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成為偷懶?變成在浪費時間?《人生四千個禮拜》

小豆
·
·
IPFS
·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對於休息會感到很有罪惡感或很有壓力、認為休息是偷懶、對於有用和沒用有些思考,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下面選一些書中內容,並寫出一些我的想法

⬛目的、時間、休息

書中作者提到他健行的經驗,健行沒有目的,沒有試圖達成的結果,也沒有嘗試抵達的地方,健行確實有正面附帶作用例如身體健康,但作者認為那並非人健行的主要原因,就如同聽喜歡的歌曲、和朋友聊聊,在鄉間散步相當符合哲學家基蘭‧塞蒂亞(KieranSetiya)所說的「無終點的活動」(atelicactivity),意思是活動的價值不是來自目的或最後的目標

凡事追求「有用」會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我們忙著追求各種我們渴望達成的成就;然而,不論追著什麼跑,比如在任教的大學獲得終身職,你不是永遠處於尚未達成的階段(因此你並不滿意,你尚未得到想要的東西),就是已經達成了(你同樣感到不滿足,因為再也沒有奮鬥的目標)。

工業革命以前,對於時間的概念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對古代哲學家來說,休閒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休閒就是目的

在時間概念普及後,工業化帶走一切,工廠按照工時發工資,使休閒活動與工作明顯脫鉤,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工作。人生的價值(不論是工作時間或休閒時間),要看未來能換得其他什麼東西,而不是人生本身就具有價值。

只要無法替未來創造某種形式的價值,全都算是偷懶。使人變得很難單純享受片刻的休息,不去考慮任何潛在的未來好處,因為不具備工具價值的休息感覺像在浪費時間

因此作者認為人生過度工具化的問題,或許有著部分解答: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納入些沒有特殊目標的事情、單純為做而做的活動

⬛幾個問題

作者在後面提出問題: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在紀錄片《畢生心血》記錄一些人們。那些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幾乎確定在他們有生之年無法完成的計畫,譬如某對父子組隊,替全球僅存的原始林的每一棵樹造冊;天文學家在加州SETI協會的工作桌前搜尋無線電波,試圖尋找外星生命的跡象。他們享受工作的原因,是他們明白成功不必在我,不必追求趁自己在世時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因此作者建議思考:

如果說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那麼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

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正因為那是你唯一能做的事,也就成為你唯一必須做的事

作者提出善用時間標準:不是看你幫過多少人,也不是看你做過多少事,而是在你所處的歷史時刻、有限度的人生中,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實際真正去做、照亮其他人人生的事——不論那件事有多壯志凌雲,或者只是小露一手,你已經完成來到世上的使命

⬛有用和無用

上述對於有用沒用的部分,也讓我獲得一些解答,我們世界上確實有很多活動,但因為人人活動有所不同,有時很難以相互理解,就會問對方、或是想知道別人做這件事情有什麼用,但這樣的思考,可能也是被時間觀念所形塑,被認為一定要在未來有所好處才有意義、才會有用

有些事情以有用來思考,是能使自己獲得成長,例如在我在寒暑假和學期間空檔時,能思考如何善用時間提升自我,例如閱讀和寫作等,上課時也會思考要聽課或是打報告、活動之前考慮是否出席,評估哪個更有價值,能讓自己獲得更多成長,能使得時間使用更加充實,減少不必要時間浪費

但當任何事情都以有用的方式來思考時,就可能會變得很有壓力,例如我在看些以前舊照片、欣賞YT大自然風景的影片、聽一些歌、看些趣味的笑話,就會開始產生疑惑,我這事情真的有用嗎? 結果會導致很多壓力,休息變得很有壓力

確實這些活動本身可能在未來有用,例如某些看以前的舊照片或歌曲歌詞,在未來能可能成為寫作靈感,但當過度去思考未來是否有用時,反而會使得過程中難以沉浸,例如我看舊照片或聽歌,就可以少寫筆記些或不寫,沉浸於當下和積極投入,不用給自己太高的標準,有些就是為了當下而做

「更快樂的一小時」裡面也提到,可以安排一些時候「從做事模式抽離,給自己一些單純地存在當下的片刻」,就是屬於純粹休閒類活動;「從容心態」則提到「有證據證明無所事事是寶貴的休閒形式,可以增加我們的時間充裕感;正念活動,無論是以冥想、禱告,還是其他形式進行,其實就是在練習無所事事」

而對於他人的各類活動,我認為,可以和一些人討論某些事情帶給來什麼樣的感受或體驗等,但不要直接就說對方這件事情沒用,例如可以和他人討論下棋、看比賽、解謎題等等活動,這些活動為對方帶來什麼的體驗和感受,但不要直接就說對方這件事情都是完全沒用,對於對方有用的事物,對自己來說沒有用,是正常的

而且其實也要看有用和沒用是如何定義的,依照書本作者中所談到的,有用的定義,常常會是看未來能換得其他什麼東西,但有用真的只能這樣定義嗎,當下的感受和體驗,似乎也是一種用

這部分也讓我體會到歷史的啟發,了解一些歷史,能知道一個觀念是如何形塑和演變的,能以不同方式去思考,想像不同可能性,以及思考自身要在那些部分可以被這些觀念影響,那些部分可以不被這些觀念影響

⬛無標準答案

書中的「如果說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那麼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也讓我想到在「從容心態」中提到「問問自己什麼最重要。你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想想你的大哉問答案,找到答案後,在你經常虛擲時間的地方放置有提醒作用的事物」

某種程度上,我真的希望有天人們都能獲得完全自由,選擇任何想做的事情,不論是學習、職業、成長、休息等任何活動,目前科技的發展讓人看到些曙光,或許未來我們能活在數位世界中,實現此願景

而在這個發展的路上,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有良好身心平衡,畢竟大家都不是自願來到世界上的,要面臨那麼多痛苦、勞累、煩悶,真的很無辜,如果能自由創建想要的想要,以及選擇任何想做的事情,想必人們會更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人生本來就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大家時間分配也會有所不同,除工作或是課業之外,人們也常常會有其他能充實自我的活動,以及純粹休閒的活動,各類活動有不同的特性,成長和樂趣的比重也都有所不同,每個人依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型態、理想等,去做選擇和分配時間

這就很像是人生有個目標指引我們向前,不過在過程中也可以看看周遭風景,而要看多少風景和投入多少時間心力,就真的人人都不同

而書中的「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我認為也可以成為一種判斷標準,不論是課業、工作、充實自我、純休閒等等各類活動,也都可以這樣進行思考,而如何分配時間,就真的看大家的選擇了

以上觀念就由大家參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讓遊戲成為高齡者好夥伴

遊戲好玩的一些錯誤說法&原因

大學後的學習焦慮,休閒時候卻自我批判和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