對我的欣賞的)。就在那次戶外教學,老師站在台上宣布將抽籤決定分組及遊覽車座位,班上四十餘人,分成七組,那時我在心中無數向外公祈禱「拜託讓我和他一組吧!!!!求求你了阿公!!」,然後經過數次抽籤後仍是沒聽老師喊中的我的名,就在沒剩幾支籤時,大約的分組也快成形了,這時老師大聲朗誦出我的名,在黑板上唰唰的將我的名寫在和那位男同學同組的名單上,再次沃德老天感謝外公,到這我確信我和外公存在著某種溝通方式,所以在第二階段遊覽車座位及兩人一組分組抽籤時,這時我再次使出心中最大的意念向外公溝通,果不其然,成了!!! 我竟然就和那位同學成了一組阿! 在心中對外公致上最深敬意後便滿腦心思想著戶外教學該帶什麼餅乾分享、在車上還能一起討論出版社新書呢! — 這段情竇初開青澀小往事改日有空在聊吧!
說回外公,媽媽經常兩杯美酒下肚後會反覆提起的事情有以下:
在那時的年代,外婆重男輕女,只疼惜第二個出生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舅。而媽媽作為大女兒,經常要替大舅背鍋,還要承受外婆的過分偏心,不過外公最疼愛及寄予厚望的也是我的母親,常趁著外婆帶大舅外出時,帶著媽媽上館子,一一介紹菜系、介紹吃法、介紹食材、教導餐廳禮儀,也會在媽媽周六工作時打電話到媽媽單位,詢問媽媽是否回家吃午飯,若有,則匆匆出門買兩斤大蝦準備炒給媽媽吃。聽媽媽說外公在從軍以前河南家鄉是大家族,外公出門不必帶銀兩,出示身份簽帳即可,自會有人向家中請款,外公被拉去從軍,與家鄉一別就是幾十年,從軍後加入軍樂隊,也獲得許多勛獎,雖是軍樂隊,但身上的數痕刀傷和小腿脛前彈孔疤痕,都記錄了屬於外公在當時戰爭的血淚故事。
媽媽常笑說,以前寒冬時,外公總是一身高領加夾克,不願額外加衣物,就連媽媽想再多穿兩件,外公也會說「凍慣了,身子才會強壯」,總會在早上為媽媽泡杯奶粉打入兩顆生雞蛋,說「ㄚ頭阿,爸告訴你,鄧麗君就是這樣養出好歌喉的」。反觀現在這個年代的我,作為外公的孫女,冬天得有暖氣和電熱毯,外出得要發熱衣加羽絨外套,對於我媽曾說要試著沖泡阿公特調給我喝看看,我更是敬而遠之。
外公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浪漫事件,是一顆綠寶石戒指事件,媽媽說外公是她見過最好的男人,外公的薪資袋總是連訂書針都沒拆就交給外婆,但有一次外公帶回了一半的薪資,說剩餘被扣了,隔月甚至整個薪資袋都沒見個影,外公說被偷了,那時外公被罰跪了好幾天,連吃飯時外婆都不給好臉色看,都在念叨這個菜多少錢、那個肉多少錢,總算在好幾天後,外公回家時帶回了一顆綠寶石戒指送給外婆,那天是外婆的生日,總算那天之後全家解除低氣壓,又能安心吃飯了。
媽媽說她剛開始到牛排館端盤子打工時,最喜歡那裏的餐前麵包,裡面包著奶酥及葡萄乾的小圓麵包,老闆人也挺好,讓媽媽用便宜的員工價格買回家,和外公晚上在客廳共享熱騰騰的小圓麵包。媽媽也經常存了點錢,買上一盒生魚片、一包黃長壽,和外公一起在客廳小酌高粱,品嚐生魚片。我聽了數次這個故事後,忍不住問媽媽,外公有糖尿病,那你怎麼又是買麵包又是買菸給他呢,媽媽說那時知識不普及,但她從小被外公也是灌輸及時行樂,日日夜夜,年年歲歲,這是他們父女之間最好的回憶。
媽媽工作以後,除了拿錢給外婆,會私下包紅包給外公做零用錢,並在紅包袋上寫下祝福語,也經常買上幾件材質好的襯衫和夾克給外公,但外公很少拿出來穿,總是收在衣櫃的一隅,衣袖領口的摺線整齊,排列掛好,會在昔日同袍來探望時特地拿出來穿。
民國八十二年,當時外公退役後在一間工廠擔任管理員,元宵節前幾天,媽媽照慣例去探班,那天外公拿出一個鐵盒,打開來全都是媽媽工作以來,一封封給他的紅包袋。那天他們天南地北的談天,最後外公說「ㄚ頭,這一千元妳拿著,明天去買我最愛吃的那間手工元宵,一定要是那間手工的喔! 其他我不愛吃。」,隔天外公便在廠內出了意外,一輛倒車中的拖板車,結束了外公在臺灣的歲月,享年六十一歲。
元宵後隔一週就是外公六十二歲生日了,而媽媽最後也沒有買元宵。
外公的故事有好多,細數不盡,雖說我沒能親眼見到外公,但從小聽著外公的故事長大,他一直活在我們所有人心中。媽媽至今仍是在過年後直到元宵節的這段時間,夜晚時總會獨自在房間聽音樂,獨自小酌。
外公現在長眠於國軍忠靈塔中,環境很棒,周邊的花草樹木被照顧得很好,外公的骨灰甕是青玉材質的,上面有張帶著淡淡微笑的黑白半身照,記載了出生地、生卒年月日、子女姓名,甕上方有一件金剛被,媽媽說小時候家中沒有特別信仰,只是她從小喜歡看佛教故事書,自覺與佛有緣,故在操辦外公葬禮時,遵循著佛家禮儀,莊嚴不吵鬧,沒有孝女白琴、五子哭墓,沒有法師作法,就是一場滿是白色蘭花和白色菊花的葬禮,真切的哀悼。
或許是這樣的潛移默化,孝道在我的心中有了模樣,自從我有零用錢開始,偶爾會在補習班下課走回家的路上,買一杯熱的卡布奇諾加肉桂粉回家給媽媽; 開始打工後,偶爾是帶上店內最熱銷排名的幾款麵包,做一頓早午餐給媽媽見識手藝; 偶爾是買碗麻辣鴨血、大腸麵線。直到正式出社會後,會和媽媽到老式牛排西餐廳、會買斤胡椒蝦或蒜頭蝦,或是在家烤上兩隻母香魚,和媽媽一同小酌聊天。現在不住家裡了,但偶爾周末也能回家,買點媽媽愛吃的、做些料理,還是一樣坐在客廳聊到夜深凌晨。
明日便是元宵了。長大後已經許久沒再向外公祈禱什麼了,因為有次聊到此事,媽媽說別再讓外公操心啦,讓他好好跟著菩薩去修行吧,我想也是,光是應付孫女一系列請求,外公怕是也不能靜心,所以我後來次次都是向其他菩薩祈求,讓媽媽平安順遂、靜心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