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中国?越南制造没有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贾萌
我们应该更冷静客观地看待今天的中国制造业。
过去几十年激烈市场竞争跑出来的成果,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被赶超跨越。
3月2日,三星斥资2.2亿美元在越南建设东南亚最大的研发中心,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领域研发能力;
3月14日,英特尔在越南新增封装工厂,意味着越南将在英特尔CPU供给上承担更大比例。
不同于鞋服袜子和各种日用品,高技术水平大项目的落地,让越南看起来距离“世界工厂”的称号更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中国却面临日益上扬的成本压力。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平均劳动能力成本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的一些出口限制政策在大公司眼里显得更为“致命”,提升全球产能基地多元化,实现分散供应,成为这些大厂新的追求,越南成了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2019年8月,富士康在越南购置土地建设厂房,新建越南工厂,同时夏普原计划在中国建厂生产车载液晶屏,已转向越南投资10亿美元于2020年建成;10月,三星电子关闭在华最后一家手机制造工厂,撤离中国,加重对越南的投资。宝成近几年迁厂东南亚,越南员工总数逾16万人。
除此之外,耐克、LG、英特尔、优衣库等纷纷在越南设立工厂,承接大量来自中国的制造订单。
在工业革命至今两百年余年的时间里,制造业经历了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日本、德国、韩国再到中国的历史变迁。如今,从中国向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转移,被看做是下一次产业转移的浪潮。越南这个距离中国最近的“桥头堡”,已经被选为了下一个战场。
为什么是越南?
近几年,大厂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这个作为拥有6.3亿人口,40岁以下人口占比70%,三万多个岛屿的区域,有着先天优势的物流运输条件。
越南是这一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和中国一样,其过去30年时间里人均GDP翻了30倍,这在全球范围绝无仅有。
目前,越南已经开始展望在204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关于中国制造业迁出的话题里,越南、泰国被讨论的是最多的。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制造实力最强,尤其汽车产业链,一半以上汽车出口卖到全球。经济成熟性相对较高,但受限于产业特征,成长性一般。
越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直身处中国后方,制造业产业链的完善速度快,比泰国更有想象力。
越南有着9500多万人口,国土狭长,南北距离长达1650公里。2019年GDP增长率为7.02%,连续2年超过7%的增速,成为整个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2019年,中国GDP是99万亿元,越南约合1.82万亿元,大约是上海的1/2,深圳的2/3。
文化方面,越南在大的儒家文化圈内,有着比较强的入世取向,政治体制和中国接近,政府效率相对较高。
近年来,越南制定了多项新的对外贸易协定,逐渐形成庞大且成熟的自由贸易体系。除低关税外,政府还有“四免九减半”特殊优惠政策,产业跨国转移热情提升。
2019全年,越南吸引外资总额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7.2%。韩国排在第一,中国香港第二。其中,加工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资金达近245.6亿美元,占协议总额的64.6%。
Panjiva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零售商家具、家电、轮胎等商品的订单,也正在更加明显地从中国向越南转移。
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依然集中于华南华东,这些地域的生产成本已经非常高,中西部地区成本相对低,但基础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
第一财经《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劳动成本增长速度攀升到了13.1%,为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的最高水平。
“广州”腹地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经济大学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Felix在《溢出》(作者:施展)一书中谈到,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因为越南经济的整体规模太小了。
“越南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在和中国的经济联系中找到越南的比较优势,把自己嵌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发展起来。”
Felix认为,越南能够发展的最佳状态,就是介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水准。越南不需要有自己的产业政策,因为有“广州”(泛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越南企业缺什么东西的时候,都会去“广州”买,从河内出发只需要不到2天时间。中国东南沿海各类制造业体系完善,能够提供越南企业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
相比之下,越南如果完全自主生产这些工业品,就意味着非常高的成本和漫长的建设周期。
越南的规模太小,“广州”规模太大,外部性效应对于越南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即便越南建立自己的产业政策,一旦中国的制造基地出现变化,越南的产业政策也只能进行被动调整。
对于中国工业品低价格的理解,市场上有不少的声音和解释。最流行的说法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促使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两大要素。
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很关键的要素: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足够强大。对此应该如何理解?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直观感受:
山东省潍坊昌乐县鄌郚镇生产了全世界近1/3的吉他;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生产了全世界近1/3的泳衣;
湖南省邵东市生产了全世界70%的打火机;
深圳大芬油画村生产了全国70%以上、全球40%以上的装饰用油画;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生产了中国绝大多数的情趣内衣;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稍岗镇生产了全国超过85%、全世界超过50%的钢卷尺;
江苏省丹阳市生产了全国75%,全球1/3的眼镜;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生产了全国1/3的羽毛球;
江苏省扬州杭集镇生产了全世界60%的酒店用品;
类似足够细分的产品数据清单还有很多。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些产品卖得便宜是因为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种对于成本控制的背后是供应链网络作为支撑,不是一句“低技术”可以概括的。
低成本优势
中国发育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供应链网络,其单个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以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无数企业彼此之间互为配套关系,按照订单需求不断动态重组,生产不同的产品。
例如,一卷钢卷尺的生产成本不超过2元。如果脱离这种供应链体系,钢卷尺一样能生产出来,但成本不能控制到这么低。价格一旦提高,就没什么竞争力可言了。
除此之外,中国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和熟练工人群体,都可以为供应链网络供给庞大且高效的人力资源。
梦百合是国内知名的记忆棉家居制品生产企业,拥有塞尔维亚、西班牙、美国、泰国、南通如皋五大生产基地。梦百合董事长倪张根表示,选择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原因是其市场化程度更高,而对于越南,他认为越南并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要素。
广州商人赵新提起,曾经几次去越南考察,不觉得越南现在有什么优势,感觉只能做一些对设备和原料要求不高的鞋服生意,即便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家具行业,越南也不具备优势。
“缺乏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只有橡胶木的优势,但橡胶木做不了木纹,只能用来做美式低端家具,甚至连连抽屉拉手都没有……越南的工艺相对差很多。”
赵新还谈到,以前还是有不少企业转去东南亚,但现在没有了,转去的企业里,有一部分都陆续亏死回来了。“越南租金和珠三角差不多了,虽然工资相对低点,但工作效率很低,工人都不加班,相对较懒惰。”
除了在劳动力成本上有一点优势之外,越南其他各项基础设施、供应链完备程度、管理能力、消费规模、人才资源、土地等多重要素,都和中国有较大差距。
中国有能力把产品的综合生产成本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系统竞争力,甚至是看似发展迅猛、大有取代之势的越南,也是这套成熟系统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越南不可能在依赖这套系统的同时取代这套系统,成本不允许。
“制造”走向“质造”的历史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遭遇过很多越南企业无法想象的困境。
单在越南,就已经有不少关于中国制造艰辛发展历程的事件。
1999年,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仅3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但由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低劣的质量水平,到2003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头把交椅就被日本重新抢回去了,之后,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全线败退。从那之后,中国制造在越南成为了“劣质”、“低价”的代名词,彻底失去了当地人的信任,甚至至今越南人也不买账。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1999年,刘永好踌躇满志地将新希望集团第一家海外工厂开在了越南。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越南农民对新希望饲料,流露出的是鄙夷神情。
今天的情况已经非常不同。我国目前已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品类生态非常完整。在经过早期质量水准参差不齐的情况之后,如今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
互联网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为解决制造业技术手段落后、产品运营粗糙等问题提供了新契机,中国制造的“下限”正在被不断提高。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公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2014至2019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3%,中国增长率约为20.9%,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其中,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4.8万台(套),全球产量占比超过38%,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随着“新基建”的深入,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工业互联网。反观越南,其工业制造体系尚未经过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抗风险能力、持续进步的能力不得而知。
复兴号高铁、北斗导航、C919客机等一张张响亮的“中国名片”,更成为“中国创造”的有力见证。
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加速崛起,一改往日被贴在身上的低质量标签,并且更多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当中。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质量品质,在高性价比的同时获得了更多国家、市场的认可。这是过去几十年激烈市场竞争跑出来的成果,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被赶超跨越。
“人”的力量
相比较宏观的问题,可以说明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不会被替代,还有一个更加微观层面的“人”经常被忽视。
在越南,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干部”的群体,这个群体数量大概有几十万人,分布在家具、服装鞋帽、电子等各行各业当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台资企业的工作经历。
最早,中国台湾企业在东南亚及中国大陆投资建厂,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在大陆,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结合台湾的管理与技术,形成很好的配合,再通过台湾企业对接美国市场,这一切让大陆和台湾获得巨大的成长机会,大陆的经济多了一个重要的拉动力。
其经济背后的拉动力离不开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就是人。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有“人才红利”,不仅有劳动者红利,也包括管理者红利。
有一群overqualified群体(大材小用),不少“中国干部”都有不错的学历和技术,但是在当年的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施展舞台,能力无法转化成与之匹配的收入。
早年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企业,在相当市场化的条件下提供薪酬,有的可以达到10倍薪资,高收入极大吸引了overqualified进入外资企业。
外企招聘同等技术水平的中国香港人才或者国外人才,大陆的人才要便宜很多,这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红利。外企企业得到更快发展,大陆人才也获得足够的报酬和发展机会,这是一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
虽然越南30岁以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受教育程度普遍一般。越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才9%,除去“体制内人士”,真实可用的人才更少。
低成本的劳动力则多半是农民,没有多少产业工人,高科技人才更是处于稀缺状态,这也是外资在越南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向越南的转移?
前文细数了中国制造相比于越南的诸多优势。如果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正在真实发生着的制造业“转移”?
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规模逐渐扩大、网络越来越强大之后出现的“溢出”。
真正转移出去的,是整个生产流程中最简单的组装环节。这部分工作比较依赖于劳动力,所以企业需要找组装环节比较有优势的国家。
其他更加重要的制造环节,则很难被转移出去。
如今各国在各大类产业中,早已习惯和实现了工序层面的跨国分工,复杂工业品已经很少有能在单一国家内部完成全部生产环节。
拿家具这样相对简单的制造业行业来说,其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很低,但同样需要国内外供应链网络里众多环节的支撑,包括海外进口的高档木材、装饰材料与各类配件。
技术含量高的电子科技等行业更是如此,只生产某一类精密产品的中小型企业比比皆是。其复杂程度更加考验供应链网络的能力,大家越需要在生产环节上保持协同性。
中国供应链网络向东南亚溢出是既成事实,但大多数行业都没有脱离出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体系。
生产环节向海外尤其是向越南的转移,无需支付美国更高的关税,可以被看做是企业在贸易摩擦下的自救措施之一,但他们背后依靠的,仍然是中国供应链网络。
如果不是因为贸易摩擦,企业大规模迁移至越南的情况甚至不会出现。
写在最后
一味的渲染越南威胁,或一味强调中国的优势,都并不可取。我们应该以更加冷静客观、更立体更动态的视角去看待今天的中国制造业。
眼界格局放大到全球更大的市场,去观察技术对于产业的推动作用,观察者将会有更多的收获。未来的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注入更多的创新基因,依托于硬核科技获得更加长足发展,这是越南等“替代者”暂时不具备的优势。
2020年,中国“新基建”正在发力,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主的科技端技术设施建设正在加快,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中国制造新局面。
参考资料:
1)《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 2020/01 施展
2)得到APP《中国制造报告20讲》 2020/01 施展
3)《2019年越南全国吸引外资创新高》 2019/12/27 越通社
4)《借疫情“东风”,越南能承接中国部分产业链?想多了》2020/03/14 科工力量 陈经
5)《国际大厂陆续撤离中国产线 多数转进越南》2018/08/15 经济风云
6)《人民日报:“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 》2018/04/16 人民日报
7)《机会遍地,财富沸腾,现在的越南就是二十年前的中国?》2018/08/14 华商韬略
8)《中国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2019/08/26 光明日报 袁于飞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