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的震动·追求真相的代价

天明寺文茄
·
·
IPFS

我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也是一位马列毛主义者。
正因我的立场如此,我几乎从未被人正眼对待。
自由主义者,因为我支持马列主义,因而认为我是暴君的同谋;
民族主义者,因为我反对特权阶级,因而认为我是暴徒的同谋;
那么,那些国内所谓的左翼社会主义者呢?
他们看不起我,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理论与知识。
我从这些左翼社会主义者跟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知识。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看不起我。
后来,我理解了。
这些自称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从未认为社会主义真的可以实现。
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的知识,不构成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们学习这些只是为了证明一件事:

”我懂的比你多,所以我瞧不起你。“

仅此而已。


来聊聊一位青年的故事吧。

青年在中学时期,有一位他所敬重的语文老师。而这位语文老师最爱干的事情,那便是于课上向学生们普及毛泽东的”罪责“。

学生们对这段不可说的历史非常的好奇。于是,老师就在课上给大家普及过去所发生的事。她告诉学生们:毛又是如何罪恶滔天,学生们听的咬牙切齿。邓又是如何正大光明,学生们听的心生敬意。

而这段经历,让青年对那段历史感到了好奇。于是,青年买了一份【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在家中阅读。可传记上所写的许多毛泽东的经历与故事,跟老师所说的却并不相同。这不禁让青年颇生好奇——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呢?

于是青年去找了他心目中的恩师,可恩师却不愿与他交流。而后在课上,当老师又要讲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之时,青年举手反对老师,可因而被老师所呵斥。

有人劝青年说:”何必与授业的老师过不去?"

可青年却不以为然。因他认为,他只是想要知道,到底是这本外国人写的书说的是对的,还是老师说的是对的。更何况,青年认为自己只是渴求知识而已,这份想法并没有错,所以应当也不会被老师所厌恶。

但是,现实却以沉重的代价,传授给了青年一项知识。那就是:真相与真理只是小孩子才会在乎的玩意,人们往往只在乎自己的面子而已。

在青年的屡屡犯禁下,老师终不再以正眼看着青年。而青年也渐渐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成为了全班的笑柄。

可青年从不觉得自己有错,他说他只是在探索着真理。而青年也仍旧敬重他的老师,因为她有青年所敬佩的学识。即便青年在课堂上被老师比喻为鲁迅笔下的狂人与阿Q,引得全班哄然大笑之时,青年也并未记恨在心。因为他以为,既然是自己敬爱的老师所说的话,那么或许也真有几分道理呢?

而这终究以青年的崩溃为终点。

那时,青年在课间跑操时被人推了一把,头脑撞在了门框的尖角之上。出院后,青年想要找到当时推他的兄手,可让的班主任却一口咬定门框是青年自己一头撞上去。

这个解释无法让青年信服。青年的性格本来就偏执,在发生了这种事后,他用尽一切办法想要找到那位凶手。可这最终反而招来了一顿臭骂。

偏执已使青年近乎疯狂。当他颤抖的双手缓缓握住了书包打算离开校园时,青年的耳边所听到的,却是他敬重的老师满是嘲弄的笑声:

”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啊,我的阿Q。“

此后,又是一阵狂笑。

他无法相信她竟然能说出这种话!

一直以教书育人、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形象,出现在青年印象中的灵魂工程师。却在他如此痛苦的时候,不仅不能安慰他,反而在嘲笑着我的遭遇。

而周围的人竟然也附和着这位”老师“的行为,再用笑声否定着青年的一切。

青年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只是想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啊!

他无法理解,同时也不愿去理解。青年感到了世界的崩塌,以至于他无法信任自己曾信任过的一切。入夜之时,他总是能听见可怖的笑声盘旋于耳边,伴随着那轻蔑的低语:

"我该拿什么拯救你,阿Q?"

青年无法回答这句话,以至于夜间无法安眠。但他却知道该以什么来对付这个可怖的梦魇——就是老师曾经回避过的《毛泽东传》。

枕着这样一本书入睡。虽然滑稽,但至少能让青年安眠。但遗憾的是,就像希腊戏剧中荒诞的伏笔一般。这也成了他的【预言】。

更为可笑的事情发生了——青年的父亲见我经常抱着这本《毛泽东传》。于是,青年的父亲在与家人一同对青年的声讨中,一口咬定青年是”反动“的。

反动?什么反动?阅读开国领袖的传记是反动的?我所读的仅仅只是一本人物传记而已,况且还是支持毛泽东的传记;那么我反的是什么动?又是谁的动?

诸如此类的想法,一头涌入了青年的脑海之中。这是他人生之中,第一次体会到“哭笑不得“的情感。

可正是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青年与他父亲的关系最终恶化。青年与他早已离异的母亲最终被他的父亲赶出了家门,青年的母亲又在他拒绝返回学校后,转手将他送往了一家网瘾学院。

这些不幸的经历,在青年年幼的心灵刻下了敌视的种子。但同时也刻下了另外一物——就如同许多同龄人因受到压迫而愈发憧憬起压迫者所反对的【自由】一样;他因而憧憬起了毛泽东。即便这种憧憬,仅仅只是将其作为心灵慰藉的符号而已。

可是,一个青年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才宁肯寻求这样一个心灵慰藉的符号,也不肯向现实妥协呢?

那还用问吗?青年追求的是那个写在我们课本上的美好世界!是师生和睦、互帮互助的学校,是和和睦睦、温馨美满的家庭!

青年一直以为那是真的,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被如此教育的。

但是,真相呢?

真相是,信了的人成了笑话。

这对于青年而言,即是新知,也是无法接受的事。

真是一个笑话。

青年苦笑着,口中缓缓的叹了口气。

随后,他的眉头微皱,看向这个世界的眼眸,更加的尖锐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天明寺文茄作家,诗歌爱好者、散文爱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非诗·试看今朝天下》

《非诗·默泪》

非诗:《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