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的記憶大腦-生活可以沒有手機嗎?
這幾年隨著筆記軟體的興起,
加上手機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記錄想法,
開始有很多將大腦一部分轉存到數位的策略。
最早閱讀子彈筆記,
學習如何利用書寫,
把腦中的思緒,轉化為實體。
藉由具象化的文字,釐清自己的思考脈絡。
也可以將暫時需要擱置的想法,
儲存在一個安穩的地方。
坊間也有各種To do list的編寫模板,
讓我們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
安排自己的一天。
非常佩服許多高效的人才,
總是能利用清晰的邏輯,排序出有條理的行程。
可惜我並沒有像他們一樣有效率,
待辦清單總是無限增殖,
最後重要的事,總是隨著雜事的洪流,沉到水底。
這讓我思考了,把所有想法都記錄下來這件事,
是否總是這麼有效,適用於各種人?
隨著資訊的節奏越來越快速,
我們的思考也變得更快,卻又雜亂。
《原子習慣》裡的:「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當我們出現「想法」的提示,
我們立刻會生出「開啟手機,記錄。」的渴望,
並且回應這份渴望,打開手機,完成。
一部分的獎賞可能來自於,
自己創造了一個滿滿充實的待辦清單,
也滿意於清空了自己的大腦。
這樣的習慣逐漸形成一個自動化的迴路,
當我們有想法,就拿起手機,
而手機,就也逐漸變成更無法捨棄的一部份,一個數位化的大腦。
不過很多情況,我們打開了手機、電腦,
很容易就被各種通知給吸引,
或是一不小心又點進社群軟體,
反而讓準備清空的大腦,又塞滿了他人想餵給你的食材,
思緒更加混亂,效率更加低落。
有些人提到,
用電子記錄的方式,反而因為打字迅速,
讓思緒沒辦法慢下來。
用紙筆才能夠強迫大腦調整步調,
放慢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方式很適合在思緒來來去去時,
身邊又有可以專注的空間下使用,
如果在繁忙的通勤時刻,可能就不容易了。
不過有趣的是,
隨著時代改變,從孩童的發展里程來觀察,
很多孩子的動作發展比起幾十年前的人們還要緩慢,
但認知能力因為有了3C產品的刺激,
進步的又比早年的人們更迅速。
這樣的改變,
或許讓我們的思考,已經遠遠地快過手寫的速度(加上大家很少寫字了),
手寫可能對大腦來說慢到形成了阻礙。
如果能夠運用得宜,
能夠抵抗通知、社群的誘惑,
把大腦的一部分,轉存到數位的外接硬碟裡,
或許會是一個能夠讓我們思考的更多更深入,探索更廣的方式。
如果要說生活能不能沒有手機,
大概很難割捨吧!
不過怎麼樣運用,
就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了。數位的記憶大腦-生活可以沒有手機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