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HI! 艾比的Y世代職場甘苦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常加班應酬?重新認識「在台日商」職場文化 培養適合日商體質的 3 個重點

HI! 艾比的Y世代職場甘苦談
·
·
大家好,我是日商台灣微告的艾比,最近身旁很多事物跟日本文化有所連結,疫情的解封使人們迫不及待飛到日本旅遊、日劇《初戀》的純愛風格也讓人沈浸其中,大家對日本有憧憬也有一些既定印象。

我在台日商環境工作將近 7 年曾被人問過:「艾比,妳是不是受過滿滿的日本文化洗禮?」例如,需要每天加班應酬或時刻把皮繃緊的注重禮儀,其實並非全然如此,這篇要請大家拿掉「有色濾鏡」,以不同視角認識在台日商的職場文化,同時可以檢視自己有沒有日商體質。

圖片來源:Pexels

在台灣有很多日商企業,每家有不同的文化及工作氛圍,根據不同產業別,又有不同程度的日本文化影響,以我們公司來說,我們的總公司在日本,台灣是分公司(很多在台日商也是這種形態),在規範上雖承襲日本企業文化,但隨著時代腳步,也逐漸成為自由彈性的在地化新型態日商。

不過,我在面試新人時,經常發現,面試者對在台日商有一些誤解,每當我問他們為何想來面試,常聽到的回覆是:「很喜歡日本一些文化,對日本有興趣,所以想進在台日商。」或表示自己喜歡看日本漫畫、吃拉麵等,這個動機不僅跟專業無關,也無法成功被錄取。(想被錄取可參考之前寫的這篇:從大學生到職場新人都受用的求職面試守則

如何培養適合日商的體質?

在台日商於工作互動上充滿人性、同事相處更重視個體、尊重每一個人、沒有嚴重階級制度,也不用天天穿西裝打領帶上班,相當靈活,不過,日本文化底氣還是存在的,若真的想更靠近日商,善用在台日商的日本職場文化底氣,培養合適的日商體質才是關鍵,以下從個人經驗跟大家分享。

1、「維持禮儀」比會講日語更重要

國際上對日本的禮儀是讚譽有加的,從最近的世足賽就能再次窺見,他們透過行動證明自己的禮儀,把球員休息室打掃的一塵不染,還放上祈福紙鶴,把看台區的垃圾撿乾淨,連摩洛哥球迷也效仿,在台灣的日企工作雖然不需要這樣,但有禮貌絕對是培養日商體質的第一點。當初我對日商並沒有憧憬也不懂日文,不但開會聽不懂,上台報告更是一句完整日語也說不出來,開個會坐如針氈、非常的吃力,後來花了 2-3 年時間進修日文,語言問題才得以昇華。

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不懂日文又沒有禮貌很難受到青睞,培養禮儀,展現自己的正面態度,客戶是會願意包容的。有一些人會認為日本禮儀有過度的趨向,或許很難完全脫離這種看法,但在台日商工作時,我體認到的禮儀互動是很舒服的,在之前文章我也提過,「做事能透過學習提升,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禮儀也是這樣,維持好禮儀到哪裡都受用,而且這是現在立即就能開始做的事。

2. 享受日本文化「職場儀式感」

很久之前,我確實也碰過大家認知中的那種日本職場精神教育,例如,要求每一位員工進辦公室時,要大聲地、有精神地打招呼,藉此學習培養自己的紀律,有些人或許會排斥,覺得這樣太強人所難,但若細究箇中緣由能發現,每天「打招呼」有很多益處,這與工作能力無關,進公司的那一瞬間,充滿自信且拿出精神的跟同事們打招呼,就能瞬間 Turn on,開啟工作儀式感,讓自己保持活力。

圖片來源:Abbie

這樣的職場儀式感能夠延伸到任何地方,例如穿著、態度等,在台日商沒有像日本那樣大家會自律穿著,但我每一天還是會把自己裝扮得很有活力朝氣、符合時宜,這能使我保持好情緒處理工作。就算沒經歷過日本職場精神文化訓練,用其他方式也能培養職場儀式感,像是 Facebook 創辦人祖克柏、Apple 執行長庫克(以及前執行長賈伯斯),他們維持的穿著風格,就是職場儀式感及個人標幟的一部分,學習享受日本文化職場儀式感,就是培養日商體質的第二點。

3. 敢於接受變化並「修正」

曾經於社群上看到有人形容,在日企工作的人都很「抖M」,我認為在台灣的日商工作也要抱持這種精神,這麼說並非暗示工作有多苦,而是得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面臨工作逆境、會花很多時間探索不熟的領域、碰到一些變化等,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當你度過辛苦的工作歷程,會發現過程使你難忘,甚至能享受到成就感,日商體系讓我學習到,工作中的每個環節都是沒有捷徑的,只有自己走過,才能知道如何優化,敢於接受各種變化並修正,就是培養日商體質的第三點。

圖片來源:Pexels

最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日商公司的裝潢?假設各位有機會拜訪(在台)日商公司,可以仔細觀察裝潢,去年我負責了公司裝潢事務,從很久之前,公司就已經不是那種一格格的辦公室座位,如今結合開放式空間、個人 Phone Box、酒吧風廚房、風格攝影棚,甚至露營風格休憩區等,已經有別於過去辦公室佈置的規格,相信這點,很多有跟上時代潮流的公司都是如此,若你是嚮往日商的求職者,請別漏掉觀察環境這個細節。

圖片來源:MicroAd Japan & Taiwan
圖片來源:MicroAd Japan & Taiwan
圖片來源:MicroAd Japan & Taiwan
圖片來源:MicroAd Japan & Taiwa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