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Day1.得到了才發現其實不想要
我的學歷普通,中產家庭長大。從學校畢業後十幾年來,我便一直待在家居產業。
從第一份工作開始,所接觸的客群都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多半是企業家。也因為這樣的洗禮,他們是我的客戶也是我的模範,我曾渴望自己有天能像他們一樣光鮮亮麗。過去的我已無法改變,我無法讓學生時期討厭念書的自己重新來過,只能選擇從今開始踏出的每一步,盡可能積極努力。
在同一個產業打滾了三年多,我進入業界屬一屬二的公司。不過仰望我的主管們,無論是職涯發展或薪資,天花板就在咫尺。
我還記得剛到那間公司的時候,有一次出差去米蘭,前輩對我說:「去米蘭,買幾件精品,腰帶或鞋子都好,對你接待客戶有幫助。」
對於當時二十六歲的我,他說得沒錯,也許身上掛個精品,能在接待某些客戶時,產生一定的連結。在對方還不認識自己之前,至少看起來像是個有品味的人。
因為這樣的環境,長期接觸奢侈品,我自然耳濡目染。老闆鼓勵我們有機會去歐洲就多買幾個精品,薪水花完再回來賺就好。同事的手機一定是最新的型號,錢包一定要是歐洲大牌的,車子非歐洲車不開。
當然我也喜歡好的東西,我意指有品質又好看的東西。但是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工作,花錢購買這些老闆所謂的「好東西」,終究只是一個穿著正裝、看起來體面的「打工族」。為了拉近與資本家的關係,努力扮演一個資本家的樣子。
在這樣的圈子裡,我也曾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夠上進,因為我不像其他同事那樣追求物質。與其花大把鈔票買這些精美的東西,我更願意花在聽演奏會、學習品飲葡萄酒,或買好的食材來自己料理。我從中能得到更多滿足。
當時的我感到迷惘,不想在這個圈圈裡努力工作,幫公司賺更多錢,卻沒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更好的物質聽起來不錯,但也僅止於此。我渴望跳脫,但我要去哪裡?
幸運的是,接下來我得到公司外派的機會,隨後到上海工作,幫公司拓展分部。比起自己到海外工作,外派的好處是所有居住地轉移的成本由公司承擔,安置基本生活的時間也算工時。領著加級的薪水,有阿姨打理三餐,聽起來福利不錯?
但公司不是慈善事業。享有這些福利的同時,雇主當然會要求員工加倍努力,提升的 KPI 把人事成本通通討回來。儘管剛開始開拓新市場,有諸多水土不服,各種內部外部的作業方式和策略要調整,我的上下班的界線漸漸模糊,外派的生活就像簽了賣身契。
我住在上海市中心五十多台坪的房子,這些寬敞的空間顯得冰冷,幾乎用不到。每幾週公司會宴客,吃著私廚的精緻料理,卻覺得食之無味,內心空虛。
在飯局上常聽誰又買了什麼藝術品,全球限量只有三件,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酒櫃滿滿的酒,只提標價和限量,不談它的滋味。資產的比較一山還有一山高。金錢比完了,換成特權,比誰能打通政府單位,即使酒駕出事也能赦免。
這些遊戲,一開始旁觀時覺得有趣,久了覺得噁心。為什麼這些有權勢、有地位、有錢的人,卻老是圍繞在這些話題?只著重在物件的價值,卻不談它的本質。
對我來說,他們也是人,但有著匱乏、無趣的靈魂。有錢的人很多,但有趣的靈魂真的很少。
在上海待了一年多後,我離開了待四年的台灣公司,透過獵頭進入在北京的內地公司,登上了我想要的舞台。然而,登上舞台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知道這個舞台不是我要的。
台灣公司聚光燈都在雇主身上,員工們是副手。而內地公司因市場規模龐大,雇主願意讓更多人才上台發揮,但下台就困難得多。
在台下的人想上台,而在台上的人,卻發現台下的世界更大、更複雜。金錢真的能讓人更自由嗎?還是限制更多?
今天,要你放棄一份三萬塊的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和放棄一份十三萬的工作,哪一個比較容易?
我想這不是絕對的選擇,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金錢可以帶來自由,也可以是束縛,取決於是否從內心真正的動機出發。
後來,我在內地公司打滾了一年,失去了所有在這個舞台上生存的動力。疫情爆發,沒有給我逃避的機會。2020 年底,我回到台灣,過上非常簡樸,但內心自在而豐盛的日子。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回顧過去,我依然感謝那段日子,讓我清楚知道,自己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因為如此,我能沒有後悔的
離開不屬於我的地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