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黃老思想】第三篇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無為之德才有德,有為之德就無德;德是無為而不得見,仁是有為卻不得見;義是有為且得以見,禮是有為更無真心,裝模作樣當然失道!治道廢才依德,德垮了才靠仁,仁倒了才仗義,義斷了才用禮;所謂禮,是停了忠信而開了亂源,愚蠢地用套路模仿表象;所以,大丈夫重忠信而行道德,去表面虛偽取真誠無為。
此篇文章將道德仁義的演變說了個透徹,可說是總結三代經驗教訓的經典作品,並嚴詞批評禮制的愚蠢與後患,因此,這段文章應該是西周初期所著,眼見姬旦強行推行禮制而做的論述;周代不思恢復道德仁義反去推行禮制封建,其後果既可笑又可悲。
周公姬旦推行周禮的目的,是讓共主變成天子,讓周朝王位萬世不移,沒諸侯推戴就自封諸侯,還鄙視天下諸侯並使『蠻夷戎狄』污名化;經過閉關鎖國禮制腐化數百年後,中原諸侯也自尊自大起來,竟將『蠻夷戎狄』視為半獸人,甚至還鄙視排斥過楚國與秦國。
孔子感嘆魯國(姬旦的封國)禮崩樂壞,臣篡其君權、士篡其臣權、奴篡其士權,這麼亂該怎麼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真是笑話!周禮就是亂源。當時文明意識才剛腐化,禮崩樂壞是必然的,但經過兩千多年的腐化後,明清就是再爛,奴才永遠是奴才,真是悲劇!
此篇文章作者有先見之明,禮確實是「亂之首」,後來的兩千多年歷史,卻補足了道德仁義禮之後的治理程度,整合起來便是:道、德、仁、義、禮、法、暴、亂、滅、亡,共計十等,可以作為客觀的評分標準,無論評定個人教育或國家治理。
舉例而言,以法治國就是四十分及格,現今世界各國大概就是這樣的治理水準,世界各國人民的品德也大多也是這個水平;然而,四十分及格真的理想嗎?教育能滿足孩子拿這等成績嗎?治國能滿足人民是這等品格嗎?
大學以下六十分及格,研究所以上七十分及格,這才是人們對教育的正常及格要求;換言之,符合仁義的治理之道,才能使人民品德與國家治理真正及格;中華文明比西方文明早了兩千年,腐熟重生的中華應該徹底覺醒,要做道德仁義的高分表率,而不能重複禮法暴亂的低分輪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