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到的关于"处女膜"的一切都错的

小毛
·
·
IPFS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健康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来思考处女膜的存在及其意义,一定会得出这个结论:这层膜,真的没那么重要。

本文为“不止身体”专栏文章之一,本文首发于beU Official。

小时候,作为一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县城小孩,我摄入了过多的国产古装剧电视剧。而异性婚恋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小为我种下了一个概念——落红。而且在剧中,新婚之夜的第二天,常常会出现讨论女主前夜有没有落红的桥段。

其中,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还珠格格》里永琪和知画成亲的情节。婚房门外的宫女小吏们隔着门苦等红烛被吹灭,而房内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和衣干坐在床前,悄声商量如何在天亮后瞒过众人。最终,他们决定用刀划破手来假装“落红”。第二天,监视嬷嬷早早地进门掀开被褥查看,再高高兴兴揣着带血的布条去领赏钱。

《还珠格格》截图

有一段时间,我并不明确知道落红到底是指什么,但通过剧中人物对“有没有落红”的反应我隐约得出了“落了红才是好事”的结论。如果没有落红,角色们会陷入焦灼、愤怒、震惊,而这段婚姻的走向也会在接下来的剧集里急转直下,不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我终于理解了落红的意思。它代表着男女主在新婚夜发生了性关系,代表着这是女主的第一次性经验,更代表着这段婚姻的“成功”。再后来,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我又听说了处女膜这个词,于是落红的意思变得更加直白——落红,落下的红就是女主的处女膜。再再后来,我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时,联想到的不是花也不是诗人的自伤,而是国产古装剧里新婚之夜暧昧的红色帘帐。

一片寻常的生物组织被郑重地赋予了强烈的文化含义——“处女”膜。女性也因此被掂量、被切割,而只有在新婚之夜破碎的、带血的处女膜,才能护住一场场中式婚姻里所有人的颜面。

《还珠格格》截图

对处女膜的强调和看重,不仅存在于古代,也不仅存在于荧幕上。比影视作品更现实、更残忍、更离谱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从近几年以处女膜修复为代表的女性私处整形,到使用卫生棉条的女性被荡妇羞辱;从中国古代通过有无朱砂痣判断女性是否守贞,到现代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侵入女性身体的“贞操检查”;从对有性行为的未婚女性进行荣誉谋杀,到用“处女膜未破裂”来反向指控遭遇了性侵的女性;从担心妇科检查会损伤处女膜的女性病人,到害怕破坏病人的处女膜而不敢做子宫息肉切除手术的医生......

这层膜,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我想,已经有太多的科普文章向你介绍过了处女膜的学名——阴道瓣。也就是说,处女膜在生物学意义上,是存在于阴道外口周围的一层薄膜。在英文中一般用 hymen 指代阴道瓣,我特地去查找了 hymen 的词源,它来自古希腊語的ὑμήν,这个词原本也只有是“皮”或“膜”的意思。所以,到底是谁在翻译时把膜前面加上了“处女”两个字?!(我没查到,但我觉得这人真是坏透了!)

我想,也已经有太多的科普文字向你介绍过了阴道瓣本身就是有孔的、有弹性的、长相多元的,因为经血和白带要经由它排出,卫生棉条、月经杯、内窥镜也都要路过它才能进入我们的身体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阴道瓣的不同形态,©️ FollowTheMedia

也一定有科普文章向你指出过,阴道瓣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外力(如运动或受到撞击)而受损或脱落且出血量往往很少,常常很难一下子看出来。所以,国产电视剧里大片的、鲜艳的“落红”是一种脱离现实的错误示范,除了反映出创作者对女性身体无知却不自知,除了给缺乏性教育如我的小女孩造成对自己身体的误解,此外我不知道这类情节的意义何在。

另一个常被讨论的(非病理性的)阴道出血状况是阴道阴茎性行为后的出血。我想你一定也在不止一处看到或读到,这类出血往往都是缺乏润滑致使阴道肌肉挫伤造成的。我想说,这种情况下值得思考的绝不是“她(我)的处女膜破没破”,而是她(我)有在这场性爱中得到享受吗,如果没有的话是为什么。

女性无需以任何方式自证是或不是处女,无需向任何人交代自己的性经验史。而如果你也曾有过与此相关的压力,如果你也曾想通过流血证明自己是处女或苦于因没出血而被质疑,我想说,辛苦了,请不要帮助刻板无知的性别文化伤害自己。任何猜测和议论女性处女膜如何如何的思路都是对我们的物化,任何询问、检查或要求女性自证是不是处女的操作从有这个念头的最最开始就注定是冒犯。

我还想进一步向你补充的是,作为同属动物界脊索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的人类的我们,如非特殊情况,所有人的身体都是同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同样的一套胚胎组织发育而来的,只是在青春期后慢慢凸显出最常见的“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形态。在性教育书籍《Come as you are》中,作者 Emily Nagasaki 就点明了人类身体的这种同源性:all the same part, organized in different ways(全都是同样的部分,只是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所以,在男性的身上也有“处女膜”。或者说,男性身上也有着和阴道瓣同源的组织(seminal colliculus,精阜),这或许是你第一次听说过这个名词,因为它从未像处女膜一样在文化上被过度解读过,更没有被利用来规训男性。

“贞洁是一种社会建构”表情包,©️ School of Sexuality Education

同样是在《Come as you are》这本书中,作者指出“Virtually everything you were taught about the hymen is wrong(实际上,你学到的关于处女膜的一切都是错的)”。因为阴道瓣只是人类进化中留在女性身体上的副产品(和男性的乳头一样),不承担必要的维护健康的作用,也因此不是影响女性生理健康的重要器官。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健康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来思考处女膜的存在及其意义,一定会得出这个结论:这层膜,真的没那么重要。

直到现在,处女膜一词还是会出现在各个地方:新闻报道、个人自述、医学教材......我在这篇文章中也交替地使用它和阴道瓣这两个说法。我无意认同处女膜一词在任何层面的正当性,但同时我想诚实地记录下在不同语境下选词时感到的“不得不”:既有勉强,也同时感受到一种交接、更替、完善的过程正在发生。而后者正是希望所在,我们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路口。

在这个路口,我回想童年古装剧里的“落红”桥段,回想第一次听到处女膜一词时的尴尬,第一次知道阴道瓣这个说法时的惊喜,也回想起我如何观察自己的外阴,如何为自己挑选阴蒂、子宫和卵巢作为纹身

所以我想,《Come as you are》里说的是对的:“When you can see your body as it is, rather than what culture proclaims it to mean, then you would experience much easier it is to live with and love your genitals, along with the rest of your sexuality, precisely as they are. 当你能像你身体本来的样子那样看待ta(而不是按照文化解读),那么你就会更容易得和你的性器官相处并且爱ta们,以及爱你自己的关于性的一切,爱ta们本来的样子。”

©️ 北外性别小组(2013年)

也是在这个路口,我选择了 be with myself 的那条小路。因为“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句话来自作家珍妮特·温特森自传的书名,也是我想送给每一个为“处女膜”苦恼过或依然正在困惑的女性的祝福:处女膜一词,是毫无悬念的集“男性中心、异性恋中心的、生殖中心”为一体的对女性身体部位的错误命名,不要做那个框架里的“正常”;处女膜一词,是想通过耻感物化女性,阻碍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进行探索的,看不得女性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彻头彻尾的糟粕。

作为女性,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我也祝你,Come as you are(保持本色)。

编辑:okay

作者:小毛

排版:yden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毛正在慢慢打捞和搬运一些写过的文章来这里。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离散的华语酷儿在行动,为了巴勒斯坦和更多

性与性别
26 篇作品
何以为家?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