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歪脑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与谁同袍?我在台湾穿汉服: 中国官方汉服叙事之外,我们的身份认同

歪脑
·
汉服作为近年在中国“被重新发明的传统”,在中国的普及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汉服复兴运动”最早被认为是2003年开始,郑州市一名电力工人穿着古代服装走在街市,因奇异装束被媒体报道,当时舆论认为这是中国被遗忘的服饰传统,也让2003年被认为是所谓“汉服元年”。约在2010年左右,汉服社群开始在台湾兴起。

原文刊载于歪脑

原文发布时间|02/12/2024

从2020年开始,每逢11月,台北热闹的西门町商圈会出现一群中国古装打扮的男女,参与由台湾“汉服同袍”自行举办的“国际汉服出行日”。这天,汉服“同袍”们身穿不同朝代形制的衣服——有人身穿宋制褙子,搭配百迭裙造型逛街;有人身穿明制的对襟衫、马面裙、外面再套上比甲。现场不仅有舞蹈武术等活动,也有古风市集摆设各色饰品,目前已举办至第三届,2022年正式改名为“台湾汉服节”。根据官方统计,2022年参与人数将近千人,参与者以年轻女性居多。

古台北府城西门日治时期称“西门町”,90年代成为“哈日族”最爱的逛街圣地,再成为青少年次文化、背包客最常造访的街市地标,当天历史扮演的活动设计与古装人群,也让人感受到台湾历史背景混杂的奇异美感。

是什么时空因素,让台湾近年开始出现了“汉服”社群?这些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年轻同好们,为什么身着汉服,又如何思考衣着与身份政治的关系?

什么是汉服?
汉服社群在台湾

汉服作为近年在中国“被重新发明的传统”,在中国的普及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汉服复兴运动”最早被认为是2003年开始,郑州市一名电力工人穿着古代服装走在街市,因奇异装束被媒体报道,当时舆论认为这是中国被遗忘的服饰传统,也让2003年被认为是所谓“汉服元年”。

随后一段时间,穿着汉服被视为是中国的小众文化喜好,“同袍”们开始研究晋、唐、宋、明各时期的服饰细节,也有工坊、裁缝店推出自己的服饰品牌。

在中国的汉服社群从小众穿搭逐渐进入主流的关键,约在2018年。

2014年左右,中国官方首先开始倡导“文化自信”;2016年,中国颁布限韩令,限制韩国艺人与流行文化进入国内、提出“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左右,当局鼓励“国风综艺”,汉元素也被大量融入于街舞、嘻哈、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娱乐产品当中。2023年新华网便以赞扬态度提到,“回顾近年综艺节目,‘国风’已成为一个触发萤屏高光时刻的‘开关’。”

从官方由上而下带起的“国风娱乐”,成为近年全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内可以建构大一统的汉本位认同,对外则是宣扬国力的文化财产——而台湾夹在中间。

约在2010年左右,汉服社群开始在台湾兴起。例如,台湾最大的“中华汉服文化创意发展协会”脸书社团即成立于2010年,至今人数达到9,600人,每周有5-10则以上贴文,包含“同袍”们的穿搭分享、妆发课程心得、历史图片考据、每月活动推荐等等,留言互动均算相当热络。社团介绍如此自述:

我们是一个提倡“汉服”的社团,提倡它走入生活,而所谓的汉服是一种通称,是自古以来,发展于中原地区富有文化内涵的服饰系统,而它至今的影响力仍可以在和服与韩服中见到。

近年在台湾也出现一批“汉服博主”,例如“小王爷悯豪”“汉服楚楚”等,经营自己的Tiktok帐号或媒体专栏,亦有不少台湾的IG帐号会精心发布自己的古风外拍分享,介绍台湾的汉人文化史、台湾传统衣着考据等。

歪脑记者便接触了多位年龄落在20-35之间的台湾汉服同好,聊聊自己“入坑”的起心动念、如何思考台湾汉服社群中的政治与认同。

喜欢汉服的台湾人,都是什么人?

有些人对我们社群有误解

有些人认为我们是扮演角色的Coser

有些人认为我们是传统妇女/传统男士

还有些人认为我们一定持有某些特定政治立场

其实我们和你一样,只是有自己喜爱事物、多元的台湾青年

“因为我就是喜欢中国古典文化”

26岁的小谕是政府公务员,大学接触舞蹈,学习敦煌舞时,开始“入坑”。

“我一直都很想学跳舞,但是小时候没有机会。大学后,一开始学了些Kpop,后来加入一个敦煌舞团,才开始有系统性的学舞。老师们都会定期去大陆进修,希望把敦煌舞推广到台湾。我真正进入汉服坑的原因,是我本身也是喜欢中国古典艺术的人。”

小谕解释,汉服有不同“形制”,常见有晋制、唐制、宋制、明制,衣着风格均相当不同。

“我的第一套汉服是宋制的,包含宋裤、褙子跟吊带。用现代服饰去理解的话,就像上衣、宽裤加上一件长罩衫,其实是很日常的风格。”

入坑到现在六七年,小谕也累积了六七套汉服,从便宜至一千多台币一套的“白菜汉服”,到她手边最昂贵的,是一套三千多台币的大红色锦鲤刺绣婚服。小谕说,现在能够购买汉服的管道非常多,价格也取决于布料、刺绣等做工,也有人会直接选择裁缝店订制。

“汉服不是Cosplay,穿汉服的人更不是‘传统女性’”

紫若是受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还在就读大学。她提到自己入坑的原因,是看了中国仙侠剧《三生三生十里桃花》。她在本人经营的粉丝专页自我介绍中写道:“汉服不是cosplay,穿汉服的人更不是‘传统女性’”。她定期发布精心拍摄的照片。

“如果只是单纯的cosplay,叫做角色扮演,指的是你要去扮演一个角色。但当我穿上汉服,我并没有在扮演任何人,也没有参考别人。与其说是扮演谁,不如说这就是一部分的我的认同。这就是我对中式衣服的认同。”紫若说。

在过去,她也喜爱日本动漫,玩过日系cosplay,但她认为,汉服社群让她找到更多同好。

“在台湾,因为大家普遍比较喜欢日本,加上目前跟中国历史的纠葛,对汉服容易有敌意。这部分是我看到别人分享的,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例如听到谁说‘你穿汉服、你是不是就是想当中国人?’,我觉得有点偏激。我觉得两者是分开的,应该说我认同中式文化、中华文化、东方文化,可是,我也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台湾人。”

小谕也有类似的看法:

“像是去年汉服节,我穿了一套汉服,叫了计程车,司机问我们说,这是什么活动?你们要穿这样走在路上吗?我自己反而觉得,为什么不可以?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如果今天日本人在穿和服大家也不会觉得奇怪,但为什么穿汉服就是奇装异服?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缺失的文化认同。”

她提到,在社群内也有不少人讨论,该怎么推广汉服。“有些人觉得要考据到正确才行。但也有人觉得穿的开心更重要。我认为,只要能让更多人被穿,那也是一种复兴。对我而言穿得开心、漂亮、玩的开心就好。”

“我会觉得,汉服不太算是次文化,只是我们自己衰退的文化,只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不了解。所以才会觉得这好像是一种小众服饰。”

“追国风偶像的应该不只有我吧”

另一位受访者,是27岁的文字工作者Jelly。Jelly的入坑时间较短,两年多一些,开始接触汉服的起因,是台湾在疫情期间,她开始的“国风追星”之旅。

“我从入坑前就很喜欢看各国的民俗服饰。所有的起心动念就是——我喜欢漂亮衣服。各国的传统服饰,对我来说都很符合我心中‘漂亮衣服’的存在。”


“但汉服特别的地方在于,我喜欢上了一个大陆明星刘宇。他被叫做‘国风美少年’,因为他常常穿漂亮的汉服。为了追星,我很快就办微博帐号,上去后发现,跟我同样喜欢这个爱豆的人,很多也是汉服的爱好者。像我今年四月,去上海参加演唱会看刘宇,发现很多粉丝也都会穿汉服去参加。我才发现,原来二十多岁、跟我差不多的女生,拥有一件自己的汉服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就也想买一套,找景点拍拍照,留下好看的照片。”

Jelly身处媒体业,也对中国娱乐媒体产业如何推动“汉服”流行有所观察。

“在内娱那边,很多人都是正在吃‘国风红利’。”她说。国风指的是“中国风”,即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进现代表演当中。“中国的年轻人现在很能接受国风文化。比如说,跳舞、综艺都要结合中国传统元素。”

她分享了2022国风大典,刘宇演唱《柳叶刀》的现场影片。有琵琶、古筝,刘宇则身着红色将士衣装,持长刀舞蹈。“圈子里都说,因为禁韩令之后,中国政府希望推广自己的文化。”

甚至也包括不少外国艺人,若想来中国演艺圈发展,都得多少配合安排融合“中国风”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例如刘宇所属的期间限定偶像团体“INTO1”团名即强调“International”,成员来自日本、美国、泰国等多国。这些外国成员们在表演时异口同声唱着:“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必须扛得起,肩膀硬挺,马步扎得紧,攀高伏低,我可以顶天又立地,数千年文化的底气,画笔点睛。”

“我相信这股国风多少也有吹到台湾来。”Jelly说。

“穿搭应该是好玩的事情,不需要搞得这么难”

30岁的Abby,兴趣是研究穿搭,不只穿汉服,她对于各式小众服装包括萝莉塔洋装、绅士服、旗袍等等也都有收藏,也曾找过大稻埕的传统裁缝师傅订作衣服。

横跨多个小众服饰圈的她认为,许多圈里都会有所谓的“基本教义派”,汉服社团也不例外。背后原因,本身就是因为衣着时常与阶级礼仪、社会规范有关之外,在汉服圈内,更常常与民族主义相连。

“有些人会拿某某店出的汉服,再拿一张出土古物的照片,比对两者,去批评说怎么这样乱做,这条带子不是这样绑。当然这样要说严谨也可以,但要说太认真也是。”

“每个服装圈子其实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人。西装也有,西装衣着规则也很繁复,例如衬衫要比西装袖口再长一两吋,背心跟领带夹不可以同时出现,西装背心要盖过裤头,会有这些穿着细节,以前也会因为有些人没按照规矩穿,大家就吵架。”

她描述,在萝服圈有个词叫做“LO警”,即“萝莉塔警察”,指的是爱纠正别人穿着的人,“在汉服圈也有汉服警察。”

“但汉服这方面,收藏者对于形制考究,是更肃杀的。例如穿错一个小地方、什么都不懂就入手一套的小萌新,来社团想求指点,常常会被飙的体无完肤。因为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某种程度上肩负了宣扬文化的历史重任,你要有个先备知识才能穿,也不能随便声称什么是汉服,这是大中华文化的一部份。”

“但我会觉得,这样的同好好像其实不是想推广,而是不想要被污染的感觉。”Abby说。

她提到几年前圈子在吵“Dior抄袭马面裙”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说实话,那条裙子确实看起来蛮像马面裙的。但我会觉得整个出征到后面就有点无聊。很多中国网友跳出来指责‘Dior是文化挪用’、‘对中国文化不尊重’,”但她认为,“大家想要汉服复兴,就是想要被看见。”

“我觉得不要咄咄逼人,你就让你的服装跟穿这个服装的你,去吸引人比较好,不断去强调中国文化怎样正统、怎样不能被忘记,只会把圈子越玩越小。穿搭应该是件很好玩的事情,不需要搞得这么难。”

正统与纯粹在汉服文化圈是一个很被强调的概念,一些派别的爱好者们认为必须完全复原古代汉服原本的形态,不应该有任何的改动或创新。但与此同时,随着汉服穿着逐渐深入日常,汉服与现代服饰、其他文化服装的混搭,也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

“也会有人觉得,你是男生,干嘛穿奇奇怪怪的服装”

外表留着长发、蓄着胡子的莫莫,是本次受访中唯一的男性同好。现年30初岁的他,本业是社工,但同时也在致力于汉服推广体验活动。

他说,外界听到男性穿汉服,或许有“阴柔”的刻板印象,但其实男性汉服的造型也有很多,例如侠客、道士、书生等等。“毕竟每个男生,大家的气质跟外表都不同——有人本来就是美男子,穿汉服就会呈现书生的样子。我另一个朋友,看起来面恶心善,就像强盗劫匪,或者穿上圆领袍就会很像侍卫。”他笑说。“但像是我,蓄胡又蓄发,就总是被朋友怂恿去演‘道士’,负责抓僵尸。”

莫莫提到,男性确实在汉服群体中占少数,男性同袍们也确实相较于女性,更难以穿着喜爱的衣服与打扮。例如在台湾,光是男性留长发,就容易遭到误解,甚至嘲笑。2019年,台湾便有男性警员因蓄长发,遭记36次申诫,当时引起社会争论,最终当事人决定声请大法官释宪。

莫莫说,自己不太在乎他人眼光,平日也会穿着汉服走在路上。但为了搭配汉服,蓄发又蓄胡的造型,即使穿着便服,也还是多少会引来他人目光。

“平日我是社工,负责服务街友,有时候我还会被街友们笑说,这次又是那个‘不男不女’来了。当然,他们没有恶意,我想的也是:‘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至于在办公室,同事们也都蛮友善的。”

“但我也注意到,除我之外,也有些男生朋友,他们玩汉服,是很低调的。像是聚会时才穿、或者有女生朋友怂恿大家穿,他们才会比较放松一点。整体来说,男生当然会比较压抑,不一定像女生一样,敢放心穿喜欢的衣服。”

穿汉服跟“亲中”的两难不等式:
台湾“同袍”的文化认同思考

在台湾,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与排拒,从用字遣词、饮食习惯、乃至衣着穿搭,始终是个文化与政治交织的认同问题。对于这些“同袍”而言,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又是怎么思考他们对汉服的喜好?会不会往与中国政治方面做联想,认为“穿汉服”等于“喜欢中国”?

Jelly提到,自己身边的人都不会对于自己外拍汉服、经营社群而感到排斥。“他们也觉得很酷、很新奇,因为身边几乎没有人做这件事情。我男朋友也没说什么,反而是叫我要小心,不要变太受欢迎。”

Abby则认为,两岸政治与服饰文化应该是可以拆开来看的。

“我本身是会把这两个分开的,比方说我穿旗袍出门,从来没有人跟我说穿旗袍就是‘中共同路人’,大家对服装的想法都还停留在‘这好像是不太常见的衣服’而已。政治意涵的回馈,我目前还没碰到,也不太担心。”

她补充,“而且毕竟,身体是我的,衣服也是我的,应该是我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小谕认为,“中国共产党不等于中国。中华文化是个千年的文明,跟这个政党没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大家也都知道那里没什么言论自由,例如我们不喜欢总统,我们都会直接批评,但他们那里只要批评,就一定是要被带去‘喝茶’。中共当然有些行为我不是很理解,但我并不会因此对中国人民、或者传统文化有成见。”

她提到:“我也遇过中国网友曾经问我:‘台湾什么时候要回归啊,’我不想直接回,会选择打哈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顾好自己就好啦’。因为我知道,只要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不会有什么好处。”

对部分受访者而言,穿着汉服未必直接与政治认同相关。她们认为,自己依然是台湾人、不想与中国政治统一,但对于“汉人”与“中华传统”,也在中国影视、生活等流行文化的加持推播下,打造出新的共同体想像。

换言之,部分受访者确实孺慕、欣赏或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持积极好奇,但要说因此会更愿意支持中国政府,也仍有一段距离。

汉服的正统性是个真命题吗?
被压缩的“想像共同体”

只不过,这个原为“政治归政治,衣着归衣着”的文化弹性空间,也随着“汉服”从原先同好自发的爱好穿搭,逐渐被中国官方投注资源、精心打造设计出的“汉服共同体”以及“国风美学”所收编,成为政府大外宣的一环的过程,论述空间变得越来越小。202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一篇名为《汉服“热”起来也要“冷”思考》的文章便直接挑明: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对传统服饰振兴做出总体部署。落实这些要求,要制定好汉服覆兴的行动计划,形成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当前,汉服穿戴还属于在特定文化空间展示艺术美的范畴,今后可将汉服作为礼服向国家、社会、人生仪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推广,最后推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强劲而持久的传统文化热潮作为内生动力,相信汉服的需求与价值将进一步被激发,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该文认为,汉服文化应该从民众的消费喜好,上升成政府“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政治工具。

同为汉服同好、曾写过《谁的民族,谁的汉服:一袭华丽织衣背后的现代汉民族复兴运动》一文的台湾作家谢宜安认为,所谓的“汉服”,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想像的共识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反映了人们对古代中国的某种想像,而这个‘古代中国’,其实是很民族主义的。”

谢宜安指出,在当代的汉服同好中,汉服通常被定义为“汉族的衣服”,本身即具有“排他性”。排除其他异族,如蒙古人领导的“元”跟满人领导的“清”,当时的常民服饰就不算是“汉服”。

然而,经历朝代执政多次更迭、各族繁荣的贸易交流,汉服的历史发展中,外来元素从来都未曾缺席,要完全排除“异族”,强调“汉服”的纯粹性,事实上相当困难。

在正统之外:一些汉服与其他服饰交互发展的历史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重新设计,成了改良型的短衣,后世不断发展,成为常见衣着。

襆头:前身是东汉以来的方头巾,经鲜卑帽改进而成。

蹀躞带:即皮革制成的腰带,相较纺织品,更结实坚韧。

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

翻领:扣上领口可防风沙从灌入,解扣外翻可散热透汗。

小口裤:利于骑马射箭。

曳撒:由蒙古人的腰线袄演化而来,被认为是明制汉服的一种,刺绣华丽,又便于骑射。

最早为窄袖,方便行动。永乐以后开始出现琵琶袖等不同款式。

前有马面褶,后襟不断,方便骑射。

现代汉服

“现代汉服”:设计师将现代元素融入汉服设计,出现了如“圣诞汉服”、“万圣节汉服”等款式。此外,汉洋折衷也是一种流行穿搭,主张汉服元素混搭西方服饰。

马面裙:起源于宋朝的旋子,在明朝时开始流行,是明清时期女子着装最典型的款式。

配饰:蕾丝衬衫,网纱帽,围巾,乐福鞋,耳环,手袋。

唐褙子: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

配饰:牛仔裤,贝雷帽,围巾,帆布鞋,双肩包。

东亚混合

“东亚混合”:日本和服受唐朝影响,在历史中逐渐发展出自身体系。在中国的一些服装设计中,这些有时会形成争议。但在同样有汉服历史的其他地方,例如台湾,“和汉混搭”,如大襟衫配日式袴,早在1920年代,就是普通台湾女性的日常。

十二单(五衣唐衣裳)源自奈良时代贵族女性的朝服,袖口宽大,与中晚唐时期的“大袖衫”相似。日本奈良时代颁布的“衣服令”参照了唐代服饰制度。日本和服在历史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体系,本身受到唐朝服饰与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和风美学在中国掀起热潮。一些中国网店开始使用日式图案的布料制作汉服,称之为“和风汉服”。也引发了所谓的“倭风”争议。

然而,曾被日本殖民的台湾,早在1920年代就将大襟衫配日式袴“和汉混搭”作为日常穿搭。

谢提及,汉服论述中强调的“考据正统性”,“像是试图打造出一个纯粹的汉空间”,却较少提及了在历史长河中,汉服也传入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并互相影响。如上图所示,当下流行的汉服穿搭,也有许多变体,例如“汉洋折衷”等不同风格的特色混搭,也有结合当代元素的图案设计,例如“圣诞汉服”、“万圣节汉服”等。

只不过,圈内依旧时常可见玩家们对于形制考据的大乱斗、“不够汉”的衣服,只配称“汉元素”,或者在中国被称为“新中式”。中国的一些原创网店,因为在服装设计中意思融入和服等非正统汉服的元素,也可能会引起网民大规模批评。

类似争议出现在2022年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2023年的《云之羽》等电视剧,都在开播就翻车,被中国网民指控的原因包括不限于衣服绑结方式、衣服的樱花纹样、背景出现纸拉门与榻榻米等等,在中国网络称为“倭风”。然而,也有网友对猎“倭”风潮并不认同:“如果想论证是否倭风,建议把中国所有服饰壁画等考古史料都看一遍再下结论,实在找不到了再判定。别连自己有没有都不知道,一看到别人有,就立马觉得是倭风。”

谢宜安认为,“汉服的论述演化过程,到后来逐渐有点像是想把整个国家、所谓的‘中国性’(Chineseness)直接穿在身上。”

而在台湾同好社群中,多位受访者都提到,避谈政治在圈内似乎也隐然成为一个“善意的共识”。如前述提到的“中华汉服文化创意发展协会”版规也强调,不得发布与汉服、汉文化不相关的链接。

谢宜安观察:“整体来说,年轻女性其实受到中国流行文化满深的。那不只是来自综艺或偶像,也包括美妆、食物、旅游等各种生活部分,连我自己都有一阵子是几乎住在bilibili,微博,也有很多人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

“大部分人应该觉得(政治与文化)可以分开讨论,但身为台湾人,我还是会觉得过度喜欢汉服文化,其实一方面会担心来自中国的文化统战,另一方面也会担忧,如果我们强调的是台湾才是‘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那也跟当年国民党执政时,所强调的中华正统性论述很相似。所以不管是哪个取径,对于认同是台湾人的人来说,都还是十分微妙。”

而在中国汉服的国族主义想像之外,台湾的不少同好们也在思考历史上台湾汉人自身的服饰传统。近年有不少网路媒体与粉丝专页,致力于考据台湾过往的历史服饰。“台湾服饰志”就指出,在清领中期时,台湾汉人女性也会穿着大襟衫,加上马面裙作为节日庆典穿着。而到了日治时期,也曾出现和洋服饰,例如西服搭配日本服饰,又或是受过教育的职业女性或是富家小姐,也会穿着旗袍(当时称为“长衫”),作为本地望族或知识分子,抵抗日本殖民的象征。

“但身为台湾人的认同,与喜欢中国汉服的冲突之间,到底可以怎么思考呢?我自己还是觉得可以喜欢汉服。”谢宜安说。

她提到,这样的立场论问题,在台湾进行中国学术研究时也时常碰到。“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在日本或韩国都有‘汉学’,他们把汉学当成自己学问的一部份。”

如果台湾的文化认同,同样也能够先建立在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等基础上,在产生足够的自信心之后,去理解不同阶段的台湾历史,反思各种认同,“先意识到我们就是台湾人,接着受到启发、想要去了解汉服,那就会是很好的。”谢宜安说。

撰文|许佳琦

编辑|Rosa Ng

插画|Mia Chan

设计/制作|Regina Li, Vic Kim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