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紫苏和鱼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瑜伽故事 (2020)

紫苏和鱼
·
瑜伽于我,已不只是身体锻炼,也成为自己喜欢的一种状态。让注意力从外界放回到自己身上。从外求转向向内求。在这样的运动中,即便身体很累,也不需要加油打气、咬牙坚持。它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它是滋养而不是消耗。它是不费力的。这是属于自己的运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运动。
Photo by Ginny Rose Stewart on Unsplash

从第一次接触瑜伽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过去的一年,通过瑜伽练习锻炼了身体,同时也带给超乎想象的滋养和慰藉,伴我度过人生中很难的一年。一直想关于瑜伽写点什么,这次借着机会认真梳理了一下过去一年自己练习瑜伽的经历,以及对瑜伽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因为篇幅有些长,分成了上下篇

。这是第一篇,后面的部分是:瑜伽背后的哲学。标题上加上了2020,一是因为故事从2020年开始,二是这个话题应该还会继续写。

(全文3845字,文末有彩蛋🥚)

正文

对很多人来说,瑜伽是一种都市人的运动健身方式,就像去健身房练器械或者跳操。但其实,健身并不是瑜伽的目标,它本身的目标要深远得多。

瑜伽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相结合的练习。它是一种健康生活的艺术和信仰。根据记载,瑜伽的练习能让个人意识和宇宙意识相结合,这是一种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和谐。体验到这种存在的一体性的人被称为瑜伽士,因为他们达到了一种被称为 Moksha 的自由状态。

所以瑜伽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即让自己自己与自然宇宙保持一致的状态,以达到最高水平的感知与和谐。这跟中国的太极很类似。

整个过程包含在身体、心理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刻意练习”。所以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练习瑜伽的必然结果,虽然并非其目的。

瑜伽的深层内涵,世世代代练习者以此为动力和目标。但我自己一开始尝试瑜伽,并非有什么精神上的追求,而是带着非常功利的目的。可以说是非常狼狈的开始。

大约是一年多前,自己的生活上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让我意识到当时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调整,需要锻炼,需要早睡早起,需要支持、需要根基、需要真正爱自己。瑜伽成了一种可能的补救措施。

在瑜伽里疗伤

仍然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感受。迈不开腿,弯不下腰,甚至都无法习惯只用鼻子呼吸。75分钟的基础课后就是完全躺平在地上的大休息,老师也会熄灯。在黑暗里自己开始止不住地流眼泪,伴随着全身的汗,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因为那段时间积压的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通过感知到了自己。确切的是是感知到了自己的身体。它是一个那么切切实实存在,熟悉又陌生。

在此之前,从未如何细致地感知过自己的身体。我们长时间地活在自己脑子里,那里是对自己存在和价值的不确定、是不安全感,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己对他人的评判、是比较和竞争、是利益和零和。

过去的一年是人生中最为灰暗和低谷的时光。打破自己认知到的事情接连发生,从每一个方面都能把自己压垮。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而且全想着不好的方面发展。没有斗志,只有维持。

下班后或周末的瑜伽馆成了避难所。在那跟自己相处的一个多小时里,一边尽力做些锻炼让自己的身体不会垮掉,一边消化白天接收到的负面情绪。不用在乎是否有进步,能去上就可以了。我对自己说。

那时候只上负担最小的阴瑜伽课。这是一种针对初学者,练习身体柔韧性的深度拉伸课程。在课上老师一般都不会做太多的要求,因为最终的目标是:放松。记得一位老师,她每条指令后都带着一句 “不着急”。好温柔,在当时那种状态下,感受到很多慰藉。不管自己多么笨拙都是被接纳的。嗯,不着急。

这样的半年,与其说是在练习瑜伽,不如说是在瑜伽里疗伤。

总结这个阶段,对瑜伽感受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接纳,无论好坏。还有就是感知呼吸,并通过呼吸去放松和深入。阴瑜伽里,每个体式都需要保持两三分钟,其实并不容易。老师引导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放到疼痛上,去观察它们。然后再放松,如果可以再慢慢深入。

即便没有进取和努力,一段时间后身体给了我正反馈:各个部分的柔韧性开始增强,一开始觉得很辛苦的动作,慢慢地也能更舒服地完成。就算是这么一点变化,也能给自己鼓舞。只有去做,就会有变化。

这样到了年底,消沉了大半年后开始想要振作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碰巧上了一次Snow 的课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么幸运,我遇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瑜伽老师。

成为瑜伽练习者

在她的课上,我更深地感受到了瑜伽的力量。这种感受是从控制呼吸开始的。前面阴瑜伽阶段,是对吸气和呼气的觉察。开始真正的体式精进之后,开始把呼吸跟动作结合起来。当时上完Snow的第二次课,还有感触地发了一条长长的朋友圈。

朋友圈

呼吸、空间和顺位,这是 Snow 教给我的。

1 呼吸 Breath

“吸气,双手举过头顶,腋窝打开。呼气,身体向下,手放到地上,后脑勺放松。吸气,手掌保持在地,头抬,延展脊柱。呼气,向后跳 ...” 

50个人就在这样一呼一吸中,每个人做着各自的练习。

“感觉到紧张和疼痛,试试把呼吸带到那里。... 吸气到骨盆中心 … 通过呼气去放松自己的浮动肋骨... ”

呼吸作为生命的基础,一刻不停在运行。它是一个将我们的身体跟意识关联起来的完美衔接器。瑜伽是人的身体跟意识结合的练习,加深对呼吸觉察和控制,可以加深对身体的觉察和控制。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意识的觉察和控制。

有的老师也会带领做专门的呼吸练习,特别是屏气,去感受呼和吸中间的那个gap。

2 空间 Space

初学者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要做到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体式,一定要把自己拉伸得很柔软,最好能像跟一根带子一样。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拉伸不是挤压,而是来自空间。”——Snow

第一次感受到空间,是在做单脚平衡(一条腿在地,另一条腿往后抬起,身体向下,身体和腿成一条直线,最后T的形状)一开始在地的腿怎么也站不稳,感觉身体所有的重量都压在这条腿上,根本无法保持平衡。

有次向后向上抬腿时,有意识把胯骨向外打开一点。大腿根有了一点活动、腾挪的空间,试了试往外转一点再往上提,舒服多了,而且身体被整个带动向上,像被向上的力量提起。感觉身体变轻了,在地的站立腿🦵因为压力少了,开始能站直和保持了。

所以站立平衡并不只是站立,而是身体里一个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彼此对抗,形成一个在力量中的平衡。在平衡中,身体每个部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不是摆好样子停在那里就可以了,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工作” —— Snow

体会到了 “相互对抗创造空间” ,才开始明白 Snow 说的 “工作” 不是用力,而是在感受和觉察的基础上,每个部分做它应该做的。可能是用力,也可能是放松,但不是无意识地放在那里。

主动地相互对抗,会创造出空间。有空间了,身体才能对抗重力和惯性,完全自由地打开。这是一种力量中的平衡

3 顺位 Align

顺位是让身体的每个部分在它舒服自然的位置上,在瑜伽里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存在统一精准并适用所有人的顺位标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形状和结构都不一样。怎么找到顺位呢?

首先是感受身体每个部分的存在。

脚跟、脚趾、大脚球、小腿、大腿后侧、胯骨、骨盆、耻骨、肚脐、肋骨、脊柱、肩胛骨、锁骨、后脑勺、肩膀、大手臂、小手臂、手掌、手指... 

然后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前屈体式中张开大脚球,身体会产生一种向前的拉力,这种力量会拉着上半身加深向前。

“感受你跟脚跟的关系” —— Achi Lin

最后,在力量平衡的体式中去调整每个部分的位置。合适、自然就是顺位。比如在后弯中,先是胸骨上提,肋骨上提,然后才是头往仰。第一步胸骨打开,是为了让脊柱和整个身体在一个顺位的位置上。如果胸骨打开,光靠头往后往下仰是没有办法舒适和深入的。

“每个部分”会因为练习者的水平不同而有粗细之别。水平越高的练习者,往往感受越敏感,能做出更细微的调整。因而能完成更高阶的体式。

觉察呼吸、主动对抗创造空间。有空间,身体才可以顺位。顺位了,体式才可能更深入。

道理就是这样。但所有这些点都需要自己在练习去体会。同时需要有好的老师在身边不断地提醒和指导。

目前自己还只能算是一名向中级进阶的初学者。之前一周练习两次,现在时间更自由,一周会练习三四次。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会练得更多。

瑜伽于我,已不只是身体锻炼,也成为自己喜欢的一种状态。让注意力从外界放回到自己身上。从外求转向向内求。在这样的运动中,即便身体很累,也不需要加油打气、咬牙坚持。

它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它是滋养而不是消耗。它是不费力的。这是属于自己的运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运动。

(全文完)


关于瑜伽一些有趣的点

1. 练瑜伽的男生多吗?

大家的印象中瑜伽似乎是女士专属。事实上,瑜伽几千年是中上阶级的男士专属,极少有女性练习者,至少没有公开练习。只有到近100年从西方开始一些中上层女性开始练习。我个人经验,平时上课大约10-20%是男生。个人对练习瑜伽的男性挺有好感的,不只是因为身材好,更重要的是觉得他们对性别不会那么有刻板印象。真正瑜伽练习者,无论男女绝对都很硬核💪

2.瑜伽动作那么慢,会有运动量吗?

一小时动作串联瑜伽课,运动量绝对不小于同时长的其他运动。每个体式的深浅和强度都可以自己调节,如果认真跟照着老师的指令做,即使一个有健身习惯的人,刚开始也很难撑下一个小时。

3.瑜伽是中产专属吗?

如果能有机会跟好老师上课,能穿lulu的瑜伽裤练习,能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是很好的。但所有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如果不相信,也可以看看她们的故事

最后的大彩蛋🥚,这是 Snow 以及她的瑜伽故事。

当你找到人生热情以及对的人,你会知道这便是最好的远方。——Snow

拍摄自Y+瑜伽馆


后记:

这是「一周一城」第68篇更文。

距离上次更新,已经过去两年多啦。物非人也非。突然冒出来,希望没有吓到大家,哈哈。

接下来会更频繁和持续地更新。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陪伴。关注不等于需要你持续的注意力。订阅就好,可以定期翻出来一并看看。

希望大家都能从信息流中拿回一点自己的专注力。延迟的点赞也是爱呐!

我要做的,则是尽量保证每篇文章都能有新知或启发。

Give me five!✋


真诚的灵魂相遇会有光,一起来,探索世界和可能性 微信公众号「一周一城」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