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先發現的音樂新人,還在夢想路上前進嗎?-從金曲、金音、金旋和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看推薦新人的存在必要

采郁
·
(修改过)
·
IPFS
在這日日俱新的時代中,每年推出的「新人」對於音樂產業有何幫助?一些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中他們如何篩選?各自特色為何?對於新人的幫助與可能的壓力又為何?這些都是這篇文章想要處理的議題...

2025年全球代表性音樂獎項-葛萊美獎於今年2/2舉行,其中歷來評選認定規則經多次變化總造成不少爭議的「最佳新人獎」這次由被稱為「酷兒公主」、「同性戀流行偶像」的Chappell Roan(查普爾·羅恩)一舉奪得。典禮上除為跨性別者發聲,也因她過去曾被唱片公司解約,呼籲音樂產業者應給予藝人們應有的薪資與保險,尤其在對待發展中的新興音樂人更應如此。[註1]

Chappell Roan Mike CoppolaGetty / Images for MTV

不止於美國,也不限於近幾年,音樂產業對於「新人」這件璞玉總是又愛又怕石沉大海。不同於其他產業,這個產業的商品是「人」,帶來的不確定與流動性多上許多,加上技術越臻成熟的現代,近年市場需求卻不增反減,不但受眾分散、品味多元化,更因為AI大舉侵入,複製出一般民眾難以察覺卻認為好聽的音樂作品。

過去筆者曾寫了一篇「音樂比賽是職涯的起點還是夢想的終點?」專題[註2],引過去擔任多屆音樂選秀節目《超級新光大道》主持人陶晶瑩的話,她提到:「我看了太多選手,這一季培養四十個人…曾經點燃了他們生命中的希望,結果現在卻背離理想這麼遠。」如今需面對的處境不亞於過去要躋身音樂圈窄門而後大紅大紫,現在的音樂創作者更需要面臨部分以「網紅」出身,早已偕帶一批固定粉絲卻只願為流量創作的「空降部隊」佔據一方資源,限縮了更多白手起家僅做音樂的年輕創作者。

稍微停下來思索,在這日日俱新的時代中,每年推出的「新人」對於音樂產業有何幫助?一些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中他們如何篩選?各自特色為何?對於新人的幫助與可能的壓力又為何?這些都是這篇文章想要處理的議題。最後,筆者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為何「推薦新音樂人」對現在來說仍是重要的存在。


金曲、金音、金旋及新興的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

相比葛萊美獎在規則與評選機制上連年不一,國內幾項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相對有著各自明確的標準。金曲獎廣納百川,就現行制度下仍以「語言」為分際,不過在「新人獎」上則不分語言,只要在去年1/1前未曾於國內發行個人專輯,並首次於該年發行即可報名。金音獎則除本國作品外,也將目光看向國外,特立「亞洲創作音樂獎」。在主體以「音樂風格」分類做為一大區隔之下,「新人獎」更注重原創性,參賽作品如為專輯,詞曲參與須達70%以上,EP的詞曲參與度則須100%出自己手才擁有資格。另外也更在意「新」字,參賽者必須在過去個人、樂團公開發行歌曲合計未達六首(含)以上者才有資格。金曲、金音兩個獎項基本由國家做推動,受眾面向會更往國際及一般大眾靠攏,而「新人獎」則是眾多重要獎項裡的其中一種。

其他兩個則分別為「政大金旋獎」和新興的「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前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自發性舉辦,後者則為民營公司「中子創新」所屬線上音樂發行及社群平台「街聲(StreetVoice)」所舉辦的獎項。相比金曲和金音,這兩項獎的受眾面向更年輕,創作者甚至可能是初次寫歌或第一次正式比賽演出。政大金旋獎為臺灣大專院校標誌性的學生音樂比賽,線上報名外,亦將Demo以個人帳號上傳至「街聲」音樂平台,進入所選的比賽類型進行參加;而於今年初(2025)甫辦第二屆「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的資格則更為方便,無需報名,僅要在評選區間的時間內,不分Demo或正式作品,上傳至街聲平台的新音樂人,或第一次入選Song of the Day的創作者皆在入選範圍內。

從獎項的性質與規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這些獎有意在音樂人創作生涯中建立不同階段的「獎勵機制」。從可以接收到最年輕創作者的「政大金旋獎」,接受未經加工的Demo讓評審發掘璞玉,進而提供實質舞台演出;到學生與初入產業的創作素人,在還未有較多資源的情況下,透過「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主動推薦新人,讓他們獲得平台受眾的關注與演出舞台。待真正進入產業,發行了第一張EP或專輯後,便能嘗試爭取金曲、金音這類大型獎項,登上這個產業為數不多卻有機會「破圈」得到大眾關注的重要典禮。不論得獎與否,有著這些明確的遊戲規則,可以讓相對渺茫無目的的音樂從業者,有著目標可以循牆前進。


得獎了,然後呢?

然而,我們從頭到尾仍然沒有討論到最實際面,究竟「粉絲」從何而來?過去音樂媒體「吹音樂」曾觀察金曲獎過後,得獎者串流數據與粉絲成長變化,得出確實能帶來正面成長,只是仍會被其他因素左右而影響吸粉的續航力[註3]。金曲獎頒獎在宣布新人獎得主後,便會立刻提供現場表演機會播送給全國民眾;街聲在「街聲年度音樂趨勢大獎」前後,便透過另一項活動「大團誕生」先行或於該年提供售票表演舞台給這些受推薦的新興創作者,讓他們能直接面對自己的粉絲與陌生觀眾。

2024年金曲獎得獎者Makav 真愛典禮演出(CHEN_CHING_PO)

誠然,這些都是很好的曝光機會,但仍受限於這些獎項推行的力度能真正打到群眾的數量有多少。從近幾年的金曲獎後收視統計,大概於2022年電視和網路平台收看觀眾流量呈現交替[註4],2023年總體觀看數破千萬,但討論度仍因當時安排的頒獎人組合、演出橋段、獎項內容及突發狀況而定。可惜在娛樂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往往只把爭議、「出槌」放大檢視,不過換個角度理解還是令人慶幸,縱使我們還是能從網路留言中看見不少「誰誰獸」、對藝人衣裝打扮品頭論足、替逆耳言行高談闊論,甚至發起「炎上」等,不過也代表著該獎項仍有許多異溫層群眾關注。只不過對於當時初登大舞台演出的新人是否適應及接受這樣的異樣目光,或許從近年幾位新人得主持修、?te 壞特、珂拉琪、洪珮瑜等後續專訪或報導中都能略知一二(但對外貌批評者真的敬謝不敏)。另外,金音獎自2018年(第九屆)由陳珊妮擔任評審團主席開始大刀闊斧轉型後[註5],近年來不管從制度面改變、頒獎場館升級、演出及視覺安排上都有躍上與國際接軌之勢,致力於開拓金曲獎可能觸及不到的受眾,筆者私認為金音獎的影響力會逐步與金曲獎並駕...(待續)

.完整專題文章:https://songstoryworks.com/singlesongreviews-gma-gima-sva-gm-new-musicians-2025/
.歡迎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songstorywork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