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

赵建敏
·
·
IPFS
·

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

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

赵建敏

内容提要:天主教尤以成圣为其教义和生活之宗旨。其成圣之内涵幅度深广,曲高但并不和寡,深为信仰之下里巴人所崇奉。就天主教教义而言,成圣绝非单纯囿于伦理道德之圈围。成圣既在乎伦理道德之实践,又达致天人合一的永恒超越。在此幅度,成圣实在并非伦理道德所能关顾的了。它却是天人合一之永恒生命的圆满与成全。因此,成圣内涵的核心幅度在于天人合一。由鉴于此,天人合一的幅度既有人人可为尧舜,人人可以成圣的普遍性,又有个人以其不同方式成圣的特殊性。故此,人人都可以殊途同归达致成全的饱和点―――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正是成圣的终归与圆满。


主题词:天主教,成圣,天人合一,终归与圆满

  1. 前言

天主教的成圣观历史悠久,而且对天主教的圣人神学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天主教仍然在不断公布众多类型的男女圣人。而且许多重要的使徒和教父在教会的初期就已经被冠以圣人的名号了。在天主教圣人的国度内由精修圣人,殉道圣人,传教圣人,教父圣人,平民圣人,皇族圣人各呈其祥。因此,要详述其形成,成圣途径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则需要另外著文了。本文只想就成圣观的核心问题略述梗概。就天主教成圣观而言,从神学层面来看,其要旨在于天人合一的成全与圆满。无论众多的圣人以何种途径进入圣人行列,最根本的莫过于分享天主的永恒生命。其实,当天主教宣布某人为圣时,就此人而言,教会只是在用自己的权威公布他或她已经获得永恒生命,亦即达致了天人的合一。当然此宣布就现世而言在于,圣人成为信友们的楷模。故此,圣人不仅成为信友赖以转祷的托靠,而且成为信友未来走向天人合一的可感触的榜样。许多人比较难于理解的是,天主教要信友请求圣人的转祷。就转祷的本质而言,并非是借着圣人的转祷可以改变天主的永恒计划,相反,转祷的要求根本上也是在向信友展示圣人的榜样,以期可以使信友在圣人榜样的鼓励下获得自身的改变。而此改变将遵循圣人之路,最终使信友到达圣人所达到的天人合一。就此而言,圣人对信友的影响是巨大。

这种天人合一的幅度在天主教圣人观中也因此成为核心部分。因为天人合一实在是圣人的最终归宿和圆满,亦是天主教信仰中人类最终获得拯救的真正内涵。没有此天人合一或对天主神性生命的分享,就没有拯救的最终完成。拯救的最终圆满就是分享天主的永恒神性生命或称之为天人的合一。有鉴于此,本文将就天主教的天观(神观),人观,耶稣基督,成圣的内涵分别进行探讨。此四部分实乃天人合一观的构成因素,而且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天观(神观)或对天主的认识将决定天人合一的最终取向,是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人观则与天观相对,成为天人合一观中与我们人密切相连的部分。人观则决定着人如何能够达致天人合一。耶稣基督是天主教信仰的关键之关键。他也是天人合一观的关键所在。按照天主教信仰,耶稣基督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亦是人类效法的完美榜样。借着基督,人类获得拯救达到天人合一。耶稣基督是天人合一的不二法门。这就引出了成圣的本质内涵。在此之后,一点补充是必须的。此补充就是成圣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这最后部分将天人合一的成圣观与现世相关联,成为其构成因素的内在因素。

  1. 天主教的天观(神观)

天主教对天主(神)的认知构成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天观(神观)。天主(神)的部分属性构成天主教的天观(神观)。此属性决定着人达致天人合一成圣观的目的和方法。对天主的认知也是天主教神学中最困难的部分。其困难不在于费尔巴哈的上帝即是人的本质,否认神存在的马克思的无神观,搁置对神的判断的皮罗主义,i 怀疑理性对神的认知的贝尔的怀疑论,ii 或是不可知论。而在于对天主的认知本身就是最困难的。因此,按照天主教传统的教义,天主子亲自降生尘世向人类启示了天主(神,上帝)。 的确,“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玛 11:27)。即使在此启示之下,人类对天主的认知仍然困难重重,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明了。正如圣保禄所说“我们现在是借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如同我全被认清一样。”(格前13:12)任何对天主(神)的认知显然都只是沧海一粟。 对天主(神)本质的认知有三种途径:以自然方式的理性认知,以信仰方式的超自然认知,以及分享天主生命时的超自然认知。不论何种方式,彻底认识天主的本质均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天主教神学也认为,人有确实的认知能力,可以获得确定的真理。因此,人可以获得对天主(神)的确定认知,虽然还不完满。在此基础之上,天主教传统阐述了天主(神)的部分属性,并认为是确定的认知。这里我只简述与天人合一成圣观有关联的属性。

多玛斯阿奎那将完善定义为“事物按其本性而言,具有其应该具有的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或缺,可以称之为完善”。iii 集全部优点与一身,没有任何缺陷,则是绝对完善。按照天主教信仰,天主(神,上帝)是所有受造物的创造者,是一切存在本身,故此他拥有一切的完善。做为绝对存在和存在本身,天主是无限圆满的,也因此是绝对完善的。正如圣经所言“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8)。绝对的完善圆满是天主(神,上帝)做为存在的本身必然拥有的属性。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的追求往往正是自身的提升与完善。

按多玛斯所言,“无限是有限的否定。”iv 因此,教父们称天主(神)是无限,无限制,无限止。天主的无限性即是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很显然,世间的事物均受到各种限制,特别是时间,空间以及自身的限制。其实人的自我完善就是趋向于突破自身和时空的限制。做为存有本身及万物创始者,天主(神)自然要超越本身以及万物成为无限制者。天主无限的属性不但设计其本身,而且也设定了天主所拥有的任何属性都具有此无限特性。在此,无限与绝对可以等同应用。

传统上,天主教认为,善分为本体善与相关善。本体善是当事物拥有符合其本性的各种完善时,此事物本身就是善的。v 如果事物可以使其它事物获得完善,那末此事物就是相关的善。vi 在此意义上,天主无论本体上还是对其它事物上都是绝对无限的善。此外,还有一种常常称为的伦理的善(德行)。按传统神学思想,伦理的善是无罪恶以及道德行为的纯洁。天主亦是此伦理的至善。由此而言,人的完善自我正是对此本体善以及相关善和伦理善的追求。

奥古斯丁认为“天主的永恒是天主本质自身,在他的永恒内,毫无改变。在他永恒内,没有过去,过去对他仍是现在,也没有将来,将来已经是现在,因此只有现在”。vii 因此,永恒的内涵是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没有过去,没有将来,是一个恒久的现在。从开始到终结,从过去到将来,是一个连续的改变过程。而永恒则是永远的现在,没有任何连续性和可变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连续性和可变性。永恒是绝对完善的的必然属性。

按照多玛斯的意见,生命是一事物的自我行动。viii 而天主显然是完全的自我行动,因此天主是最完善的生命,是生命本身。耶稣自己就称自己为生命。“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 14:6) 天主之生命是属于精神性的生命。按照多玛斯的意见,应以“返回自己”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来区分物质和精神。ix 自我反省是精神的标志:精神在不断返回自己中存在于自己内。x 因此,多玛斯认为天主是最完全的返回自己的存有的那一位。xi 高级生命的另外两个特征,一个是“位格”(person)性,一个是爱性。“位格”是生命的承载者,而爱则是生命的自然属性。圣经中都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天主的这两个特性。“位格”是圣经中表述天主生命的形式,在证明天主(神,雅威,上帝)是生活的(创 1:1-2;谷 13:32)。圣保禄宗徒明确言称天主就是爱(若一 4:16)。基督在论及自己时明确声言“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可见,天主是就是生命,是生活的。

  1. 天主教的人观

人究竟将自己视为什么就是这里所讨论的天主的人观。人观决定了人如何认识自己,也决定了人类自我的走向。对事物认识的出发点常常左右了人的视野,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对事物认识的正确与否,程度如何,未来反展。因此,人观的重要之处在于人对自我的认识本身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设若人将自己视为单纯的物质,也就无法积极提升人的精神。草菅人命的根本就是视人命如草芥。中西方哲学的焦点除了如何认识神外,自然就是如何认识人了。天主教传统在认识神的天观外,与其相关联的就是如何认识人的人观了。天观与人观无疑会相互影响,彼此联结。天观影响到人如何认识自我,影响到人观;人观反过来亦影响到人如何认识神,影响到天观。将人视为单纯物质时,亦会产生无神存在的天观。这种天观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波及人类命运自身。因此,正确认识人类自身,拥有正确的人观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当然,对人的认识可以从众多角度进行。这里所着眼的角度以人与天主的关系为主。

天主教人观中的基础是: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创 1:27)。人是天主(神)的肖像奠定了天主教人观的基础。人观的所有层面均与此相关联。天主肖像之说即描绘了人的尊严来源于天主,相似于天主,而且从更本上将人提升到精神的层面。天主肖像说将人与天主(神)联系起来。此说亦是天观与人观的联结点。作为肖像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xii (1)人与天主有着不可或缺的密切关系,(2)人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于天主,(3)人需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我,以便更加相似天主,(4)人不可能等同于天主,(5)人获得了自身真正的尊严。人是天主的肖像将人在万物中的地位特殊化,神圣化。这种与天主的特殊关系奠定了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更进一步讲,因着天主(神)的永恒性,这种价值基础亦成为永恒不变的。

天主教人观中另外一个特色是:天主(神)创造了人。《圣经·创世纪》记载“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2:7)这种形象的拟人化的描述其实在阐述一个讯息:人的来源是天主(神)。这里亦在传达下面要提及的人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物质层面(生物)和精神层面(有灵的)。这种人观的价值在于:从积极上肯定了人的来源的精神性要素,从消极上否定了人的来源的纯粹物质性特点。天主创造了人与上述所言人乃天主的肖像相辅相成彼此彰显互为补充。此两者实在是人之来源的不可分割的一物之两面。设若坚持人来源的绝对物质性,其必然结果就是人对自身的物化的贬斥。故此,神创论的人观从本源上即杜绝了物化人的危险倾向。也因此,使得下面要论及的人的提升成为可能。

就人的构成要素而言,上面所引圣经明言人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万物之灵的人有着两种本体的存在:物质与精神。xiii 这两个实在在天主教人观中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这种人观既反对柏拉图的夸大了的精神论,也反对机械唯物的物质论。前者认为人的物质实在(身体)是人的精神实在(灵魂)的累赘和羁绊,囚狱和坟墓,从而认为构成人的要素只是精神实在(灵魂)。这可能就是著名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根源所在吧。而后者则认为人只是“一架机器或一只动物”,而“心灵(精神――引者注)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名词”。xiv 同时,这种人观也拒绝了诺斯底士派、摩尼派和现代的甘德(Gunther)的三要素论(Trichotomism):身体、动物性的魄和精神的灵魂。天主教人观采中庸之路,介于此不同学说之间。承认人的构成因素是两种本体存在:物质(身体)和精神(灵魂)。从天主教人观的历史发展来看,因着社会情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时会对此两个构成因素有所偏重。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贯穿如一坚持始终的:作为人,物质与精神构成整个的人,两者的分离即是人的终结。为了能更清楚地解释此构成要素的一致性,天主教传统上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本质与形式的范式。精神实在(灵魂)是物质实在(身体)的本质形式。xv 亚里士多德本质与形式的范式是构成一事物为此事物的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由此亦可见,天主教传统在采用此范式来理解人的构成时的着力点:强调了两个构成要素具有完全的一致性,统一性,否定任何一个都是在否定整个的人。

天主教人观虽然强调了人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构成因素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是它并未仅仅局限于构成因素的樊笼。在天主教人观的层面,精神实在的优先性以及与天观或神的本质联系性亦得以体现。天主教人观同时认为:人是一个持续向精神层面不断获得提升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显然,这是对精神实在有所侧重的必然结果。精神实在永恒地高于或优先于物质实在。因此,人必须不断向更加精神化的层面进发。修养与心灵,理性与智慧,平安与幸福,美好与善良,诚实与守信都需要精神层面的向着无极限迈进的提升。精神境界的提升才是人最终的目标。正是基于人有着精神实在的构成因素,才使得这种无极限的精神提升成为可能。勿庸置疑,否定人的精神构成因素,也就否定了人精神层面提升的根本基础。没有根基的建筑,只能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的坍塌是迟早的必然。天主教的人观,从人的构成因素层面就为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构建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向精神层面提升的人成为可能。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自然禀赋包涵了原始的超自然禀赋。xvi 超自然就是在自然物所具有的自然禀赋外,再加于它的超越自然禀赋与渴求的存在,力量与能力。超自然以自然为基础,为先决条件,渗透于自然之内。天主教人观认为,鉴于人所拥有的上述几个属性,人也必然有着趋向超自然终极目标的属性。超越自我是人终生需要努力的目标。而“自我”正是人的自然。因此,人必须超越这个“自然”趋向“超自然”。这个超自然的目标就是作为肖像本体(本源)的天主(神)。作为肖像本体(本源)的天主(神)是超越自然的。显然,肖像会永恒地趋向于其本体(本源),虽然肖像永恒地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其本体(本源)。因此,人会不自已地趋向天主(神)。这就是人趋向超自然目标的属性。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声称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此点:“天主因着自己的无限美善,使人有超自然的目标,就是使他分享完全超越理智的天恩”。xvii

生命是最奥妙的东西。人的生命更是绚丽多彩奥妙无穷。对生命的探索将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对这个课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确难统一。无论如何,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在探索着生命的奥秘。只要面对人,就要面对生命。只要面对生命,就要回答生命的课题。以关注人类为宗旨的宗教家自然更要面对。其它各家的回答我们在此暂且不论。然而,各宗教家对此课题的回答也是迥然不同。无论如何,各宗教家回答的一个共同点在于:生命的永恒性。无论如一些哲学家所言这仅是一种企盼,还是如一些信仰者所言是一种实在,生命的永恒性对宗教家来讲都是一种确言。这也正是宗教家的人观。天主教的人观对此亦毫无例外。天主教承认生命的永恒性。人观中的这种永恒性与天观中的天主(神)的生命的永恒性紧密相连。人类的生命在希望中走向永恒的终极生命。再次回归到人观的肖像说:身为肖像的生命自然而然地向着身为本体(本源)的生命进发。当人的生命到达终极生命之际,也就是人的生命获得永恒生活之时。

  1. 耶稣基督――天人合一的典范

天主教天观(神观)和人观的有着互观性,联系性,照应性,统一性。此“两观”决不能分裂开来进行理解。那样就会偏颇失衡。天观(神观)是人观的基础,人观是天观的辉映。没有对天观的理解也就无法理解人观。人观其实是从天观的角度来审视观察的。反之,天主教人观的旨要也是以天观为目标的。承认人观势必接受天观。因此,两者是密切相连不可分裂的。虽然天观和人观涉及的对象不同,各自好似水火不容有别于天地,但其最终归向确由二而一,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层面获得完满解释。这一点当我们仔细审察“两观”的各自属性时可窥见一斑。由此意义上来讲,天观与人观具有其统一性。

天观和人观的最佳统一典范是耶稣基督。按照天主教传统,耶稣基督是真天主是真人。换言之,耶稣基督既有着完整的天主性又有着完整的人性。恰如天观与人观有着统一性,天主性和人性亦完全统一于耶稣基督的唯一位格上。这一点在我们所探讨的论题中至关重要。没有这种统一,也就没有了天人合一。而没有了天人合一,下面要谈及的成圣也就成了无矢之的。天主教所强调的是耶稣基督完整的天主性以及其完整的人性。这一点在公元323年的著名尼西亚大公会议上就得到了充分肯定。尼西亚信经对此给予了特别清楚的声明。在历史上凡是反对基督具有完整天主性的学说,诸如色林都派(Cerinthus)、爱比欧尼派(Ebionites)、亚略派(Arius)、索青派(Socianism)以及十八世纪的唯理主义者,都被视为异端。同样,对否认基督完整人性的学说,诸如公元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的幻象论(docetism)以及后来的诺斯底士派(Gnosticism)的各支系(相信基督只有一个有表无实的身体的Basilide、Marcion和相信他只有一个天上星辰般身体的Apelles、Valentin),亦同样被斥为异端邪说。因此,正统的天主教神学的基督论总是以维护基督拥有完整天主性和完整人性为主旨的。

此外,此天人合一的最佳典范耶稣基督完全统一于一个位格上。最初被视为反对耶稣基督一个位格的异端学说是奈斯多略(Nestorius)派。此派学说主张基督拥有两个位格。显然,两个位格的理论将带来严重的神学后果:天观和人观的统一将因此被打破。换言之,天主性和人性的统一将被割裂,天人合一将成为不可能。其最终后果将是人分享天主性生命,获得终极生命的不可能。故此,最初的教父们极力反对此“两位格论”。声言“凡不承认基督内两性一位的结合,基督只有一个位格者,当受绝罚”。xviii 与此相关的另一学说亦为正统天主教神学所摈弃:即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其实,去世于公元220年的戴尔都良(Tertullian)很早就明确声称“基督内两种自立体的特性,各自完整无缺地保存着。”xix 然而,在反对奈斯多略派的过程中,君士坦丁堡的隐修院院长欧迪克(Eutyches)及宗主教第欧斯哥(Dioscor)却发展出基督一位一性论。他们有的认为是人性被天主性所吸收(conversio),有的则认为天主性与人性混合形成一种新的性型(confusio),有的认为二性的结合是一种融集(compositio)。正统天主教神学认为完整的天主性与完整的人性结合于一个位格上,二性各保持其完整而且并存,同时天主性与人性又有着属性的交流和彼此的寓居(Circuminsessio)。

在此意义之下,基督成为天人合一的最佳典范。这是一个永恒与可朽的合一,不可见与可见的合一,绝对精神与相对物质的合一,超自然与自然的合一,真神与真人的合一。

  1. 成圣――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的天人合一

天主教“圣”(sanctus,holy)的概念有其历史渊源及其几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就其历史渊源而言,“圣”表示着以某种特殊方式(特别是奥秘)而呈现的神圣力量。这一点好像与东方文化传统有着某种相似性。此神圣力量最初似乎与个人的伦理道德没有多少关联,而是更多地与魔力般的影响力有关。按照万德流(Van der Leeuw)的观点“圣人首先是一个其身体拥有神圣能力的人”。xx 通常来说,圣人是有能力的死者,其遗骸或坟墓是关键。这种观念在佛教思想中很普遍。然而,此种神圣能力也可能存在于活着的人身上。其次,基督徒所言之“圣”自然要追溯到以色列民族对雅威上主的认识和朝拜。“圣”首要被用于以色列的天主。“圣!圣!圣!万军的上主!他的光荣充满大地!”(依 6:3)天主是至圣的,唯一的圣者。“圣者”即是以色列天主的名字。xxi 而且此“圣者”之“圣”与以色列人民有着莫大的关系。“你们要为我成为司祭得邦国,一个神圣(holy)的民族。”xxii 因此,按照以色列的传统,“圣者”天主与以色列民族的“圣”紧密相连。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归结于天主的神圣大能。此后的《新约》的“圣”的内涵与此观念密切相联互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圣”的观念。在《新约》内天主子――耶稣基督被称为“天主的圣者”。xxiii 耶稣基督不仅是“天主的圣者”,而且是成圣的源泉和方法。基督向天父呼求道“求你以真理祝圣他们,你的话就是真理。……。 我为他们祝圣我自己,为叫他们也因真理而被祝圣。”(若 17:17-19) 《新约》的“圣”的内涵将天主(圣者)――天主子耶稣基督(天主的圣者)――基督徒(被祝圣者)清楚明确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保禄使徒对基督徒们明确要求“天主的旨意是要你们成圣”。(得前 4:3)此“三位一体”的“圣”的内涵,正是本文所述的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的基础所在。可见,在天主教传统的“圣”的观念中,耶稣基督是理解“成圣”的枢纽和钥匙。耶稣基督在基督徒成圣中的关键作用稍后将详论。再者,天主教会的圣人观极具特殊性。第一,圣人应该是师法基督的典范。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如前所述,基督是成圣的源泉和方法。师法基督最关键的是“每人在自己生活环境内追求爱德的成全,而兼善他人”(教会宪章 39)。此爱德的成全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天主(谷 20:30);人与人彼此相爱,如同基督爱了他们一样(若 13:34;15:12)。因此,现代教会认为“任何身份与地位德所有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基督生活德饱和点及爱德的成全境界:借着此种圣德,也要在现世社会内,促进更人道德生活方式”(教会宪章 40)。第二,圣人应该是战胜了恶魔的邪恶力量,从而充盈着基督神圣力量的人。“那七十二人欢喜地归来,说:主!因着你的名号,连恶魔都屈服于我们。 耶稣向他们说:我看见撒殚如同闪电一般自天跌下。 看我已经授予你们权柄,使你们践踏在蛇蝎上,并能制伏仇敌的一切势力,没有什么能伤害你们。”(路 10:17-19) 第三,为基督殉道被视为效法基督,战胜恶魔势力的,为基督做见证的最高模式。这在教会的初期非常显明。面对罗马皇帝的迫害,殉道圣人无以数记。对圣人的敬礼亦始自这个时代。然而,随着教会被罗马帝国所承认,殉道的机会大为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其它隐修男女人士的所谓精修圣人。他们进入旷野与俗世隔绝。这种模式亦被视为师法基督的楷模,是在自由的教会中另一种形式的殉道。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以“英雄”(heroic)式行为而达致的。第四,今日的成圣观念已经更加生活化。这种转变最早开始于天主教非常著名的一位法国女圣人小德肋撒。她的成圣最不同于以往的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而成圣。她被成为“小”并非因为其年龄或圣德,而是因为其成圣的路径是“小路”。因此,她又被称为“一朵小白花”。其成圣之路在当时的教会,乃至今日,都被广为效法和学习,被视为普通人成圣的希望之光。这种方式一改从前的“英雄”式而为“生活”式,对天主教的成圣观影响巨大。60年代的梵二会议明确声称“所有的基督徒在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位与环境内,并通过这一切,以信德精神从天父手中承受,并和天主圣意合作,把天主眷爱世界的爱情,在世俗服务中显示给众人,则可每日增进圣德。”(教会宪章 41)xxiv 第五,圣人必须经教会权威公布和认可。

耶稣基督是理解天主教成圣观的关键所在。在天主教而言“成圣”离不开基督。“成圣”与基督有着三个层面的关系: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基督是成圣的源泉和方法,故此只有“借着基督”才能达致成圣。此源泉和方法是成圣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且,在成圣之路上亦离不开基督,必须要“偕同基督”。正如梵二会议所言人人“都被号召走向基督生活的饱和点及爱德的成全境界。”xxv 这种成圣是基督生活的饱和点,是同基督一起生活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而言,基督是一切圣德的起始者和完成者。因此凡“随从基督的人,并非因自己的功劳,而是因天主的圣意及圣宠,为天主所号召,并因主耶稣而归义”。xxvi 成圣有赖于基督。此外,成圣是“在基督内”的成圣。这一层面充分体现了“成圣”的与天主结合的幅度。如前所述“圣”的内涵将天主(圣者)――天主子耶稣基督(天主的圣者)――基督徒(被祝圣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成圣内涵。在此内涵中,基督是联系天主(圣者)和基督徒(被祝圣者)的枢纽。因此,只有“在基督内”这种纽带关系才能实现。

可见,天主教成圣观的天人合一幅度在此得以凸现。被祝圣者(基督徒)是在与基督的合一与一体化中或者说在基督徒的基督化生活中得以与圣者(天主)相结合,从而达致成圣之鹄的。显然,是基督将圣者(天主)与被祝圣者(基督徒)连接起来,从而使被祝圣者“成圣”。在此必须重新忆及的是:基督是天主而人,人而天主的实在。勿庸置疑,与基督的结合,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转变成为与天主的结合。因此,成圣可以说是最终实现了的天人合一。

  1. 成圣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

最后,有一点必须补充解释的是:成圣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综上所论,好似成圣只与基督有关联,而与伦理道德并无内在关联。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首先,成圣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在于一个有圣德的人必然是一个响应天主召叫,追随基督榜样的人。前面已经讲过,爱德的成全包括爱天主爱人两个方面。“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若14:21)。 同时在强调的令一个方面是“如果我们彼此相爱,天主就存留在我们内,他的爱在我们内才是圆满的”(若一 4:12)。实现真正的“爱人”正是人的伦理道德所在,这也正是成圣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正所谓“仁者爱人”。其次,这种成圣观不是伦理完美主义思想。xxvii 此成圣观既与伦理道德有内在关联又没有完全将成圣托赖于伦理道德。伦理完美主义的圣人观或道德观非但不能对伦理道德有所助益,还可能会引发伦理道德的失望虚无主义。虽然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即使圣贤也不是伦理的完美者,十全十美毫无瑕疵者。第三,这种成圣观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走向成全的成圣是一个不断努力向前的过程。一方面必须进行不懈的努力,不能希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另一方面也不能气馁失望,视前程为渺茫。

总之,成圣是在现世生活(爱人爱神)中,借靠耶稣基督(天主的圣者),走向终极完满的圣者(天主)并最终与其达致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路。

(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基督教与道教伦理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10.29-11.1)  见:何除 林庆华 主编,《基督教与道教伦理思想研究》,200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148-164页

i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92页。

iii “perfectum dicitur, cui nihil deest secundum modum suae perfectionis”. 多玛斯,《神学大全》,I,4, 1。

iv “infinitum dicitur aliquid ex eo quod non est finitum”. 多玛斯,《神学大全》, I, 7, 1。

v Bonum est ens, in quantum est appetibile.

vi Bonum est diffusivum sui.

见:奥托著,王维贤译,《天主教信理神学》,光启出版社,65页。

viii “cum vivere dicantur aliqua secundum quod operantur ex seipsis, et non quasi ab aliis mota”。多玛斯,《神学大全》,I, 18, 3。

参阅:多玛斯,《神学大全》,I, 14, 2。

xi “ipse est maxime rediens ad essentiam suam, et cognoscens seipsum.” 多玛斯,《神学大全》,I,14,2。

参阅拙著,人――天主肖像的神学思考,见:《中国天主教》,2003,第2期,13-17页。

xiii “ac deinde humanam quasi communem ex spiritu et corpore constitutam.” 邓1783。

xiv [法]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81,53,73页。

xv 1311-1312年的维也纳大公会议如此声称:“quod anima rationalis seu intellective sit forma corporis humani per se et essentialiter”. 邓 481;738;1655。

参见:奥托著,王维贤译,《天主教信理神学》,上册,光启出版社,1965,173页。

xvii “Deus ex infinita bonitate sua ordinavit hominem ad finem supernaturalem, ad participanda scilicet bona divina, quae humanae mentis intelligentiam omnino superant”. 邓,1786;1808。

xix “Salva est utriusque proprietas substantiae”. 见其《驳普拉塞亚书》第27。

xx “In the first place, a saint is a person whose body possesses divinely potent attributes.” 见,Karl Rahner, (edit), Encyclopedia of Theology, The Seabury Press, New York, 1975, 1495页。

参阅,路 1:35;谷 1:24;路 4:34;若 6:69。

xxiv “Omnes igitur chritifideles in vitae suae conditionibus, officiis vel circumstantiis, et per illa omnia, in dies magis sanctificabuntur, si cuncta e manu Patris coelestis cum fide suscipiunt et voluntati divinae cooperantur, caritatem qua Deus dilexit mundum in ipso temporali servitio omnibus manifestando.” 《教会 41》

xxv “omnes christifideles cuiuscumque status vel ordinis ad vitae christianae plenitudinem et caritatis perfectionem vocari, qua sanctitate……”《教会 40》

xxvi “Christi asseclae a Deo non secundum opera sua, sed secundum propositum et gratiam Eius vocati atque in Iesu Domino iustificati.” 《教会 40》。

【德】卡尔。白舍客 著 静也 常宏等 译,《基督宗教伦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392页。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赵建敏天主教 神学 文化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