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亂世裡的說書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對雜魚歌的一些看法

亂世裡的說書人
·
幾天前有一首歌,因為被西方英語圈炎上,結果在ニコニコ與Youtube迅速下架,個人對此有一些看法。

幾天前有一首歌,因為被西方英語圈炎上,結果在ニコニコ與Youtube迅速下架。第一時間的想法是,如果沒有變成公共新聞,根本不會留意到這位作者久違出新歌;如果沒有被深入探討,根本不知道使用的聲源與角色設定是小學生。另一方面,下架的這種行為,反而更容易激起人們的好奇心

後來在B站有看到原本片源,反而覺得有點諷刺。強調言論自由創作自由的地方,反而會根據他們自己期望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訂定的原則與規範,限制自由的範圍,然而所匡列的範圍不見得符合跨文化不同圈子的看法,更何況這是二次元創作

大體來說,這首歌的呈現方式有點類似歌詞循環的洗腦歌,畫面則是致敬許多過去網路上很紅的V家作品,至於歌詞與畫面本身是否具有性暗示,這取決於聽者本身的經驗與對世界的認識。

硬是牽強附會的詮釋的話,不同長度的魚可以想像成鳥的長度;不斷開燈和關燈的聲音,可以想像成「%%%%」的聲音;雜魚這個詞,則是能想像成是沒用的男人。但是,對於沒有這方面知識或經驗的人來說,根本不會想到那邊去。「文本的誕生,作者已死」,作品如何的被理解取決於讀者(聽眾)本身,因此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一首歌的人,看什麼都能夠扯到色。

另外在這個網路迅速傳播、大量備份與搬運,以及生成式AI到處抓資料訓練的時代,因為受海外聽眾壓力的炎上而下架只是掩耳盜鈴的鴕鳥心態。事實上,如果去各大平台去找,反而會發現這首歌以MEME(迷因)或網紅解析的型式在網路世界流竄。不炎上還好,這一炎上反而激起更多聽眾跟創作者跟上。

當然,可以理解西方文化對於兒童保護的價值與核心目標,以及避免歧視偏見還有宗教衝突的努力。但是回顧西方許多後現代藝術作品、政治惡搞漫畫或脫口秀,難道不也時常以擦邊球的方式,有意無意觸碰言論與創作自由的底線?換言之,比起嘗試以強勢文化限制如何的創作與限制讀者(聽眾)的想像力,更該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打擊現實存在的實際犯罪集團。

最後,個人認為,隨著AI創作越來越容易與氾濫,類似的事件只會陳出不窮,單是靠罰則、禁止、同溫層的輿論壓力,只會讓原本在檯面上出現的作品變成在私下流通,這樣是否有達到一開始的目的?我不知道。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