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巡禮

聖堂巡禮

窗邊的小鳥

聖堂巡禮

聖堂巡禮

34 篇文章
更新

聖堂巡禮|海星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4日)

海星堂海星堂 (star of the sea) 的名字來自聖母瑪利亞古時的其中一個尊稱。這源自聖經舊約中以色列人隱喻外邦人為海洋,意為「對岸的人」,或者社會政治性得從梅瑟律法角度來考慮,海洋指以色列領土邊境。人們相信聖母會保護並指引旅人和依靠大海生活的人,所以便稱呼祂為海洋之星。

聖堂巡禮|沙田聖本篤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9日)

在八十年代,天主教香港教區計劃在沙田發展,決定向政府申請在沙田圍建聖堂。在經過十年與政府的交涉,終於在九零年十二月三十日舉行動土祈福禮。最後在九三現時的聖本篤堂正式落成。聖本篤堂內部樓高五層,其中第二層為明愛社區進修中心及第三層是副堂。聖堂對面是巴十總站,交通方便。

聖堂巡禮|耶穌復活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8日)

耶穌復活堂耶穌復活堂位於觀塘翠屏村,原由瑪利諾會神父管理,與觀塘瑪利諾書院相鄰。在一九七八年該堂移交到香港教區管理。而在秀茂坪的潔心堂亦在二零零二年與耶穌復活堂合併為一個堂區,堂區名為「耶穌復活堂」。這聖堂的建築風格比較新穎,以方形為主,而頂層突出,而且空心。

聖堂巡禮|基督之母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31日)

基督之母堂基督之母堂是上水第一所獨立的聖堂。為答謝聖母對禱告的回應,並祈求天主教會與基督教會的合一,聖堂取名為「基督之母堂」。聖堂正面聖堂的庭院呈內彎,好像代表天主的環抱。因為這聖堂的外型非常特別,無法用攝影方法完全呈現,故借「上天開了一扇門」網頁的3D圖幫助。

聖堂巡禮|九龍灣聖若瑟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8日)

九龍灣聖若瑟堂九龍灣聖若瑟堂是香港常見的學校與聖堂的混合建築,前身是一座別墅,由一位法籍教友Lily La Fleur女士,在1958年捐贈給耶穌聖心門徒會孫保祿修士作為辦學之用。舊校在1986年拆卸重建,並於1988年聖若瑟英文小學落成。

聖堂巡禮|善導之母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8日)

善導之母堂在2016年的大維修時,善導之母堂的外牆黑色碎石鑲嵌十字架,改成以母子像表達「善導之母」。根據羅國輝神父介紹,因為相連的伍華中小學及聖堂的主色是一直用「白」「黃」「綠」。所以現今外牆的圖案及聖堂名改用橙色。在晚上,聖堂的圖案及名稱都會有背燈,令聖堂在晚上更為奪目。

聖堂巡禮|聖歐爾發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29日)

聖歐爾發堂聖歐爾發堂的屋頂向上翹起,有點像飛檐的味道,令聖堂帶點中式風格。根據介紹,這聖堂朝向東面,概念來自於耶穌是照世真光,面向太陽的聖堂,便有迎接救世真光的意思。聖歐爾發堂外牆大門的外牆上有兩幅鐵框畫,左邊是耶穌宣講天國福音,而右邊是五餅二魚的神蹟。

聖堂巡禮|聖多默宗徒堂 (到訪日期:2018年11月3日)

聖多默宗徒堂聖多默宗徒堂的外牆只用上紅色及白色,加上外型特別,所以很容易一眼便認出位置。而且顏色與附近屋村的顏色相襯,獨特之餘又不會礙眼。聖堂頂的鐘樓這鐘樓在彌撒開始之前十五分鐘會被敲響,提醒教友及附近居民參加天上的宴席。在外牆的聖母抱子像樓梯直上聖堂聖堂位於二樓,除了行樓梯之外,也可在側面乘電梯。

聖堂巡禮|荃灣葛達二聖堂 (到訪日期:2018年10月17日)

荃灣葛達二聖堂這座聖堂與善導之母堂同由德國教區捐獻,所以風格相差不多,但增加了一座類似鐘樓的高塔。在1969年,荃灣葛達二聖堂因為德國埃森教區的慷慨捐獻而建成。聖堂與荃灣天主教小學及荃灣聖母幼稚園相連,形成U形。根據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介紹,U形的建築物就好像耶穌基督張開手臂,歡迎各界人士進入他的聖所內。

聖堂巡禮|聖母領報堂 (到訪日期:2018年10月17日)

聖母領報堂聖母領報堂採用圓形設計,象徵「聖母之胎」。從圖所看,可見到整座建築物主要分為一個圓形及一個長方形的結構。內部有聖堂、會堂、幼稚園及老人中心。入口處左面,有一非常複雜的圖像,為聖母領報堂logo (見下圖)。Logo 的左上方是代表聖神的鴿子,左下方是聖母;而右方可能是天使報喜。

聖堂巡禮|聖母無玷之心堂 (到訪日期:2018年9月1日)

聖母無玷之心堂聖堂外牆可以見到代表四福音的圖案,而在牆頂上富有中式建築味道的祥雲及起翹的翼角。整間聖堂主要由雲石及木材所成,表示教會天主和人共融。這聖堂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有三個鐘,分別位於聖所上的左右及聖堂的後方。其中有兩個來自不同大埔的小堂,而有一個是日治時期由炮彈殼所造。

聖堂巡禮|聖母聖衣堂 (到訪日期:2018年9月28日)

聖母聖衣堂聖堂地下大堂左面的是聖母像,與耶穌手中都拿著聖衣。而雕像後的鐘樓是由教堂原有(即,煉靈堂)的兩口鐘。大堂左邊是仿石壁,以示聖堂的古老歷史,右壁則現代化,代表聖堂與社區的融和。大堂牆壁上嵌有原來聖堂祭台「主的晚餐」的浮雕。聖堂大門上的生命樹根據教區網頁介紹,聖堂整個佈局是...

聖堂巡禮|粉嶺聖若瑟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31日)

粉嶺聖若瑟堂粉嶺聖若瑟堂的外牆由灰色花崗岩砌成,外表是一間平實無華的教堂,屬現代折衷派建築風格。根據教區的介紹,雖然經過五次大規模的修建,但具有文化價值的設施仍保留下來。在附近都是中式樓房,但正因為教堂的外部是以歐陸式建築風格而建,而成為在區內的特色。

聖堂巡禮|長洲花地瑪聖母堂 (到訪日期:2018年9月25日)

長洲花地瑪聖母堂根據教區資料,花地瑪聖母堂的建築是配合當時長洲的建築風格,屬於現代風格,樓高兩層,採用金字形的瓦片屋頂,兩邊均有彩色玻璃窗,可容納200名教友參與彌撒。聖所中有兩個祭台,後方的是「高祭台」,前方是可移動的領經台。新的「高祭台」,可用作舉行不同形式的感恩祭高祭台上的...

聖堂巡禮|中華聖母堂 (到訪日期:2018年10月15日)

中華聖母堂中華聖母堂位於大角咀,與大角咀天主教小學連成一體。從外表看來,除了聖堂名及聖母圖像之外,幾乎認不出有聖堂的存在。聖堂與小學用同一門口出入中華聖母圖這中華聖母圖像在學校門口同聖堂中也可以見到。聖洗池這聖洗池是用花崗石製成,安置聖堂的入口處作為入門聖事的標記。

聖堂巡禮|聖老楞佐堂 (到訪日期:2018年10月15日)

聖老楞佐堂聖老楞佐是當時教會的檔案負責人及財政,理應擁有基督徒名單及掌握教會隱密財產的收藏之處。當時因為羅馬總督撒古拿利(Cornelius Saecularis)的迫害,老楞佐被士兵逮捕,並被要求在期限內交出教會的全部財產。他遂把全部教會財產出售,分施給不同的窮苦人士。

聖堂巡禮|紅磡聖母堂 (到訪日期:2018年10月15日)

紅磡聖母堂聖母像在門口處有一尊較為抽象的純白色聖母像。在黃橙及花卉的襯托下,不其然有一份優雅感。聖堂內部聖洗池設在聖堂中央,位於聖堂的中軸和入口的相交點上。在1990年完成重修後,聖所上的牆壁開了六個小窗口,讓天然光線射入祭台。牆上舖了菱形的大理石壁及懸掛了十字聖像。

聖堂巡禮|聖心堂 (到訪日期:2018年12月6日)

聖心堂除了顏色外,聖心堂的外貌與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相似。它們都是以長方形為主,在屋頂加上兩個十字架,讓遊人知道聖堂的位置。聖心堂聖心堂的外牆以紅色和藍色為主,外圍由麻石砌成。正門的門簷只用數條石柱支撐,在外牆中央有一個由石塊砌成的十字架。聖堂的外牆亦有彩色燈泡圍繞,亮燈後在晚上非常奪目。

聖堂巡禮|聖方濟堂 (到訪日期:2018年12月6日)

聖方濟堂馬鞍山聖方濟堂在1996年建成,座落於幾間中學及屋村之間,而最特別是附近有一個正式的田徑運動場。該堂奉亞西西的聖方濟 (St. Francis of Assisi) 為主保,他是一位動物、商人、生態保育者的主保。這聖堂並不是聖方濟各堂,雖然名稱相似,及同以聖方濟為主保,但所處的地方及建築風格完全不同。

聖堂巡禮|聖雅各伯堂 (到訪日期:2018年12月13日)

聖雅各伯堂聖雅各伯堂是一座富有中國特色的聖堂。由圍欄,到建築物的外牆,再到聖堂的內部擺設,都可以見到不少中國風格的設計。聖堂是紅磚綠瓦、半中國式的建築。在屋頂可見到中國式的屋檐。竹柱狀圍欄竹子形狀的十架竹子在中國傳統代表君子。竹的莖上有節,所謂「有節故而能立」,而且是中空的,便就有了頂天立地及謙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