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成佛之道(增注本)

子非魚
·
·
IPFS
·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閱讀書名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成佛之道(增注本)


📖閱讀筆記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出世間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備人天功德,沈淪在三惡道中,當然不能發心了脫生死。即使現生人間,如作惡多端,無慚無愧,害人害世,喪失了人性;連做一平常人都不成,還會發心了生死嗎?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學出世間的三乘共法。五乘共法,上面已說過了,現在來敘述三乘共法。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於解脫道。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世間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徹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間——眾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間徹底是苦的,才會引發出離心。照一般的感受經驗來說,世間有憂苦的,也有喜樂的,也有不苦不樂無所謂的,這是不能說人生世間都是苦的。要知道,「世間是苦」這個論題,是深一層的看法。佛在經上說:「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從表面看,雖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差別;但深刻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一切是苦。因為世間的一切,不問是身心,是器界;是個人,家庭,國家:這都是遷流的,造作的。都是因緣和合所作的,所以說造作。都在生滅,生死,成壞的過程中,所以說遷流。遷流造作的名為行(事象)。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從「諸行無常」去看,那麼現前的憂愁苦惱,不消說是苦的了(佛稱之為苦苦)。就是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雖然感到了滿足,但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佛稱之為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平淡恬靜,既然不離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爛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灘駛去,你說熟醉不知苦樂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嗎(佛稱之為行苦)!所以從這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不徹底的,不可保信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不能不說:世間如火宅,三界如牢獄。

修學佛法的,如有這種深切的認識,那麼無論怎樣喜樂,也不會留戀。就是上升天國,盡情享受,也不感興趣。「緣此」就能發「生厭離」生死的決心。有了這樣的認識,引發這樣的意欲,從學習中養成了堅強的志願。苦哉!苦哉!這世間不是安樂鄉;不但不能永久的住著,簡直一刻兒也住不下去。正像處身在火宅當中,急於要逃出火宅一樣。這種厭離心生起來,成為堅定的志願,就會「向於解脫」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脫生死的境地。沒有這種出離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離心所攝導,成為解脫生死的因素,稱為「順解脫分善」。這就是說:這種善根,已成為隨順趨向解脫的因素了。出離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聲聲說了生死的學佛同人,應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情。


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先來說明出世三乘共法的總綱。「佛說」的法門,雖然是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離開了這,是沒有出世佛法的。諦,是不顛倒,所以也有確實的意思。佛的出世法門,是以苦、集、滅、道四者,正確的開示了人生世間的特性(苦)、世間苦惱迫切的原因(集);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滅),以及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道)。佛的出世法,主要是以四諦來說明的。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決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我們必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這才能從消除苦痛的原因中,體驗真理,而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


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

修學出世道的,要能夠隨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語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對衣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隨緣所得的,就要「知足」。不但多得了心意滿足,就是少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這樣,煩惱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人不能離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歡喜談話,歡喜事務,歡喜人多,就障礙遠離。有的,整天忙碌碌的在事務上轉。有的,與人聚談,「言不及義」,整天說些:「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婬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總之,這都是增長愛染,不能身心遠離,在靜處修行的。所以要「心遠離」,不歡喜世論、世業,才能專心佛法。說到遠離,一般是遠離群聚,住在清淨處,或者一個人住(「獨住」);如閉關就是這一作風。但主要還是心遠離;心不能遠離,住茅蓬,閉關,都是徒然。過去大陸上,常見閉關的,有些精神失常;有的託名病緣,中途出關。這都由於心不遠離,過不了安靜修行的生活,這怎麼能解脫生死呢?所以對物欲要知足,對人事要心遠離,這才能「順於解脫」的三「乘」法門,能趣向出世解脫的道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