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國民黨猛打發起罷免韓國瑜的團體”Wecare”,是否搞錯了什麼?評數位諸葛亮及立院黨團的操作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投票結果出爐,確定失去高雄市長寶座。在投票前,韓國瑜採取「冷處理」策略,號稱「以市政為重」、避免激化選情,也呼籲支持者不要出來投不同意票,最後投票結果是93萬同意對上2.5萬票不同意(註1)。
然而當事人號稱的冷處理,真的夠冷嗎?在罷免前可以看到,由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所海選的「數位諸葛亮」——數位行銷科技長簡勤佑,針對發起罷免團體「Wecare高雄」文宣疑似盜用法務部Logo、而法務部長蔡清祥公開表態「可以原諒」一事,窮追猛打,進而推出一連串網路貼文,包括邀請同黨政治人物紛紛貼上「綠色是原諒的顏色」(註2)頭貼。
本文無意要對盜用法務部Logo一事辯護,盜用官方符號的責任自有法定的處理規範;本文想討論的是:
在罷免投票,以發起團體作為重點攻擊對象,是否在策略上搞錯了方向?
在挺韓國瑜的「隊友」上,市府團隊(特別是副市長群)擔任防守的角色,以市政政績作為反罷免宣傳;至於數位諸葛亮以及國民黨立院黨團,則是擔任攻擊手,藉由上述提到的Logo事件,以及有團體疑似發送價值超過賄選疑慮的禮品(註3),攻擊罷免正當性。
在一般的選舉,這樣宣傳自己、攻擊對手,是很常見的手法,但是在罷免投票,這樣的操作是否適用?或進一步來說,罷免投票的「對手」是誰?
從韓國瑜這次「狂掃」93萬同意罷免、甚至高過當初當選市長的89萬票,這種懸殊的比重,恐怕是無法用任何一個「團體在背後操作」這樣的邏輯來解釋的。罷免投票說穿了,投的人就是不喜歡韓國瑜,但是他們不需要喜歡Wecare;即便宣傳過程有瑕疵,但那是主辦團體自己要面對的事,選民還是照樣投他的罷免票。這就是為何,本文認為國民黨當初號稱要「幫助國民黨在數位時代找到新的道路」而海選的數位行銷科技長,完全搞錯方向的原因。
對於網路上的群眾來說,他們還是看不到「為何不應該罷免韓國瑜」的宣傳,只看到一直在攻擊主辦團體的行政瑕疵,但是說真的,「干我屁事」?「我又不是要把Wecare推上民選公職」,因為這是罷免投票,不是選舉投票。
另一方面,會讓選情一直無法讓當事人如願「冷」起來的原因,除了蓋牌反而產生反效果、激出更多人出來投票之外,國民黨立院黨團也幫了倒忙。
除了前面提過的,黨團非常積極攻擊Wecare之外,也利用立法院資源,全力幫高雄市長護航,形成「中央層級的民代,管到地方首長議題」的怪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在投票前,動員立院中有召委席次的委員會,舉辦各種「市政考察」政績,例如在投票前兩天(6月4日),由加入國民黨團運作的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以教育文化委員會召委的權限,舉辦「考察高雄市教育行政及藝文界紓困」。
這讓同屬教文委員會的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認為,這樣「鎖定高雄市政考察,考察時機、對象、內容無不充滿著怪異」、「把教育文化拿來當作政治操作的工具,我完全無法忍受」,她還進一步提到「這已經是一個月內的第五次!交通/內政/經濟/財政/教育委員會『有志一同』輪番上演,主角都是高雄。」
雖然國民黨團反擊吳思瑤的指控,但是在韓國瑜罷免通過後,黨團發出的新聞稿其中又有一段提到:
雖然韓市長被罷免將無法繼續為高雄市民服務,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本於高雄人的事,就是國民黨團的事。投票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安排交通、內政、經濟、財政、教育等委員會南下高雄考察,幫高雄市民爭取更多資源。
這段文字似乎自己承認了,以立院資源透過「考察政績」,護航高雄市長的舉動。
93萬票罷免,到底是誰催出來的?除了韓國瑜本身累積太多選民不滿,還有人說是民進黨動員、也有人說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催出來的(註4),但無論如何,從結果來看,數位諸葛亮及國民黨立院黨團不斷槓上主辦團體讓選情升溫,甚至吸引更多對立選民的不滿,恐怕都讓選情添了柴火。
註1:雖然本人也很好奇想知道,這2.5萬選民選擇投下不同意的用意,或許就是有並非韓粉、但也認為市長不應該被罷免的選民。
註2:此宣傳後來又衍生出是取材自中國網路梗,同時又有性別議題爭議。
註3:但有一說認為該宣傳遭移花接木,且宣傳僅呼籲投票,未鼓吹同意或不同意。
註4:柯文哲曾質疑,罷免通過門檻只要25%,選罷法制度應要討論一下。被輿論認為此番發言反而激出更多人投票,要讓同意票數不只剛好過2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