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4-7做飯是創造愛的過程
煮飯給在乎的人吃,是我學會付出愛的行動。
人在異鄉的時候做飯給自己愛的人吃,對方在吃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接受與包容自己的表現。做出一道好的菜餚的前提是對食材的熟悉與掌握,對當地佐料醬汁的味道的拿捏適寸,還有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道菜的主掌者,要堅持對味覺的判斷與敏感度,擁有做飯的主體性,才能創造出屬於情境有情感層次的菜餚。否則,聽從他人的指示,更多時候會帶來光怪陸離的「非」食物。
從小爸爸在廚房做飯,我就在旁邊當小幫手觀摩,所以很多時候我的手藝的傳承來自於我的父親。
離家以後,2011年冬天我在北京的郊區城中村,一個沒有供暖的房間裡為男友做紅燒洋芋,但是當時的對象是北方人,他的房間幾乎什麼都沒有,在台灣的醬油是鮮鹹的甘醇醬油,但在北京他的房間裡只有一瓶上色的老抽,所以我煮的時候,放錯了醬,那洋芋雖然上了色,卻沒有味道,男友任意地放入些二鍋頭,讓整鍋菜走了味。我不知道原來走味的食物也像那起初就變調的感情。在近0度的天氣裡,以為奔赴千里的愛,其實是麻木與失味結果。
為了那份感情,我在2014年考取北京的學校念書,我的私藏手藝是南亞的素食咖哩,Masala香料和疏食的搭配剛剛好,我偶爾自己做這些食物,香料讓人從緊張的壓力中解放,2016年認識了來自香港的男友,也因為生長在多元文化的九龍城的緣故,他懂得欣賞我做出的食物的眼光,每次只要我做飯,都會吃得精光。看他大快朵頤的樣子,大口大口地咀嚼每道我們共享的菜餚,我為自己的手藝感到認同與驕傲。
離開北京時逢疫情,也過去了5年左右,在人生的路程上我又學會做了許多料理,從生病由家人照顧,到學會照顧自己的胃,也照顧身邊的人。現在的他,喜歡吃我做的馬鈴薯燉肉,從看食譜到實踐的過程,都抓住自己的想法,那不像十幾年前的我做菜的方式,讓我鍋裡的食物任人擺布。只有聚精會神的方式對待眼前的的食物,到他人的口裡時也才能感受那情感的層次。雖然我們的家庭出身背景也是大相逕庭,而他也樂意學習著接受新而未知的口味,包容我的喜好。在深夜飢腸轆轆時,他也會做出好吃的湯麵給我。有時候我們的約會就是一起做菜,我們在小小的租屋裡,一起分享著食物的心情,分享這份輕熟齡的愛情。
年過三十,從做飯的道理我才懂得:我要愛一個人,勢必得從無到有的創造,像做飯給在乎的人,實在地付出,那才是愛。如果我沒有想法,只擁有慾望的行為,那只是散漫的態度,味同嚼蠟,對彼此無所作為更是無謂的關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