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紀事|李梅樹四幅畫作的再審視
〔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自2022_12_17在台中國美館展出至2023_03_12就要結束。我是藝術愛好者,居家距離展場衹要20分鐘就可扺達。雖然不是那麼專業,總是不揣淺陋,分享一些純粹主觀的欣賞心得,純粹是自己在僻處的臆説。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説道:「觀看先於言語。孩子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學會觀看與辨別。」隨著觀看的更爲深入,辨別得更加真切,油然產生更多觀看的附加價值,使觀看的盈餘更增,這是藝術欣賞的趣味所在。
我並未對李先生的生平事蹟及繪畫作品有什麼較爲集中的研究,反覆審視李梅樹最重視的油畫之後,得知許多畫中人物都是他的親眷,使我感到很喜歡。這是許多名畫家常見的作法。
仔細觀看畫面中她妻子的穿着,體態,嘟嘴男孩的表情,前方的火雞,整體的構圖有高更在大溪地作畫時的畫風,使得我肅然起敬,覺得這幅畫有世界的性質,却絶對有李梅樹個人的風格。
再如他的自畫像,很年輕,很酷的模樣,也很有梵谷自畫像的影子。對於他尊翁的畫像,就更有傳統肖像畫的工筆特色。他以油畫畫出絲綢的質感,座椅上的毛皮,頭上的泥帽,脚上的皮鞋都畫得極細緻,整體的形象,充分彰顯他是當時深具文化素養又很時髦的紳士。
還有那一幅女性的畫像(應該是他的夫人),眼神向下45度角,觀看者無論從什麼位置凝視她,都能接觸到她的眼神;這不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蒙娜麗莎》嗎?
這種擁有世界質素的台灣風情,使我看完非常尊敬!和解説員分享我二度觀賞的心得,她們除了添加更多細節,也和我交換更深入的觀賞意見。直到展示時間快要結束,我充滿審美的愉悅離開展場,繼續日常的散步健身行程,非常之滿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