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erom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線上演出 與 商業模式

Jerome
·
·

讀了一篇 WeChat 上的自媒體文章。是針對 A君 的採訪與近日幾場比較知名的線上演出之文章。包含五月底的五月天、前幾天的 Eason 慈善音樂會...等。文章主要並非介紹這些線上演唱會,反而是探討一下現場音樂這種形式是因為疫情產生的特殊現場,還是這是未來的新商業機會?

這個議題原本就淹沒在 2019 年的各種新奇商業模式探索與紛紛擾擾的各種信息流中,偶而見到討論,但誰又能抗拒得了能真正參與一場音樂會、一場 Live House、一場精緻的場館演唱會、一場繽紛多元的戶外音樂節、一場狂放不羈的電音潮流派對...呢?這些真實的體驗,有眩目的燈光效果、有震撼的音響設計、有激情的汗水味道、有芬芳的草地氣息、有盛裝打扮的狂熱同好者走秀、有廝殺追逐的黃牛戲碼、有淚水感動的共同回憶,每一個點都可能觸動觀眾內心的那一根弦,成為長久不衰的回憶。於是誰會去在乎透過電視、手機來看一場摸不到且沒有上述感動的演出呢?

猝不及防的 2020 則是一下子讓上述所有的美好一瞬間成為了恐懼,忽然間害怕身邊陌生人的一次咳嗽一個噴涕一下觸碰,彷彿所有陌生人都身帶不可治癒的病源般讓人不敢靠近,而號稱先進的科學與醫學也在病毒面前尚未能大展神威解決問題。這下子在所有線下商業行為都毀滅性的崩壞後,突然間線上演唱會似乎成了產業的一種救贖。

一線的音樂廠牌,背靠著過去豪取金字塔頂端所有產業分潤大頭的積累,完全能用更超出數個維度的規格製作一場線上演出,無論是場地選擇、設備選用、攝影機數、導演功力、導播手法,再到氛圍佈置、宣傳推播、串流質量、成片剪輯......等,都具備能明顯超越一般水準的豪華實力。而愛音樂的心與希望跟觀眾持續對話維持熱度的念頭,在藝人心裡或品牌規劃中肯定都希望能一直做到,因此還是會看到在各大影音平台上,諸如 YouTube、Bilibili、各種 PodCast...等,各個過去在各自熟悉的跑道上具有自己一方實力的藝人,這會兒都用這些渠道來跟觀眾繼續有關聯與互動了。為的就是苦心經營的熱度與形象,都害怕因為這樣的遽變忽然間一落千丈,成為時代的棄子。

除此之外,各平台中原本就經營多時的自媒體網路紅人們,在頭部當紅者依然佔據著頂端資源,即使是藝人過來仍然必須委身一起合作,期許能「分」得一些網路關注。而中後段的努力中拼命者,則是突然又出現了更多壓力,想掙得一片天空,似乎難度更高了。


回到線上演唱會的議題上,現在的幾次演出,不外乎跟慈善有關佔了最大宗,大多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希望能幫助到特定族群,或是為了特地族群(如辛苦抗疫的醫護人員)獻唱。真正的從念頭發想到商業模式建立伊始就靠著純粹商業運作方式啟動的線上演出,目前還是沒有發現。要怎麼同步顧及到演出的各環節商業利益,還要讓觀眾願意買單,更重要的是要讓看的人能「認為」是等值甚至超值的,這其中的歧異,或許尚待科技的推進,或者需要商業模式的天才重新建構起來,否則,還是只能期待這疫情能否得到早日抑制了。



最後放上轉自 五月天 facebook 的一張圖文,很適合懷念這場景~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