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世界| 《思考的藝術:52非受迫性思考錯誤》(11章:現成偏誤) | 眾讀PopRead
「小孩子就是要打,才會聽話。你看那些沒被打過的孩子,有哪個聽話的?」這句話出自一個前輩之口,他是家長,教育兒子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打,常常用短細長的棍子的打他兒子屁股和小腿。在他的世界裡,打是不錯的教育方法。不過多想一下,就知道打了不一定會聽話,孩子可能只是怕被打,故意裝乖。而且沒有被打的孩子也是有乖的。
他的另一個想法:「我們這一代在村裡長大的小孩,哪個沒被打過?」他成長的環境是村落,這句話大致沒說錯。但把六、七十年代的「打」的教育放在二十一世紀還是否適合呢?值得打一個超大的問號。這不能怪他,他腦裡教小孩的方法只有一個可以用。有的人會笑他落伍,不懂與時並進。但其實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掉進「現成偏誤」的思維陷阱裡。
現成偏誤就就是只根據自己腦裡的資料庫來判斷,有什麽就用什麽。上述爸爸只知道「打」的教育法,就用打。我自己也中過招。有一次,朋友問哪裡有好吃的午餐店,他會下午三到四點去吃,避開中午吃飯人潮。我介紹一間我去過一次的餐廳給他,也是三到四點的時候去,沒什麽人。到三點半時,朋友打電話來,說店已經滿人。當下有被嚇到,跟他說:「一個月前去的時候還沒什麽人的。」他馬上很驚訝地說:「一個月前!一個月生意就能好成這樣,算我運氣不好啦。」當下覺得很不好意思。餐廳的生意好了,我的資料庫還停留在「沒什麽人吃」。
另外一次是家人要坐公車去朋友家,我跟他說:「公車不準時欸。」他說:「沒有啊,我坐都很準時。」因為我坐過一次,剛好那次誤點十分鐘,我就有了「這路線公車不準時」的印象,他常常坐,公車準時居多,所以說「公車準時」。是我的資料庫不準確。
類似的現象還出現在各式各樣的「舉例」中,因為有例子,就能所說的是正確的。努力就可以成功,愛迪生就是例子;大學退學可以開創超強事業,比爾蓋茨、祖克柏就是這樣子;背單字可以學好英文,老師就是這樣學的……相關例子還有很多。他們說的都對,但不是全對,反面的例子一大堆,有努力過而失敗的,改良橡膠的查爾斯.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就是例子;大學退學而收入一般的在美國一大堆;背單字英文學不好的更是不少學生的共同回憶。
除了例子,另一個「現成偏誤」的常見場景就是「以前有用,現在也有用。」教育方法、醫療方法、汽車維修、網頁編寫……留戀舊有方法或許有用,但也會忽略「更有用」的方法。以編寫網頁為例,以前寫網頁幾乎要從頭寫到尾,Code一句一句打。但近年來流行的Boostrap的編寫法,用軟體就可以把網頁大綱寫出來,還能根據顯示器大小做出不同的顯示介面,效果比傳統的方法好強。
破解「現成偏誤」的方法就是擴大個人資料庫,找出反例,訓練更靈活的腦袋。多讀不同觀點與範疇肯定有用。最簡單就是Google一下,就能找到一堆與個人資料庫不同的東西。
P.S.本文主要參考書中第十一章:現成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