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方生活
janai
主理
1 人关注
8 篇文章
janai

吃食之六。我的波蘭鍋灶

生長在台北,遠庖廚是件容易的事,最近的吃食集聚之地總不出三條街內,有些出門過個紅綠燈便是滿街的食坊,徹夜燈牌也亮著,更甚者,樓下便有小七或全家,運動完隨手抓顆茶葉蛋或高蛋白豆漿上樓,煮飯離我遠極了。關於我的第一個廚房居然出現在波蘭這回事,還真的未曾想像過。

janai

吃食之二-- 如果在冬天,一鍋泡麵

你有那樣的時刻,腦內記憶庫播放了哪道菜,便一定、立刻、絕對,要吃到嗎?我總稱自己的胃有孕婦般的執著,想到何種食物,便在三日內汲汲營營尋找,總是得一解那饞。這個性旅居波蘭時刻不甚容易,但讓我對世界充滿感激,無論何種小吃,網路上總找得到幾種食譜,食材替換、醬料自組,總是勉強能拼湊一些熟悉的味道。

janai

吃食之四 -

思考良久才發現,其實可能不是胃與我的認同同步,而是我的認同大幅地去配合味蕾與胃了,但又何妨?頂著吃貨頭銜的人生,過得也是自在快樂。

janai

吃食之一。吃飯

一家人圍著餐桌,面前擺滿熱騰騰三菜一湯的場景,在我人生鮮少出現。家裡開店,總有個人在櫃檯顧著,其他人算算時間差不多,買碗麵、買碗飯,可能在長椅上捧著吃、坐在店裡某張小桌,或者在大大的辦公桌上三兩下吃完。我從來不是要人家哄著吃飯的孩子,風捲殘雲,沒吃完的都覺得是浪費,總是認認真真一口口塞進肚裡。

相关标签

  • 牛津
    68
    旅行
    6003.1k
    英國
    184478
    生活
    1.4k17.2k
    異國生活日常
    730
  • 牛津大學
    45
返回全部
janai

[七日書] 之一 而我學會不再追求定義

歇下想想,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不曾有難以定義的關係。這大約不是我太會定義,而是在經驗累積下,我逐漸開始不再定義。初始被種下這想法,可能是抵達歐洲。約會的語言橫跨國界、卻也無從翻譯,他不懂我的曖昧,我也不懂他的捉摸不定、我們慢慢來。慢慢來是什麼呢?

janai

威尼斯的海,台灣的鄉愁

他們都說,台灣人是山與海的孩子,而我從不曾將那與自己劃上等號,直到那年在威尼斯,我才在波光粼粼的電車上知曉,關於海洋的記憶,是不知覺便刻進骨子裡的。十年前到歐洲唸書,台灣還是個沒人熟悉的名字,加上身在波蘭這種「鄉下地方」,我總是得從頭說起,台灣是一個在日本以南、中國以東、菲律賓以北的小島...。

janai

[Formal Dinner] 牛津大學正式晚宴,優雅傳統或階級複製?

(原文轉自instagram @janaitpe 20230712)()牛津大學16世紀便開張營業,留下的傳統無論莊嚴或荒謬大概都有上百種,在這兒唸書,喜歡蒐集故事者如我常常這兒聽一點、那兒摻一些。各種典禮中,正式晚宴Formal Dinner或者Guest Night是其中最常發生,也相對容易參加的。

janai

嚮往的他方生活實現之後?記牛津半年

一轉眼,駐紮牛津已然半年,夏日的興奮新鮮全出,今日撐篙,明日與同學攀上學校劇院頂端小塔俯望這焦糖色的城市。不過冬日總要來的,四點就天黑的日子,吃完晚餐便感夜深,想起自己小時讀昆德拉,不言說不自知間,心裡似乎被藏下了種子,持續傳送「生活在他方」的念頭。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