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閒話花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探訪實務學堂有感

閒話花開
·
1月12日下午和晚上,實務學堂舉行青年營結營開放日活動。

週日上午,我匆忙地搭輕軌到廣州,在711買飯糰喫過後, 地鐵轉公交到實務學堂,整個人很疲累,想着改變計劃,傍晚就撤吧。誰知在實務學堂的空間裡待着,感覺很舒服自在,整個人慢慢放鬆下來,於是按原計劃完整參加整個活動。

剛進實務學堂,我從一樓一直逛到了四樓,停留時間最長的是書架前,看着那些書,心裡有疑問:十幾歲的鄉村青少年,會拿起這樣的書讀嗎?第一個活動是青少年營的學生做個人展示。我挑着去聽、去問,很好奇他們如何看這半年的學習生活。後來停在一個往屆學生旁邊,和他談論教育相關,還未聊完,下一個活動開始了。

第二個活動是歐陽豔琴校長的講演,聽着她講話,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我不自覺地想到正念,想到這幾個月自己的經歷和體悟,她關於教育的看法,讓我想起盧安克。那時候心裡想的還有一句:這個人好小一隻哦。

第三個活動是學生們用戲劇展示自己印象最深的學習時刻。也許是緊張,他們不時看着對方笑場,演得最流暢的那場是重演空間改造那場。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自己扛水泥、扇灰、砌磚、建牆,改造浴室。從那場演出裡,我看到了他們的驚訝,驚訝於自己最終竟然完成了一個那麼好看的浴室。在個人展示環節,我就已聽到他們說一開始很抗拒,覺得爲什麼放着專業人士不請,要讓他們來做;九月天氣熱得要死,太辛苦;爲什麼我是女生還要扛水泥袋?還是從一樓扛到四樓?還有和室友的衝突吵架……而所有這些痛苦和汗水,最終化作一場全情投入的演出。

第四個活動是自由提問,我看着自己忍不住說話,到後來覺得應該讓其他人多講,於是我安靜地聽,不作任何回應。對我來說,那樣一個清醒覺知到自己狀態的樣子,特別舒服,也特別開心。拍過照之後是備餐時間,看到最開始提問的綠子,我主動上前搭話。聊了一會兒之後,我看島臺太多人,初次探訪的我決定安靜地當個客人,於是好奇地拿下他們的課本,坐在餐桌前翻看。我一邊靜靜地看目錄,一邊慢慢地喝水,熟悉得就像已經來過很多次一樣。

喫過飯之後是蛋糕,隨後是關於學堂運營的分享和討論。不知道爲什麼,我開始對一個組織機構的運營生出興趣,之前週末都要上班的我,一直苦於沒有機會實地瞭解實務學堂,那天看到推文,立刻就報了名。


待着很舒服的地方,聊天很自在的一羣人

那天在實務學堂,我感覺很舒服,很自在,沒有太多拘謹,熟悉自然得如同拜訪密友的家。這種舒服自在的感覺,讓我的感受地圖添了一塊核心拼圖。

在實務學堂的感覺,與之前在豐年慶、羣島大學的感覺不同。在豐年慶,我能感覺到他們的熱情,但也感覺到自己是外人;在羣島大學,我會感覺有些格格不入,也許是因爲他們之中, 很多人都彼此非常熟稔,即使我一踏進銀鹽計劃展的現場,就想要流淚,即使我爲他們堅韌的努力所打動,那些感受,都與我在實務學堂的感覺不同。在實務學堂,我能安心地坐在一邊傾聽或翻書,也能自如地提問、發言。

這種舒服自在的感覺,讓我明白李辛說的留意自己在一個地方待着舒不舒服,和一個人相處自不自在,離開那些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人和地方,靠近那些自己感覺舒服的人和地方。我想,我找到了一個自己感覺很安心的地方,以後我會找機會常來這裡。


踏實安心的感覺

也不知道是在生活中持續修行正念的影響,還是實務學堂的氛圍影響,我感受到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而且感受到了很多勇氣,當天我下了幾個決定:

一是,接下來一整年,我都不再看關於心理學、教育學、佛學的書,回歸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因過去看過的心理學、教育學、佛學的理論和概念,都阻礙我直接去體驗事物;

二是,接下來這一整年,我會多動手做可以看得見的物品,學做更多的菜式、做編織、養花,多運動身體;

三是,祕密。

歐陽豔琴有一個很厲害的本領,她能讓人真心誠意地想要幫助她。

從學堂的開放日活動回來後,心裡感覺更落地,更務實,不怕從低做起,也不怕改行或怎樣。


在線下活動認識的人,感覺更合得來

去年六月底,聽梁文道和楊大壹對談的那期《多多指教:對人好一點,友善一點,讓大家過得沒那麼難受,對我而言很要緊》,梁文道說他更喜歡在線下通過共同的活動認識朋友,而不是因爲同在某一個羣聊就加微信。月初我退了很多羣聊,因爲我意識到,在微信羣聊裡的聊天,尤其是頻繁聊天,給我一種自己與他人很親近的錯覺。但事實上,通過微信羣聊認識的人,我和他們的關係非常淺,甚至可以說跟陌生人無異。我想要與人有更加深刻的連接,於是退掉了很多羣組。

開放日活動後,我加了幾個人的微信,有與我聊了好些的人,也有聊得不多但感覺值得保持聯繫的人。去友人家的地鐵上,回想起對方熱情推薦廣州好去處,以及臨走前吆喝有沒有人要走,他可以順路載兩個人的言行,感覺這個人很熱心,跟自己很像,這才發出添加好友的申請。

回到友人住處,與友人暢談,第二天也是一路聊了許多。回到家才發送添加歐陽校長的微信申請。其實自己並不知道與歐陽校長是否還會有交集,但我很喜歡她,所以也在申請語中直言,希望未來保持聯繫,所以添加她的微信。

添加微信後,我視情況與他們交談,並不刻意,心裡想的是,未來我會找到更多切入點與他們聯繫。翻看他們的朋友圈或公衆號文章,發現比起同在羣聊認識, 參加同一個活動結識的人,果然與我更同頻,他們幾個都在不同方面與我有相同或相似的關切,梁文道誠不我欺。

過去別人提出加微信,我幾乎沒有遲疑就同意了,這一次,我更加有意識,也更加謹慎。我希望讓那些跟我同頻,有共同關切的人進入我的生活, 我想與這樣的人保持聯繫,深入關係,我也更有動力與這樣的人發展友情。而不再是隨隨便便地通過羣聊認識別人,流於表面寒暄兩句再也不會聯繫。

這次開放日活動,意外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平和、安定,還有邊界感,這些發現讓我很驚訝,也對未來自己的成長有了更多信心。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