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瞧潮香港」展覽,先是驕傲,後是感慨

這展覽像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用盡心力,趁尚有機會、拼盡一口氣向香港送上最深情的禮物。我去了一次,最近再去。
若在那時代之後出生,或回憶開始淡卻,這展覽會喚醒你的細胞,驚嘆香港原來很了不起,那陣時不知道!
我內心真的大喊:
「嘩,香港流行文化原來曾經咁犀利㗎!」
光是展覽打頭陣的短片,已令我感動,益發以身為香港人為榮、為傲。
是次展覽名「瞧潮香港60+」,香港文化博物館介紹:「聚焦二次大戰後至二千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的發展,旁及漫畫和玩具。透過逾一千件展品,闡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變,了解其社會背景和藝術特色。」


二次大戰後的大眾文化主要來自南來的演藝人。若館長、策展人有膽,就會直接道出他們為何南來避難來港,北方的災難包括日軍侵略、國共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大飢荒、文化大革命,於是走難來南方。那時候香港國語片國語歌大行其道,仍有演員歌星穿旗袍,惟衣著打扮開始見到歐西影響。
六、七十年代開始吧,當時的香港青少年即使在大陸出世,但在港的成長,建立了香港身份認同,香港出世的一群更不用說。這群戰後香港精英教育的第一代,影響力可說至今不衰。


功夫片將香港名聲帶去全球,包括非洲,但我沒看過;聽說商業甚為成功的功夫喜劇和功夫殭屍喜劇,我沒興趣,然而在展覽中看了一些片斷,明白賣座原因。

看了展覽後,燃起看舊電影的興頭。
流行音樂的部份,是驕傲,也是唏噓。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聲色藝俱全,能唱能演能跳,有壓場氣勢。啊,還有黃家駒。多謝YouTube,今時今日能重溫他們的表演,不覺過時。


近十年香港的歌手,部份令人耳目一新,但未有一人聲色藝俱全。

展覽引述研究香港文化多年的呂大樂:
「長久以來,香港的文化發展都是有著這種對外開放的性格:從外面拿來一些,對外輸出一些,既沒有甚麼管制,也沒有甚麼禁忌。」此所以成就了獨有的香港文化。」
香港就是混雜的,在文化、語言、食物、生活、個性、思考等方面體現出來:中西、東西、貴廉、高低。香港很納雜,正是獨特所在。

一旦只有一種聲音,香港就不能容納各式混雜。阿諛奉承的無能者,更會率先示範甚麼是壞品味,推香港下流。
若在香港,記著去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看「瞧潮香港60+」,細讀館方給香港的情書。


有網上文章引述《繁花》後的王家衛(大意):香港讓他想起從前的上海,九十年代的上海令他想起香港。不管此話是真是假,但留意時局的人該會深深太息。
一去不復還。


文化博物館還辦了多項活動配合,部分可在網上觀賞或重溫。
相關連結:
香港文化博物館 - 瞧潮香港60+ (heritage.museum)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