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蔦屋書店 TSUTAYA BOOKSTORE首訪| 書店冒險記錄
閱讀 · 咖啡 ·午後
昨天因為一些家裡的事,心情亂糟糟的,加上遠距課程跟疫情的關係,連續好幾天待在宿舍,感覺快要發霉了。
早上起床看見大太陽,決定找一家書店待上整天,想到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採光,最好有一大面窗的陽光,能夠曬曬我、曬曬書。
距離最好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我好龜毛),才不會花很多時間搭車,又有小旅行的感覺。
最後選了帶著「世界最美20間書店」頭銜、從日本來到臺灣的蔦屋書店松山站前店(Google來的,發現自己好孤陋寡聞)。
搭電梯到地面右手邊過馬路,就可以看到三面玻璃採光的松山站前店。前面是一整排的行道樹,恰巧今天天氣晴朗,第一眼就有「這裡很適合待一個下午」的感覺。
推開大門後,我黏在一樓新書區大約半個小時。
自從公立圖書館因疫情而關閉後,我大多用平板看電子書,不過很多新書或熱門書仍然要排隊才能借,真正借到之前的「部分試閱」幾乎只有前一兩個章節,由於習慣看書先翻開目錄找最想看的章節,這樣的設計雖可理解卻不太過癮。
因此今天到書店來,還有個目的是翻翻想看的書(後面會附上「今天翻過覺得不錯,之後會買或借」的書單),給自己的扣打(額度)是買一本。
一樓書櫃的類別大概是自我成長、管理、心理、理財、旅遊、 文學、童書、料理等,因最近我有興趣的類別是寫作、學習等,也找到了好幾本觀望很久的書。
在門口進來左手邊是結帳櫃檯及吧台,還有些非書籍的商品,玻璃外是路易莎的戶外區,一開始不確定哪些地方能坐,後來結帳時問,店員說戶外區要到路易莎點外帶,如果想在外面閱讀需要先結帳書籍,而書櫃之間的小板凳可以坐,吧台則需達到低消,室內的位子都有插座及USB孔。
門口右手邊是路易莎,有一排靠窗的吧台(也有插座)以及兩張小桌,位子不多,網路上說達到低消即可坐下來,從書店選三本書,邊閱讀邊喝咖啡,不過當時我已經買了一本,所以沒有這麼做,詳細的規定可能還是要問現場店員(話說我覺得店員都很親切)
在一樓晃悠完後,往二樓走去,樓梯間的書籍類別有各國歷史、政治學及一些外文書,樓梯很寬敞,停留下來翻書也不會檔到別人的路,階梯和書櫃也有嵌入燈管,我自己將這些細節解讀成「樓梯間不只是通道,也是一個適合閱讀的地方」,此外,網路上有很多照片也是在這個區域拍的。
二樓的WIERD TOKIYO除咖啡外也有餐點,網路上說有七十個座位,大片採光而且有沙發座,不過我沒有進去,只是站在旁邊,想像坐在窗戶旁閱讀的畫面,不就是在廣告或電影裡常見的場景嗎?
在一樓吧台待了不曉得多久,把買的書大約看了一半,直到接近傍晚下班放學的人漸多,便心滿意足離開了。
以下是一些主觀的小心得
• 空間
採光無疑是我最喜歡的部份,讓整個空間看起來更開闊,可以停留下來看書的區域都離窗不遠,令我這種噬光生物心情很愉悅。座位旁圍繞書牆及書櫃,有種泡在書裡的氛圍。戶外區今天沒坐到,不過晴朗的天氣在樹蔭下閱讀也很令人嚮往。目前臺灣最大的蔦屋書店應該是南港店,下次有機會也想去冒險。
• 服務
買書及咖啡時的店員都很親切,今天還辦了會員,店員告訴我週四是會員日,買書打九折(決定以後都週四來)。剛剛提過座位都有插座,讓我覺得能夠放心在這裡耗整個下午。
有些文章及書籍有提到蔦屋書店的經營策略,其中包括鼓勵消費者留在書店裡閒晃,翻翻書或喝咖啡,都是一種傳遞品牌形象與用戶經營的方式。不過這部份我還沒有深入了解,主要分享今天冒險的主觀感受。
延伸閱讀《蔦屋經營哲學: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只對員工傳授的商業思考和工作心法》
• 書籍
熱門的新書、雜誌等都找得到,也有童書(家長可以帶小朋友來選書),旅遊、料理的書居多,據說總藏書一萬五千冊,如果是像我這樣,只是想隨意停留,沒有要找特定的書,我個人是推薦的。
不過因為我念的是科學相關,在這裡找不到自然科普類別的確有一些小失望,但整體的閱讀體驗還是很美好的。
今日戰利品
目前閱讀到一半,大致是在教科學敘事結構,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爲覺得可能對寫論文或科普文章有幫助,作者的背景也很吸引我,原為大學海洋生物學終身職教授,後來到好萊塢踏入電影圈執導多部影片,等讀完再來分享心得筆記。
今日翻書
這邊分享還沒完整閱讀過,但今天翻閱過實體後覺得吸引我,打算之後購入的書。
• 《下流世代:我們注定比父母更貧窮》Mark E. Tomas著,英文書名 《99% :Mass improverishment and How We Can End It》
•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慮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Jean M. Twenge著。
以上兩本講世代及預測未來的書,令我特別有興趣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也被歸類在內,也許我對個人的未來已漸漸不那麼迷惘,但仍好奇世界會如何變動,以及其他世代如何看待我們。
• 《把問題化繁為簡的思考架構圖鑑》AND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小野義直、董事宮田 匠著。
近期很多人推薦,翻閱之後覺得連內容編排都很化繁為簡,閱讀起來舒服明瞭但內容豐富,套用在不同情境的思維方式,感覺是適合長期留在書架的工具書。
• 《練習的心境:學習、職場、人際、教養的全適用心法》Tomas M.Sterner著。
• 《精準提問的力量》Frank Sesno著。
這本是我在圖書館的電子書介面預約過,但順位很後面的書。翻閱前以為是商業上適用的書籍,後來發現除了目標性的提問,書裡也有講人際溝通上的提問,而提問的基礎是思考方式。
•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研之有物編輯群著。
之前就有在社群上追蹤研之有物,平時接觸自然科普較多,高中畢業後就很少接觸歷史,在自然組上歷史課只有老師畫重點硬背,我對歷史是想了解,又不知從何提起興趣。
而這本書Part 1秒懂古人,幽默敘事口吻搭配古圖,激起我的好奇心想不斷往後讀。Part2現代講堂則像是從社會科學解答現今社會的「十萬個為什麼」。整本書不厚,讀起來輕鬆同時又獲得新知,除接觸人文社會科學外,我也想從這本書學習科普寫作的技巧。
• 《台北歷史地圖散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著。
其實這本書是想買給一位朋友當禮物,他跟我一樣是外地來台北讀書的理科生,平時愛到處走的他,這半年開始對台北不同地方的遺址感興趣,聊天時有說到,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想了解當地的故事,這本書有結合APP和多年代地圖對比,感覺他會有興趣。
關於書店冒險紀錄
今天在蔦屋書店辦會員卡時,店員說到日本也可以使用,我還沒去過,但聽她這麼說,便開始想像到日本的蔦屋書店冒險,會是什麼樣的。
後來想到,對我而言,每次探訪一家從未去過的書店,都是一場嶄新的冒險,空間氛圍、選書、老闆或店員等綜合出來的感受,像是小時候戶外教學後都會寫日記,因此打算將每次冒險過後的體驗紀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