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 柯文哲【KP 國是會議】EP.5 新教育
影片逐字內容,影片來源: 柯文哲 YouTube 頻道,【KP 國是會議】EP.5 新教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cqhNBJy7o
開場
因為教育的經費不足,不能教出好的人才,就不能讓企業有競爭,就不能讓企業有更大的利潤,企業沒有利潤,也不可能再提高高薪資的這種工作,所以整個國家就開始進入惡性循。
新教育
大家好,我是柯文哲。我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國是會議來探討台灣在現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當然我會提出我個人的看法,但是也希望大家在下面留言,因為我相信眾人的智慧會超越個人的智慧,那經過,透過這種大家的討論,我覺得可以替台灣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沒有辦法再靠人口紅利了,所以必須靠人才紅利。在這一段時間,我常到大學去演講,我就發現年輕人最關心的題目就是薪資所得太低。事實上薪資所得的高低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還是鼓勵要有,一個社會中要有高薪資的工作,那要相當多。然後透過這種高薪資的族群的存在,然後它消費能力的增強來促進整個社會這種經濟的發展。所以高薪資所得不僅是關心整個年輕人生活品質,甚至更重要,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如何創造更多高薪工作機會?
台灣現在傳統產業的升級,過去在虎尾地區在生產襪子或是毛巾的工廠相當多,現在倒閉到大概,我看大概只有剩下十家。那什麼樣的襪子工廠或是毛巾工廠可以存活下來?大部分都是高單價,然後量少的公司。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做的襪子因為台灣不能參加區域經濟組織,所以外銷要扣到將近 12% 到 15% 的稅的時候,除非你這個襪子的獲利率有到 15% 以上,不然根本是賣不出去。所以能夠存活下來的工資都是高單價的,量少。比方說,它不是一般的襪子,它是踢足球的、打籃球的、打排球的,甚至騎腳踏車的、跑步,因為不同的運動它的動作不一樣,所以那個襪子哪個地方要厚一點,哪個地方薄一點,哪個地方彈性要強一點,那整個襪子的設計是不一樣。所以這個就是說,當有人願意付多一點錢,去買特殊運動的襪子的時候,那這個公司就能夠存在。
目前在台灣不能參加區域經濟組織的狀態下,當我們的出口貨品會面對高稅的時候,只剩下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還有機會存在,所以這個就有看到這種傳統產業的升級的必要。
在台灣要增加高薪資的工作大概就有三個方法:國際企業的進入台灣;傳統產業的升級;還有新創產業的發展。
不過從個人角度來看,對於高薪資的是這樣,第一,在社會上要很多高薪資的工作可以申請。第二,我要具備有去申請高薪資工作的能力。這大概從兩個方面來思考,所以應該這樣講,講到最後最重要還是教育。因為好的教育訓練出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可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企業有競爭力才可以增加它的利潤,利潤多了才有辦法提高薪資,會變成一個正面的循環。
所以這個回到原點就是,我們必須來解決教育的問題。
透過教育改革,培養高價值人材。
2005 年湯瑪士·佛利曼寫一本書《世界是平的》,其實這本書在講的概念就是全球化,他提醒那些讀者說,會跟你競爭的不是跟你同一個教室坐在旁邊的人,他可能在印度,他可能在印尼,可能在巴西、在印度、在中國,所以《世界是平的》他這個書的概念就是講說,全球化。
那麼在 COVID-19 之後,很清楚的,全球化被打亂掉。所以張忠謀曾經講過說全球化已死。不過這一句話我是不同意的。正確講法應該是,全球化重整。因為它並不是整個全球化的生產鏈全部都消失了,它只是說生產鏈重整。因為畢竟到現在為止,台積電還是提供晶片給 Apple 做手機,提供晶片給 Tesla 做電動車。那倒過來,全世界都在用 Google Facebook YouTube。OK,這表示說,全球化還是存在。只是說全球化的這種生產鏈是重整。
我們來探討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中國、印度這種人口眾多的國家,在整個世界生產鏈,它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一開始,美中對抗,然後美國一直想跟中國脫鉤,當時有一個口號叫 decouple,就脫鉤。可是執行一陣子以後,它發現有個問題,比方說,它提高關稅,那中國的工廠就被迫移到越南,可是到越南以後,即使它到美國的關稅是比較低的,但是因為它的生產成本是比較高。所以相對以前這個工廠直接在中國,它的成本還是上升。所以後來美國就發現,想要跟中國做這種脫鉤,decouple 對它的國內是沒有好處,因為輸入到美國國內的產品價格上升,反而造成通貨膨脹。所以美國後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De-Risk,就是說,即使這些生產基地是在中國,但是它並不需要把它所有工廠全部逼迫移到越南、印度去,而是說即使這些工廠還在中國,但是它怎麼讓生產鏈的風險降低。所以美國在過去這半年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國家戰略改變就是,從 decouple 到 de-risk,就是說,從脫鉤到減風險。
所以事實上這些人口密集的國家,在整個世界生產鏈,還是扮演一個重大角色。可是這也隱含一個問題,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很容易搶我們的工作,但是倒過來,在疫情爆發的時候,因為遠距工作的關係,有一次我在過年期間,我去拜訪一個朋友,我發現他的女兒在家裡上班,我問她說:你現在是上什麼班?她說,她是在替加拿大政府做那個公衛護士。你要知道,全世界不是像台灣看病這麼方便,想去醫院就看。所以他們一般是,如果生病的話,先打電話到一個公衛護士那裡,然後他會跟你大概談一談以後,他會告訴你說,你這個應該去急診處?還是去看哪一科?所以他有一個簡單的公衛護士來做篩檢。我們這位護理師,她領的是加拿大政府的薪水,她人是在台灣工作。事實上還有好處,為什麼?因為在加拿大,你要做那種大夜班的,他不願意,大家不喜歡。可是在台灣的時候,他的白天剛好是加拿大的晚上,所以他等於去包加拿大夜間的工作,薪水還比較高。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網路世界的存在,透過網路跟遠距,我們也可以搶其他國家的工作,特別是知識型的工作。
最後第三個就 AI,這 AI 的確會讓很多工作消失,我每次說,大概不是用手的醫生大概在五到十年內會被淘汰掉,什麼叫不是用手的?如果你是做心導管,做內視鏡、開刀,這種醫生會存在。如果你是讀 X 光片,讀電腦斷層片,或 MRI,就是這種判讀的,甚至就是說開藥的,就是說他一個病,他直接問你說,你血壓多高?血糖多少?他會開藥給你,這種比較簡單的對應。我估計在十年內會,這些醫生的工作會全部被人工智慧取消。所以人工智慧的出現會取代很多人目前的工作。但是倒過來,人工智慧的出現也會製造很多新的工作,所以重點是,你怎麼去搭上這個列車,進入一個新的產業。
所以我們有三個結論,這種中國、印度,這種世界工廠,大概在全球化的這種趨勢中,它不會被淘汰,因為它還是在整個全球化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會從脫鉤變成減風險。意思就是說這些國家,他們還是具備能力去搶你的工作,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但是透過網路的遠距工作,很多知識型的工作,我們也可以搶其他國家的工作,所以這個世界是平的,就有新的解釋,就是說這種,人家搶你的,你搶人家的,都雙向。這也表示說,如果你還是做低階的工作,被搶掉的機會更多。
最後還是 AI,我們認為 AI 在未來的時間,還是會革命性地改變整個世界的工作模式。剛才有講過,不是用手的醫生估計在十年內都被淘汰。
教育改革成功 3 個必要條件
我們在討論教育,就有三個因素:學生、老師跟錢。
第一個我們講學生,我們目前台灣在處理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叫做鋸箭式的片段處理。比方說,大學的問題並不是在大學看到問題去處理大學。我講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 2022 年,我們全台灣出生的小孩子大概是 13 萬 9 千人,我記得我是民國 48 年次,那年大概是 42 萬人出生。所以也就是說在過去這幾十年當中,我們整個少子化的關係,大概未來十年,有 40 家大學必須關門。可是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今天才發現的?不是啊,十八年前就知道。十八年前那年出生的小朋友的人數,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說,十八年後在他們要念大一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
那我們過去在處理這種教育的時候,一直沒有考慮人才流的概念。就是說,他人才不是,它是個連續性過程,他從小學、國中、高中,還有高職,還有到大學研究所,甚至多少要出國去接受更高深的教育訓練。他人才是在流動,所以必須在每一個階段去,按照社會上需要去控制他流到哪裡去,那我們現在這種教育,因為沒有注重人才流的概念。犯的錯誤,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私校大學生補助三萬五千塊。我們不是反對私立大學生一年要補助三萬五千塊,我們今天反對的是,當沒有這種人才流的概念的時候,他錢的使用不能用在刀口上面?而且目前這種補助私立大學學位,並不能避免這些大學在未來的時間壁,會倒閉的命運,最真正影響他的是,他就是少子化,他就是沒有學生。所以政策應該要能夠解決問題,而不是粉飾太平。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不可廢言的,在過去我們實在對弱勢學生的照顧不足,我們常常在教育當中去考慮建中、北一女。可是老實講,從短板理論來講,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的,這種 capacity,量能的是,那個所謂能力最差的那 10%。那是這樣,如果我們對那些學生沒有好好的照顧,他就被黑道吸收了,以後就作奸犯科。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概念,我們在人才流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往好的方向走,這是第一點。所以他會變壞的那個方向要把他堵掉,那在好的方向走的時候,還要算,走到哪裡的那種組成,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對國家產業是最有用的。這是我們在思考這種,用學生在考量國家教育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那另外一個是老師,我記得 2016 年我到新加坡,我問那個新加坡的教育部長,我說你們這個發展雙語教育要花多少的時間?他說 28 年,我當時內心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雙語教育要 28 年?我大概要卸任的時候,台北市雙語學校大概是 78 校,大概只佔 236 個學校差不多三分之一還不到。我自己在推行雙語教育才發現一個問題,雙語教育推動最困難的是師資,因為師資沒有辦法速成。
所以是這樣,人才流的概念就是說,你要預計將來學生在哪一個區塊要多少?所以為了教導這些學生,你要準備多少老師?還有一個很重要,我們要教學生需要的,更明白講是教社會需要的,而不是教老師會教的,所以要準備這些師資,本身也要有人才流的概念,也要做很長期的長遠規劃,而且是預先做準備,這是第二點。
那再來錢是這樣,在 2022 年我們台灣的教育總體支出,大概是 9,834 億,比前一年還少 120 億,可是台灣的 GDP 還繼續在上升,台灣的 GDP 在上升,教育經費下降,這表示什麼?教育經費佔整個 GDP 的佔比,比以前更低。大概在 2022 年的時候,我們已經降到了 4.3%,這大概是過去 40 年來最低的情形。那事實上在這 4.33% 裡面,由教育部支出的大概只有 3.4%,因為有一些部分還是私部門的教育經費支出,所以從總體教育經費或是從公部門的教育經費支出,很明顯的它佔整個 GDP 的佔比是在下降,這表示,我國用在教育的支出是不足的。
在教育經費當中,我們來只看看最重要的,叫做基礎教育,也就是國民義務教育。在 OECD 國家大概佔 3.5%,那像北歐這種社會福利國家可以佔到 4%,可是在台灣不到 3%。目前在公立的高等教育,大概佔整個全國 GDP 只有 0.39%,那 OECD 國家是大概是 1%,所以表示說我們在整個高等教育投資也是不夠。所以綜合來講是這樣,我們在整體教育支出,在基礎教育的支出,在高等教育支出,相對於這一些已開發國家都是不夠。那這也會造成開始惡性循環,因為教育的經費不足,不能交出好的人才,就不能讓企業有見證力,就不能讓企業有更大的利潤,企業沒有利潤,也不可能再提高高薪資的這種工作,所以整個國家就開始進入惡性循環。很顯然的,年輕人常在抱怨說薪資所得太低,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教育投資本身就不夠。
我們這樣會再特別講一集高等教育,因為高等教育也決定了我們台灣能不能發展這種創新產業,能不能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會花一集的時間,專門來探討高等教育的問題。
那同樣的,國民基礎教育涉及到整個國家的全面的發展,還有另外一集在探討,我國的基礎義務教育。那教育不僅在跟產業有關,其實另外更重要的是,教育也跟整個國家民主化有關。因為教育不僅在教技能,另外也在教公民素養,所以當我們這個教育投資不夠的時候,我們既不能期待台灣在經濟上的發展,事實上我們也不太能夠期待台灣在民主政治上的發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