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口罩佩戴爭議以及科學研究成果
按語:這是一個以我所能收集到的中文、日文、英文、法語資料為主的資料彙編(翻譯方面,除了第二部分的3和4由我的後輩完成之外,其餘都由我個人在DeepL翻譯的基礎上修改完成,事實上這個翻譯軟件還是存在諸多問題的,我雖然做了校對與修改,但問題肯定還是存在,為此如果引起誤解的責任,都由我個人承擔),內容會比較多,大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口罩佩戴歷史(尤其是介紹了日本)與沿革、新冠肺炎發生之後各國的一些措施以及爭議的相關報道以及最新進展,這部分偏重於歷史與經驗事實的介紹,第二部分是搜集我所能找到的對於口罩佩戴是否真的能有效降低流感以及新冠肺炎感染幾率的研究成果。
我本來想在此部分也直接把結論寫上,但後來想了一下覺得還是算了,如果諸位沒有耐心閱讀完這些資料,我可以非常武斷地認為你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的資格,因為最基本的事實是兩點:第一,是否佩戴口罩以及是否有此習慣,是牽涉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問題,是極其複雜的;第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強證據表明口罩佩戴能夠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幾率。這兩點都決定了如果你不願意閱讀我花了很長時間逐漸收集到的資料,那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必要和你討論問題,尤其是我當然明白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種早已有既定答案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無論你是亞洲人還是歐美人。
第一部分 口罩佩戴的歷史、新冠疫情之後各國措施與反應
作者按:中國人習慣戴口罩嗎?
A、 日常狀態。對此狀態我高度存疑,因為最基本的,除了極個別大城市可能情況好一些之外,大部分地方你只要去他們的三甲醫院,就會看到絕大部分患者是根本不帶口罩的,連最基本的防禦性心理(擔心被傳染病患者傳染)都缺乏,更不要提“我因為患病所以不能傳染給別人”了——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在這點上和日本是完全相反的(“迷惑”的文化,此處的迷惑當然不是中文的意思,而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
B、緊急狀態(我不使用“例外狀態”,當然是為了避免帶入施密特後者阿甘本的思想的影響,和他們無關)。我曾和朋友聊過此事,他提到中國其實經歷過多次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上世紀比較突出的就是上海的甲肝大流行,那時候似乎人們開始意識到要戴口罩。但是,2003年的SARS時期,我和他都是大學生,我們都沒有任何自己以及他人佩戴口罩的記憶。在武漢,即便是封城之後的開始幾天,武漢的很多中老年人依然不帶口罩。所以說到底是什麼促使中國人接受這次疫情必須戴口罩呢?在我看來,除了相對缺乏安全感的中產階級(大多數留學黨的家庭也屬於此範圍),大部分人其實無非是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已。而權威甚至都沒有告訴人們,佩戴怎樣的口罩才能有效防止病毒,如何正確地佩戴、摘除。
C、 中國從何時開始成為口罩生產大國(全世界生產量的50%)?這很大程度上似乎和中國在2005年之後開始玩鐵公雞遊戲有很大關係,因為建築用地和工業的需要,工人大量需要口罩,所以美國廠商把工廠大量搬遷到中國。
1、讓歐美人感到震驚的日本人變成“依賴口罩症”的根本原因
堀井光俊(社會學家,秀明大學教授)
https://president.jp/articles/-/34543?page=6
新的冠狀病毒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早在中國感染冠狀病毒的時候,戴著口罩的人就成了全球媒體的標誌。在日本,口罩的斷貨成為熱門話題,“對冠狀病毒的不安”也驅使著人們戴上口罩。
雖不為人知,但今天在日本廣為流傳的預防用口罩的起源,其實是起源於西方。日本政府在大正時代(1912-1926年)引進口罩,當時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參照歐美國家要求戴口罩的情況,日本政府引進了口罩。
在日本,口罩已經紮下了根,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口罩大國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回顧一下口罩的歷史,解釋一下日本人為什麼會對口罩如此癡迷。
明治時代,戴著口罩是一種 “畸形行為”
在日本,至少到了江戶時代末期,銀山的防塵防蟲口罩已經開始使用。 岩上銀礦的“福面”就是一個例子,在岩上銀礦中被作為防治礦病的對策。明治時代,人們在治療傳染病患者時戴著口罩。然而,口罩並沒有成為日本民間生活的一部分。
1898年至1901年,除了一個例外,“在東都的婦女中,用白綢領子把半邊臉包在鼻孔上的"(《桃泉隨筆》)。 據說,東京新橋地區的藝妓為了禦寒而穿上它,也在“良家婦女”中傳播開來。
據《京城之花》上發表的《遠觀夜話》中的一句話說:"很多女人都會戴上類似于房氏的白領巾,從鼻樑上蓋住口鼻。 庸俗可惡,讓人厭惡。”他說,更重要的是,這股風已經轉移到了男人身上。
明治時代的口罩,特立獨行的諷刺作家宮竹高虎(1867-1955年)以“女性的‘反牙掩飾'”為題發表在《明治奇聞》上。這表明,雖然是一種局部的流行,但卻被社會公認為是一種反常現象。
契機是大正時代西班牙流感的爆發
在大正時代,有一種叫“工廠口罩”的防塵口罩,但似乎並沒有廣泛使用。 然而,在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918-1920年)時期,戴口罩預防病毒感染的風氣開始向普通民眾傳播。
據估計,全球有2000萬至4500萬人死於西班牙流感,日本(不包括殖民地)有50萬人死亡。 據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約有1000萬人戰死,可見流感對人類的危害程度之大。
隨著西班牙流感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很多西方國家都規定普通民眾在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防止感染。
在美國,1918年春天,西班牙的流感疫情開始流行,10月三藩市頒佈了 "口罩條例",要求所有市民出門時必須戴口罩。除三藩市以外的城市隨後也都強制要求佩戴口罩,歐洲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此後,在西方國家,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現象消失了。 目前尚不清楚它為什麼在西方國家很快被停產,可能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
西方國家的公民使用口罩很快傳入日本,並被納入日本政府的流感對策中。
1922年(大正11年),內務省衛生局出版了《流行性感冒》,很顯然,當時的日本政府參考的是許多國家的事例。
本書《流行性感冒》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了西班牙的流感感染的預防,以及西方國家對流感感染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後介紹了日本如何預防流感感染。
這裡推薦的預防感染措施是接種疫苗、漱口(指漱口)和戴口罩。 在這個流感病毒還沒有被發現的時代,“流感疫苗”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肺炎等繼發感染。
三藩市的“口罩條例”得到介紹,政府鼓勵健康人戴口罩,作為預防感染的措施。
順帶一提,這個時代還沒有“洗手”作為預防措施。直到20世紀80年代,洗手指南才得以確立,並成為衛生保健的正式組成部分。
內務省使得口罩被日本人接受的智慧
口罩在日本國內被接受得比較快。 大約是在這個時候,健康人開始使用口罩來預防流感。
從當時的新聞報導來看,在1920年西班牙流感結束之後,為了預防流感再度來襲,人們開始提倡使用口罩。1922年,用口罩來保護咽喉免受空氣乾燥的影響,這說明口罩除了預防流感感染外,還有其他用途。
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口罩的啟蒙方式符合日本人傳統的疾病觀。關於傷風感冒,直到江戶時代都寫作“風”,人們認為從字面意思上看,破壞自然界的現象也是在身體內部發生的。 因為這個原因,那個年代的人儘量避免暴露在風中。
這種感覺在大正時代依然存在,從1920年(大正9號)到1922年(大正11號),內務省衛生局在全國範圍內散發海報,對民眾進行流感預防措施的宣傳教育。
海報中描繪了現代醫學驅除 "風神 "的故事,而其中的現代醫學驅除 "風神 "的故事,其中一個現代醫學驅除 "風神 "的故事,後面還有一個口罩。口罩雖然有著近代的迴響,但因為與日本傳統的疾病觀念有有所折中,所以才能在日本社會普及化吧。
作為預防方法而確立地位,戴口罩成為一種良好的禮儀
閱讀當時的報紙文章,似乎在昭和初期的時候,戴口罩的風氣就已經相當固定了。每當感冒或流感傳播時,無論是感染者還是健康人都被鼓勵戴上口罩。
例如,1927年(昭和2年) )1月16日的《朝日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為《別忘了戴口罩和漱口水》的文章,當時的政府檢疫官在文章中談到了戴口罩是預防流感感染的重要措施。
不過,人們對口罩的看法的確是褒貶不一。到了昭和初期,有人延續了傳統的觀念,建議大家戴上口罩避開冷空氣。 同時,有人以近代科學為依據指出了前者的謬誤,有很多人提出要戴口罩是為了防止吸入感染者的飛沫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用口罩對病原體進行 "過濾 "和 "殺菌 "的理念。 但是,在戰時,出現了這樣的論調:戴著口罩是過度的防禦,削弱了低能者的實力,削弱了身體。 這些不同的想法以一種非常錯綜複雜的方式存在著。
然而,如果從整個昭和初期和戰時的整體來看,戴口罩本身就已經非常成熟,以至於有了公共道德的意義。到了20世紀40年代,受感染的人戴口罩開始被稱為良好的禮儀,口罩開始有了禮品的價值。
戰後口罩史上不可或缺的“流感”與“花粉症'
在大正時代,只有黑色的朱砂口罩,後來也出現了一些朱砂和皮制的口罩。 直到戰後,白紗口罩才成為主流。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出現了目前被廣泛使用的 "無紡布面膜"。
戰後,義大利流感(1947-1956年)、亞洲流感(1957年)、香港流感(1967年)、蘇聯流感(1977年)等流感大流行,每次都有戴著白紗口罩的人擠滿了大街。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預防流感成為疫苗接種的主流,口罩似乎已經停滯不前。 但一旦副作用成為問題,口罩又重新出現了。是花粉症讓日本人一下子流行起了口罩。
花粉症在上世紀60年代成為社會問題,當時抗組胺藥和其他抗組胺藥最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由於人們普遍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等因素,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口罩一直是花粉症的主要應對措施。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口罩在花粉症和流感防治這兩個領域的應用,口罩市場發展迅速。
除了2009年的H1N1流感病毒外,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緊接著,很多人開始購買口罩,作為應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相關放射性物質和2013年左右開始的PM2.5的對策。
要求的作用已經從“預防感染”擴大到“消除焦慮”
雖然口罩在日本社會中被廣泛使用,但厚生勞動省2008年的指南中規定,“有咳嗽、打噴嚏等症狀的人應該佩戴口罩”。 事實上,官方並不建議身體健全的人佩戴。
儘管如此,此後口罩佩戴的意向繼續擴大。
由於口罩的用途多種多樣,各大口罩廠商也在嘗試著進一步推廣年輕女性使用口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年輕女性作為時尚單品來拓展市場的原因。
此外,2011年開始,“約會口罩”也開始成為熱門話題。有很多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戴口罩是因為“感覺很舒服”,或者說“不會暴露在(他人的)視線下就覺得很安全”,很多人坦言“即使不感冒、不發花粉病,也捨不得放下口罩"。
在市民中,口罩不僅被作為佩戴口罩的迷信,也被作為吸收各種個體焦慮的工具。就這樣,它作為“約會口罩”而成為熱門話題。
口罩是“日本人的安全毯”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2011年5月16日,《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日本的薄薄的白色安全毯》(原題:Japan's thin, white security blanket)的文章。 在我看來,用“日本人的安全毯”來形容日本人的口罩是非常貼切的。
“security blanket”的直譯是“安全毯”。從大的方面來說,指的是心理穩定的東西,比如說孩子們睡覺的時候需要一個喜歡的被子之類的東西。換句話說,在日本,口罩是在沒有具體的防禦措施和解決方案的危機情況下緩解焦慮、恢復心理穩定的安全毯。
新型流感,核電站散落的放射性物質,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專家們意見不一,對媒體和政界的不信任感不斷堆積。問題不在於人們的焦慮本身,而在於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焦慮的手段。有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焦慮被“昇華”到了戴口罩的動作中,焦慮被“吸收”到了口罩中。佩戴口罩的行為,對緩解某些風險有有限的工具性作用。 這不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行為,一種儀式嗎?
面對看不見的威脅時的視覺效果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看日本人放不下口罩的原因。 這與眼前的威脅“隱身”有很大關係。 口罩會明顯地顯示出你戴著它。這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中,確實是個優勢。
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要努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病毒感染。 如果你不做好預防措施而生病,可能會被身邊的人指責為自作自受(原文為“自己責任”,但我根據語境進行了意譯)。在組織層面上的公司裡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世界裡,你或者組織就有必要向周圍的人努力宣傳預防的必要性。就拿洗手來說,這是被認為有效果的,但不管你怎麼實踐,別人都很難看出來。然而,口罩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也是逃避責任的有效途徑。
最後,在社會層面上,讓每個人都戴上口罩,會讓人產生一種緊迫感,認為這是緊急情況。 這才是一個團體團結一致對抗同一敵人,就像制服一樣。這樣的社會心理,在大流行病這樣的緊急情況下,似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感染控制措施的成功都離不開國民的配合和團結。
考慮到這一點,可以說,在今天的日本,即使從道德的角度來說,口罩也是不可缺少的物品。 很難想像沒有口罩的社交生活。口罩已經融入了現代日本的社會生活。
2、即便被如此說、歐美人也依然厭惡戴口罩的諸多社會現象
https://president.jp/articles/-/34422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戴上了口罩。 不過,在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內的很多人還是說不戴口罩。 在英國生活了24年的社會學家堀井光俊說:“我們終於看到英國人戴上了口罩,但他們還是少數。 這其中的背景是西方獨特的文化。”
英國人很不願意捂住嘴和鼻子
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自3月底以來,即便在英國,我們也能看到有人戴著口罩。數量還是很少。雖然這個時候還在少數,但看到這一幕,我還是非常驚訝。
這是因為在我在英國生活的20多年裡,我從未見過一個英國人在公共場合戴著口罩。
看不到在日本占主流的無紡布手術口罩,工業防塵口罩才是主流。恐怕是因為購買了本來用作週末木工的口罩的緣故。與日本常見的口罩相比,它的價格非常昂貴。
大多數英國人都非常不願意隱藏自己的臉部,尤其是嘴巴和鼻子。然而,要說是否是任何部分都絕對要進行隱藏,倒也並非如此。很多人都戴著墨鏡,可見遮住眼睛是可以的。這可以術是西方國家的普遍習慣吧。
東方人、口罩、冠狀病毒……擔心無端的種族主義
我在英國的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工作,隸屬於日本學校。當新冠狀病毒問題在英國開始成為大新聞的時候,我開始接收日本的大學生,首先告誡他們“外出時不要戴口罩”。
當時,有一個東亞裔學生因種族原因被毆打的事件成為大新聞。如果你戴著英國人不戴的口罩走在街上,就會相當顯眼,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擔心,戴上口罩是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一種誘因。
同時,當我安排學生到附近的一所中小學參觀時,也提醒學生們不要戴口罩,以免嚇到孩子們。
在英國,人們每次看到戴著口罩的日本學生,都會感到驚訝。“這個學生為什麼要帶著口罩?”經常有人問我。我向他們解釋過,“這是日本人的習俗……”這在英國人看來一定很奇怪,因為他們沒有戴口罩的習慣。
以前英國人很討厭口罩,但現在狀況開始發生了改變。
英國媒體對口罩的必要性始終持反對的立場
從新冠狀病毒在中國成為問題的時候起,英國媒體就把戴著口罩的人的形象作為一種象徵。英國的主流媒體幾乎一致認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是沒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從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來簡單看一下情況。
在我的印象中,至少在BBC上,從1月份開始,就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的新聞,而且每次都是以口罩的形象為背景,直到3月份,BBC才開始做起了關於口罩的正式解說。
3月2日,BBC健康編輯弗格斯福爾斯-沃爾什在該台的新聞節目中對口罩進行了評論。他一邊在節目中強調,一邊用手拿著普通的外科口罩,說這樣做“沒有效果”,“給人一種虛假的衛生感”。
在宣稱“無效”的同時,他還補充說:“應該把口罩留給醫學界”。但是,這個故事並沒有走向“既然是醫護人員使用,就一定有預防作用”。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你不需要口罩的原因”。
“Oxybreath Pro”高性能口罩廣告被禁止
在指出“如果感染者戴上口罩,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之後,他又說:“首先,感染者應該呆在家裡”,徹底否定了戴口罩的必要性。
既然有無症狀的感染者,那麼看似健康者也可能會成為感染者,在此前提之下,鼓勵所有人戴口罩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不知為何,爭論並沒有往這個方向發展,結論是沒有必要戴口罩。
就在這則新聞評論播出後的第二天,聲稱“用口罩預防新的冠狀病毒疫情”的Oxybreath Pro的廣告就被取締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3月4日的報導,英國廣告標準局(ASA)接到英國公共衛生局(PHE)的通知,該局的結論是,這些廣告是 "誤導性的",違反了該局的預防感染建議。 我覺得這在一個喜歡使用口罩作為預防的國度(譯者按:指日本)看來是個難以想像的廣告禁令。
即便感染繼續蔓延,BBC還是稱無需戴口罩
隨著英國人對口罩的興趣越來越大,BBC於3月16日再次發佈一段視頻,以提高人們對口罩的認識。 本期,倫敦大學的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鄭舜美博士就口罩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講解。
其論調非常消極的。鄭氏指出,很多人戴上口罩“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感染”,但他否定了這種想法,認為“病毒並不是漂浮在周圍的空氣中”。
該消息還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聲稱“除了感染者外,大多數人不需要戴口罩”,“照顧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的人應該戴口罩”。考慮到無症狀感染者的可能性,這似乎並不令人信服,但結論卻是“口罩是沒有必要的”。
口罩無用論開始出現變化的徵兆……
從3月底開始,BBC的論調發生了變化。 我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的一些媒體開始對戴口罩的行為進行正面評價。
例如,駐新加坡的BBC記者Tessa Wong在3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和臺灣等地,“戴著口罩被認為更安全,也更體貼周圍的人”。通過提出“那些要求戴口罩的國家,或許是有道理的”,暗示口罩可能是有效的。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僅僅是肯定戴著口罩,你還是得這麼小心翼翼地說話。英國在口罩問題上基本是保持著不需要的論調,在此氛圍下,要主張口罩是一般有效,是很困難的。
美國在口罩有效論上改弦更張,但英國稱沒有必要
英國經常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認為口罩沒有必要。但是最近WHO發生了一些變化的徵兆。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編輯David Shukman在4月2日的一篇文章中報導了世衛組織關於口罩的建議可能會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而改變。
在談到奧地利正在鼓勵使用口罩的事實時,他說:“口罩在歐洲曾經不常見,現在正在變得很熟悉”,並總結說:“根據世衛組織的新建議,這種變化可能會加快。”
據英國廣播公司4月4日的報導,美國疾控中心(CDC)在4月3日發佈新指南,稱“即使你沒有生病,別人也有可能染上COVID-19”,“每個人外出購買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時,都要用布遮住臉”。
說回歐洲,除了奧地利之外,法國、德國、捷克等國已經放棄了健全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不必要”論調。同時,英國政府卻仍然堅持不戴口罩的政策。
該文章介紹了4月3日英國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專家們的最新觀點。 據介紹,英國副首席醫療官Jonathan Vantham教授被問及口罩的使用情況,他回應說:“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健康的市民佩戴口罩對社會上的疾病傳播有影響”。
世衛組織對口罩仍持否定態度,並於4月6日發佈“臨時準則”,稱口罩沒有預防作用。
而在市民層面,人們慢慢開始戴上了口罩。
英國固執地堅持認為口罩佩戴是沒有必要的。儘管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感覺,人們擔心新冠疫情將會持續的時間越長,英國的佩戴口罩者就會越來越多。
隨著戴口罩的運動不僅在東亞地區,在歐美國家也在進行,預計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意願來要求戴口罩,而不需要等待世界衛生組織或本國政府的政策改變。
不過,目前在英國還沒有普遍發行口罩。除非政府改變方向,推動口罩的生產和銷售,否則,即使他們想要口罩,也會繼續得不到。
人們似乎對手工製作的口罩越來越感興趣,但BBC提醒我們,手工製作的口罩並不符合正品口罩的性能標準。另一方面,4月4日,《衛報》卻積極呼籲全國人民戴口罩,稱即使是手工製作的口罩,用手帕遮住口鼻也能有效。
在英國,公眾對口罩的看法可能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厭惡“口罩”的根本原因。
當美國疾控中心4月3日公佈新的指南建議健康人戴口罩時,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說:“我想我不會去做。當被記者問及後續的話語時,他又說:“我就是不想做。”
他似乎不喜歡戴口罩,不管別人怎麼說,他都不喜歡。我相信直到最近,英國人也有這樣的感受。 前面說過,英國人不喜歡掩飾自己的面孔,尤其是嘴和鼻子。 就算是用墨鏡遮住眼睛也沒關係。
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隱藏,哪些可以暴露,這是每個文化所特有的問題。 當一個文化中,人們把應該隱藏的東西暴露出來,或者說應該暴露的東西被隱藏起來,這就會讓其他人產生厭惡。所以,認為應當露出口鼻的文化當中,將其進行隱藏,人們會產生無法抑制的厭惡感,這就類似於在一個應該穿衣服的空間裡赤身裸體的尷尬。
但是,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東西。墨鏡暗示了西方文化中可能發生的變化,墨鏡是為了保護眼睛免受強烈的陽光照射,但這種遮擋眼睛的方式,卻有一種有趣的心理作用。
不讓別人看到自己,就能把自己隱藏在別人的視線中。換句話說,你可以從對方看不到你的地方看到對方。這樣才能讓佩戴者安心、自信。
對新冠病毒的恐懼開始驅除了對口罩的抵觸情緒。
其實,這和口罩的功用是一樣的。 我之所以覺得戴著口罩有安全感,是因為我可以躲在口罩後面,被口罩包裹著,可以說是安全的。除了保護自己不受飛沫影響的物理作用外,還能遮蔽別人看自己的目光。
對方看不到自己的同事,自己卻能看到對方,這就會產生與墨鏡類似的安心感與自信。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很多人除了預防感冒和花粉症之外、戴上口罩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安心”。
有時候看到別人戴著墨鏡,我就會覺得很“恐懼”,但總的來說,墨鏡是一種成熟的時尚單品。筆者認為,口罩如何接近墨鏡的形象,將是口罩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傳播的重要條件。
在英國,對一種新的冠狀病毒的強烈恐懼正在慢慢瓦解對口罩的抵抗力。 保護自己的欲望,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驅使著戴口罩的尷尬。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可能會被口罩帶來的舒適和安心所吸引。
3、《歐美國家對「口罩防疫」態度反轉,開始呼籲全民戴口罩,你如何看?》
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00402-roundtable-international-wearing-masks/?utm_medium=copy
歐美多國「口罩防疫」態度現反轉
許多亞洲國家防控得當,疫情已呈現可控態勢,反觀歐美社會成為疫情暴風眼,多國出現確診人數爆發式增長,防控情況未見樂觀。這一背景下,歐美多國政府「牙關」終現鬆動,對佩戴口罩的引導政策開始轉向。
當中,捷克政府率先祭出相關政策。自3月18日起,政府實施強制性口罩法,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科學界意見領袖Petr Ludwig發起「#Masks4All」運動,拍攝短片向全球發出呼籲。影片更邀請到衞生部長渥伊泰赫(Adam Vojtech)現身說法,建議「所有政府與部長都推行全民戴口罩,甚至戴自製的口罩。」
斯洛伐克、波黑、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其它中歐國家緊隨其後推出強制法令。其中,在3月21日舉行的斯洛伐克政府新內閣就職典禮上,總統恰普託娃(Zuzana Caputova)特意佩戴上與玫紅裙子色調一致的口罩,將時尚提升至「極致」,一度引起網絡熱話。
另據路透社報導,德國衞生部發言人漢諾·考茨(Hanno Kautz)曾在例行記者會上稱,當德國政府考慮放寬封鎖措施時,也許會考慮實施類似強制規定。事實上,德國東部地區的大學城鎮耶拿 (Jena)3月31日已宣佈,一週後將強制全民戴口罩,成為首個作出這個決定的德國城市。
德國之聲則撰文指,儘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目前仍只建議病患和照顧者戴口罩,但政策有可能改變。該媒體援引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發言,稱基於新數據顯示,有兩成半的肺炎患者為無症狀患者,而其均可廣泛傳染病例,表示當局正在審視戴口罩的建議。
美國聯邦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Anthony Fauci)則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表示,早先政府關於口罩的猶豫並非基於科學論據,而是基於像法國或者其他國家般出於口罩匱乏的事實;稱一旦美國擁有足夠的口罩,政府會嚴肅考慮把佩戴口罩的群體擴大化。
疫因口罩而起的東西方衝突頻發
疫情在東亞爆發初期,中、日、韓三國民眾迅速佩戴口罩以求自我防護,一度令之成為「硬通貨」。二月初,中國大陸口罩脫銷、「一片叫出十元標價」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而韓國部分商店開啟「以口罩易物」行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口罩防疫」觀念在東亞之盛行可見一斑。
不過,有關民眾對疫情作出的迅速反應卻並未獲得歐美認可,反引來相當規模的反對、指責與衝突,兩方態度一度割裂。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3月17日,4名南安普頓大學中國留學生佩戴口罩外出購餐,在學校公寓附近遭遇當地青少年挑釁辱罵,雙方發生肢體衝突,1名中國留學生被毆打。儘管武力行為實屬極端,但海外東亞族裔人士因佩戴口罩招致辱罵、推搡等消息,在過去幾個月不絕於耳。
據環球網報導,3月8日,法國衞生總署署長在接受採訪時仍強調「要勤洗手,戴口罩並沒有用」,彼時法國確診病例已達613例。在比利時,從2月底的狂歡節,到3月6日的氣候變化遊行,各種人群聚集性活動並未取消,公共場合也無人戴口罩。德國衞生部、美國疾控中心與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部門均曾在不同場合公開宣稱「普通民眾戴口罩沒有意義」、「健康的人並不需要戴口罩」、「已經有症狀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事實上,儘管全球範圍內「口罩防疫」已出現「口碑反轉」苗頭,世衞組織卻仍未改變立場。據大陸媒體財新報導,世衞組織突發衞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里安(Mike Ryan)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大量人口戴口罩會有任何潛在好處,但反而擔心許多人會因此放鬆警惕,忽略洗手等其它衞生措施。
透過口罩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口罩之爭在東西方輿論場喋喋不休,社會有評論指出此為文化差異導致。
據《紐約時報》報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學生日前開展了一項有關「口罩防疫」觀念的調查研究。團隊發現,歐洲人會將口罩與生理健康聯繫起來,幼時教育向歐洲人灌輸「口罩是重病以及醫囑時才需要戴的東西」等觀點;因此,多數當地受訪者表示認為戴口罩者「不正常」。而超過六成華人表示對歐洲人此觀念並無瞭解,或最近才有聽聞。
此外,在歐洲佩戴口罩或與法律相悖。據義大利《反恐法》,禁止在公共場所或向公眾開放的場所使用防護頭盔,或使用任何其他方式等讓人難以識別身份,違者可面臨一至兩年拘役與罰款。奧地利《反蒙面法》亦有類似條文,要求凡在公共場所的人,無合理理由便不能將面部遮住,違者將獲罰150歐元。
3月9日,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肆虐之下,仍有91%的法國人用貼面禮與關係親密的人打招呼。考慮到歐洲國家在各個場合,會施行較為親密的社交禮儀,口罩的存在帶來的不便則令歐洲人的抗拒變得可以理解。
端傳媒早前一篇解析東西方國家對口罩醫學判斷差異一文中更指出,「口罩問題」背後不單純是種族、文化問題,同時也是很多政治、社會考量。例如資源因素亦是各國政府及醫療機關做決定的考量之一。
作者提到在疫情擴及全球之際,不少歐美國家一早已面臨口罩荒,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作出決定時,背後的社會、經濟顧慮一定會比香港更多,但同時其指引會作為不少國家參照的指標。在這層面上言,如果科學上存在醫學不確定性時,「歐美醫療機關指示市民不必戴口罩的話,也是有讓人理解的地方」。
反觀東亞,踏入21世紀至今,民眾經已積累過多次與疫病正面對抗的經驗。在與SARS、禽流感、MERS及其它傳染性流感多次的「交手」中,東方社會亦已接受了戴口罩這一「低成本」的應對模式,並隨後將之發展成為約定俗成的民間規定。
在「後疫情」時期的亞洲,出於對公共衞生的維繫,口罩成為「清潔」與「個人衞生」的代表,如空氣質量未見好轉時,口罩被視作健康防護的必備品;至於需要與服務對象有親密接觸的職業人士,例如醫師、美容師等,也更習慣於以口罩體現對自己與他人健康的尊重。
口罩問題一度成為東西方衝突焦點,到底是何種差異催生兩方態度割裂?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王婕
4、《口罩是否應該廣泛佩戴?官場上的話語權開始改變......》
4月3日(週五),最引人注目的轉折來自美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佈,衛生當局現在建議美國人出門時要捂住臉。這 "僅僅是一個建議",美國總統補充說,他很可能不會親自去做。前一天,紐約市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曾要求居民在必要時在戶外用圍巾遮住臉。(按:這裡的建議很可能是如部分媒體人所指出的那樣,是為了防止患者對他人的感染,因為以紐約為例,其高層就懷疑目前雖然每天大量檢測,但患者增幅依然驚人,很可能是因為無症狀患者的一定比例的存在,所以有必要讓這些未檢測出的患者降低對他人的傳染)
在法國,醫學科學院週五裁定,FFP2和手術口罩應優先考慮護理人員,但在禁閉期間和禁閉後的外出活動中,應強制要求佩戴 "一般公共 "口罩。
衛生局局長傑羅姆-薩洛蒙(Jérôme Salomon)改變了立場,宣佈製造除醫療以外的 "替代性 "口罩:"我們鼓勵普通民眾,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戴上這些正在生產的替代性口罩。"一個仍然是可有可無的位置,他回憶說,週六晚上。
"我們每天都在瞭解這種新病毒。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提議大家都戴上口罩,但我們還沒有到那一步。這一切都在與專家、科學委員會和病毒學專家討論中。與所有國家機構。»
在德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參考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佩戴自製的口罩。目前還 "沒有科學證據 "證明它們限制了病毒的傳播,但它的總裁說,"似乎是有道理的"。
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決定,從周日開始,外出的人必須戴上口罩,如果不戴口罩,則必須戴上圍巾或頭巾。超市還將被要求向顧客提供手套和水凝膠。
在捷克共和國和斯洛文尼亞,戴口罩是強制性的,奧地利已在超市中普遍實行。
在土耳其也曾被強加於此。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折?
直到現在,西方國家當局還保留了醫護人員和病人戴口罩的做法,這讓很多亞洲國家感到驚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幹事高福在27日公佈的採訪中警告說,"美國和歐洲最大的錯誤是,人們不戴口罩。”
主要的擔心之一是假設冠狀病毒可能通過呼出的空氣(科學術語 "氣溶膠")傳播。唐納德-特朗普的顧問、德高望重的美國專家安東尼-福斯週五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中表示,這種傳播方式還沒有得到科學證明,但人們懷疑 "當人們只是在說話時,而不是在打噴嚏或咳嗽時,病毒就會被傳播。"
如果確診,這種傳播方式可以解釋該病毒的高傳染性,也是由無症狀的患者傳播的。
世衛組織會不會改變主意?
到目前為止,世衛組織還在堅持自己最初的立場,擔心口罩的廣泛使用會給人一種 "虛假的安全感",讓人忘記了不可缺少的屏障措施(社會疏遠、洗手等)。
然而,她的老闆泰德羅斯-阿德哈諾姆-格佈雷耶蘇斯博士週三承認,她繼續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評估面具的潛在用途。"疫情在發展,證據在發展,我們的觀點也在發展。"他說。
週五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它的結論是,戴上手術口罩可減少患者呼出的空氣中的冠狀病毒的量 (實驗是與其他冠狀病毒比SARS-CoV-2,負責目前的流行病)。
"另類 "口罩的效果如何?
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醫用和外科口罩短缺的問題。醫護人員,他們在使用上有優先權,但在某些結構中有時會被剝奪。
因此,為了避免醫療口罩的搶購,自製口罩或紡織行業自製口罩被推廣。在網上廣泛流傳著自製口罩的教程,有時是醫院或學問社的自製口罩。
不過,需要記住的是,這些 "另類 "口罩或 "抗冠狀病毒口罩 "或 "抗冠狀病毒屏風"(法國的Stop-postillons集體(在其網站上提供模型)並沒有非常有效的保護作用。和病人親密接觸時,使用它們是很危險的。
大部分都沒有配備足夠的篩檢程式。另一方面,它們的作用是不污染他人,包括延緩病毒的傳播。戴上口罩還可以避免用手接觸臉部,避免污染。
5、污名與禁忌不再:當歐洲人開始戴上口罩
NORIMITSU ONISHI, CONSTANT MÉHEUT
2020年4月10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410/virus-mask-wearing/
巴黎——直到幾周前,巴黎還只有亞洲遊客戴口罩,隨著新冠病毒開始席捲歐洲,這引起了法國當地人的困惑、懷疑,甚至敵意。
為控制疫情而舉國封鎖四天后,法國政府發言人茜貝特·恩迪亞耶(Sibeth Ndiaye)警告,人們對口罩太不熟悉,從技術上說,戴口罩難度太大,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在週四上午,當被問及她有沒有戴口罩,或者有沒有讓孩子戴口罩時,她還說,“哦,沒有,根本沒有。”
口罩禁忌正在迅速消失,不僅是在法國,在西方各國都是如此,因為越來越多的專家表示,這種做法在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方面是有效的。
對西方國家來說,這種轉變意義深遠,不僅需要克服後勤挑戰,確保足夠的口罩供應(這個挑戰已經夠大了),還需要克服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力,甚至是與戴口罩有關的汙名——一些西方領導人直接把戴口罩的人說成“異類”。
看起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法國和美國一樣,先是勸阻人們不要戴口罩,現在開始敦促本國民眾在室外戴普通的或是自製的口罩。歐洲一些地區比美國動作更快,他們不是簡單地建議戴口罩,而是要求人們戴上口罩。
本周,奧地利成為繼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之後,第四個要求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歐洲國家。
本週三,位於巴黎南部的小城索鎮(Sceaux)成為法國第一個要求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的城市。違反者將面臨38歐元(合41美元)的罰款。法國南部城市尼斯宣佈,將在下周強制人們使用口罩。巴黎市長週二表示,將在該市分發200萬個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
義大利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而倫巴第是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周日,該市強制要求人們在戶外佩戴口罩。
在法國,很多人堅信人們會從文化上抵制這種做法,並且相信必要時可以迅速進口口罩,這樣的想法導致了口罩嚴重短缺。在過去十年,法國口罩的國家儲備從驚人的17億個減少到這個大流行病開始時的1.5億個。
有關口罩本身的討論,有時演變成關於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的更大討論,將西方的個人主義與亞洲的集體主義對立起來。
特朗普總統宣佈美國疾控中心現在支援廣泛佩戴口罩時,卻表示自己不會戴口罩,似乎就體現了這種矛盾心態。
專門研究流行病的法國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凱克(Frédéric Keck)說,在西方,人們以個人主義角度看待戴口罩的問題。
“‘外面有病毒,所以我戴口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凱克說,“而在亞洲社會,集體主義理性說,‘我戴口罩是為了保護別人。’”
這種心態上的差異至關重要,因為除了最高防護級別的口罩外,其他所有口罩都具有同樣的性質:人們認為,口罩在保護佩戴者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擁擠的空間裡,但它在降低病毒通過咳嗽或說話傳播的風險方面,效果才是最好的。
法國政府最初表示,絕大多數人不需要戴口罩,因為它們並不能保證佩戴者的安全。而亞洲和幾個歐洲國家的邏輯從根本上是不同的:如果所有人都戴上口罩,社會就會得到保護。
週一,奧地利在超市和藥店強制實施口罩令,下周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也必須佩戴口罩。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Sebastian Kurz)表示,這一變化是一個“重大適應過程”,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口罩是陌生的東西”。
然而,直到2003年SARS之前,口罩對於亞洲也是陌生的。
在日本,當人們習慣了戴口罩後,會繼續用它防禦季節性過敏或保護彼此免受細菌侵害。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人戴口罩抵擋空氣污染不同,儘管沒有面臨直接威脅,在日本戴口罩仍是很常見的事情。
位於東京的環境諮詢公司環境控制中心(Environmental Control Center)的口罩專家飯田幸子(Yukiko Iida)說,戴口罩已經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它在維持日本社會總體的“安心”感覺中發揮著作用。
“戴上口罩,咳嗽起來不會給其他人帶來不便,”飯田說。“你在向別人表明你是遵守社交禮儀的,這樣人們就會放心。”
關於口罩的辯論聚焦在西方和亞洲之間的文化鴻溝上。但是即使是西方國家之間,也出現了尖銳的分歧。
3月18日,捷克成為歐洲第一個強制要求戴口罩的國家,隨後是3月25日的斯洛伐克。儘管這兩個國家都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但兩國民眾都在家動手縫製口罩,而且還經常把口罩送給醫生、護士和售貨員,或者將口罩放在門口供路人使用。
專家說,斯洛伐克和捷克能比較迅速地接受口罩,部分原因是他們有著強調集體主義的共產主義遺產。
布拉提斯拉瓦政策研究所(Bratislava Policy Institute)的社會學家米哈爾·瓦薛茲卡(Michal Vasecka)說:“人們學會了在關鍵時刻服從。”
相比之下,在個人主義意識更強的法國,即使是政府官員,一直以來也對戴口罩防禦潛在流行病持悲觀態度。實際上,法國對口罩的文化抵抗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在2011年成為第一個出於安全考慮禁止在公共場合遮面——包括穆斯林面紗——的歐洲國家。
法國參議院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遮面的做法遭遇了“短期內無法克服的文化阻力”。它還說:“戴口罩更多被視為污名,而非個人或利他的保護做法。”
前衛生部長、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現任主席讓-弗朗索瓦·馬太(Jean-François Mattéi)表示,由於文化上的阻力和預算問題,維持口罩的國家儲備不再是政府的優先事項。
儘管法國政府尚未強制規定戴口罩,但像醫學科學院這樣的強大組織還是建議必須戴口罩。
馬太說,這次疫情結束後,流行病期間戴口罩很可能在西方國家成為“常態”,他還說:“我堅信,每個家庭成員很快就會常備兩到三個可重複使用的口罩。”
------------------------------------------------------------------------------------------------
第二部分 口罩佩戴是否真正能有效降低感染流感與新冠肺炎的幾率
1、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54766&comments-container
究竟確診患者呼出來的空氣,有沒有病毒呢?鄭智聰醫生表示,基於這個理念,他們在除夕那天,去了瑪嘉烈醫院,去收集了確診患者的空氣樣本,來證實他們的這個疑問。
鄭智聰醫生一行人,來到確診患者的那個病房,在病房內逗留了63分鐘。在這段時間裡,鄭智聰一行人用一部空氣採樣機,抽取了病人呼出來的空氣樣本,總共拿到了8個樣本。
如果假設鄭智聰醫生演講時用到的麥克風就是空氣採樣機的話,當時採樣時空氣採樣機距離病人的口部大約10釐米。
鄭智聰醫生等人做了4種模擬情景,但這4個模擬情景也不是最精彩的,因為病人是戴著手術口罩來採集樣本的。
而接著鄭智聰醫生又做了4種模擬情景,這四個模擬情景是讓病人摘下了口罩,對著空氣採樣機採集樣本。
除此之外,鄭智聰醫生等人也提取了患者鼻咽分泌及唾液樣本,發現其中的病毒含量,每一毫升的標本有一百萬粒的病毒基因,這個10^6的資料是高至偏高的水準。
然而,儘管病人在摘下了口罩後,鄭智聰醫生在這麼近的距離內採集患者呼出來的空氣,完全探測不到空氣中的病毒樣本。
鄭智聰醫生認為,相信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驗證,這說明最起碼空氣傳播並不是主要的病毒傳播途徑。
接著,鄭智聰醫生說,當他們拿到了環境樣本時就更有趣了。他們發現,除了窗臺之外,其餘全部的環境樣本,都找不到冠狀病毒。
這其中有兩個含義:
1. 要多謝環境清潔的員工,他們清潔得很好。
2. 傳播途徑是通過接觸是很確定的。
因此,鄭智聰醫生提醒說,不要將注意力放在空氣因素上,不要將注意力放在N95口罩夠不夠用。反而要將注意力放在含菌飛沫及接觸上。
鄭智聰醫生表示,希望大家留意,雙手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從這裡,鄭智聰醫生引申出17年前的一段往事。
17年前SARS爆發時,有75位淘大花園的病人被送到了聯合醫院。當時還是袁國勇教授學生的鄭智聰等三人,被派去瞭解具體情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調查之後,鄭智聰醫生認識到,當時醫護人員感染並不是因為缺乏N95口罩,是因為他們在卸下保護裝備時,不小心感染到的。
鄭智聰醫生說,當年他們去調查的這些人離開醫院的時候,都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脫下保護裝備。
因為他們在卸下裝備時,另外兩個人會進行監督,假如在脫下保護裝備時不小心碰到了裝備,負責監督的兩位同事將會提醒要立即洗手。
當年,還是沒有酒精搓手液的。因為在脫下防護裝備時經常不小心碰到裝備,所以被叫停了很多次,不得不停下來去洗手。這才導致脫下防護裝備需要耗費1個小時之久。
從這件事中,鄭智聰醫生提醒說,無論我們多麼的疲憊,也不能在卸下裝備的過程中鬆懈。如果旁邊沒有人提醒,工作了8小時後,卸下裝備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污染。
如果脫下防護裝備時手被污染了,那麼回家途中揉一下眼睛就有可能感染。
2、世衛組織表示,口罩並不是健康人的最佳防禦手段,可能會導致使用者的錯誤,增加其感染風險
https://www.businessinsider.fr/us/who-no-need-for-healthy-people-to-wear-face-masks-2020-4
4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新的指導意見稱,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來預防冠狀病毒傳播。
世衛組織的指導意見說,口罩應該是給病人、其護理人員和醫護人員戴的。
科學家和公共衛生組織無法就最佳的口罩協議達成一致,而世衛組織的指南違背了CDC的口罩建議。
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對健康人使用口罩一直是科學家和公眾爭論的焦點和困惑。
上週五,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所有美國人在公共場合時都要戴口罩。
但世界衛生組織週一發佈的新指導意見稱,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這樣做並不能提供更多的保護,免受冠狀病毒的侵襲。
世衛組織的指導意見說,有一些證據表明,受感染者的看護者可以通過佩戴口罩來保護自己的健康,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健康人在更廣泛的社區環境中佩戴口罩(無論是醫用的還是其他類型的),包括普遍的社區口罩,可以防止他們感染包括COVID-19在內的呼吸道病毒。”
世衛組織還表示,社區口罩可能會導致“虛假的安全感”,導致人們忽視其他循證措施,如洗手和自我隔離等。
世衛組織說,口罩應該留給醫護人員、護理人員和病人,其他所有人都應該待在家裡。
世衛組織表示,口罩應留給患有COVID-19的人或經常與該病患者密切接觸的人,如看護人員和醫院工作人員。
世衛組織說,有咳嗽或氣促等COVID-19症狀的人,即使沒有檢測出陽性,也應戴上口罩,並應自我隔離,在家中尋求醫生的建議,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洗手和更換口罩。
該組織還表示,在一項研究顯示,與使用醫用級口罩的醫護人員相比,使用布制口罩的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會增加,因此,在可以的情況下,醫護人員應該使用醫用級口罩,而不是臨時的布制口罩。
“如果在醫療機構短缺或缺貨的情況下,建議在當地生產用於醫療機構的布制口罩,當地政府應根據具體的最低標準和技術規範對建議的個人防護用品進行評估。”世衛組織報告說。
口罩可以減緩傳播速度,但也有導致感染的人為錯誤的空間
一些衛生專家認為,社區口罩的努力不會有什麼壞處。
“關於每個人都戴口罩的說法……並不是說這樣做可以防止每個人都被感染——而是說這樣做可以稍微減緩社區內的傳播速度”,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口罩研究員Ben Cowling此前告訴Business Insider。“這已經很有用了。只要能有哪怕是一點點的效果就已經很有用了。”
同時,Cowling承認,口罩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公共衛生工具,因為它允許使用者有出錯的空間,這一點在世衛組織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提出。
世衛組織官員表示,健康的人戴上口罩後可能會比必要時更頻繁地接觸自己的臉,這可能會增加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
Cowling說,使用者錯誤是研究尚未顯示社區口罩能有效防止疾病傳播的潛在原因。
"隨機試驗並不支持口罩有很大的效果,但口罩有機械學上的似是而非,對嗎?所以,為什麼不考慮一下呢?" 考林說。"如果你不好好戴口罩,如果有很多機會被感染,那麼口罩可能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但由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疫情爆發,Cowling說,針對健康人的口罩努力在這個時候不太可能阻止疫情的蔓延。
“我認為現在對目前的疫情做很多事情已經太晚了,因為它已經傳播了這麼多,然後你現在得到的病例都是兩三周前感染的人。而封鎖的地方,將希望真的可以減緩感染”,Cowling說:“現在增加口罩,我不認為會有很大的變化,對這一軌跡。”
不戴口罩也能保護自己
冠狀病毒通常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噴出的細小飛沫傳播,而這些飛沫落在另一個人或地面上。
據Business Insider此前報導,科學家們仍在研究瞭解含冠狀病毒的氣溶膠在空氣中徘徊的程度,這將使戴口罩更加重要。
到目前為止,證據表明,病毒不會在醫院外的空氣中徘徊,某些程式,如給病人插管,可以氣霧化病毒顆粒。
對於在家隔離並在戶外活動時練習社交疏導的人來說,氣溶膠可能不是問題。Business Insider此前報導稱,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體健康,不戴口罩獨自在戶外跑步是安全的。
因此,世衛組織表示,因此,練習自我隔離、保持良好的衛生和社會疏遠是健康人保持安全的最佳方式。該組織表示,隨著新資訊的出現,它還將根據新資訊更新口罩指南。
3、(3和4要感謝我的後輩丁同學的幫忙翻譯)
關於口罩的預防效果(新冠病毒和流感)
https://www.lireclinic.com/column/マスクの予防効果について/
一直以來,因心冠病毒而售罄的口罩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本來,在流感季節,或者作為防花粉的措施,很多人都會戴著口罩,。
這是一個總結口罩的預防感染效果的欄目。
1.口罩預防效果的理論
2.口罩的實證試驗
3.(被期待的)有效使用口罩的方法
4.關於作為職場的預防感染的口罩
按以上順序展開。
1、口罩預防效果的理論
有一種傾向,就是用口罩來預防感冒。
醫院的工作人員也使用口罩,有預防不好的東西從口鼻傳入的這種氛圍。
我們來看看口罩的透氣性(網孔的大小)和你想要預防的物質的大小。
口罩的網孔尺寸10~100μm
杉樹花粉20微米
病毒(流感、新冠病毒)0.1μm
如果從上述比較來看,口罩顯得是是完全無效的,然而這並不正確。
如果是空氣感染(飛沫核感染)病毒,這個邏輯沒有問題。
流感和新冠病毒的飛沫感染是由病毒附著於水分和粉塵而進行飛沫傳播。
飛沫大小在5μm以上。(小於此的,稱為飛沫核)。
飛沫雖然也比口罩的網眼小,但似乎能用口罩稍稍阻擋滴滴感染(雖然並非全部)。
理論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飛沫(氣溶膠)和接觸性感染。
但是,不經過口罩的情況而通過鼻子側面等縫隙流入的病毒是無防備的。
因為有了這樣的背景,無法僅憑理論來判斷口罩的預防效果好還是不好,所以要進行實證試驗。
因此,在此總結性介紹健康人戴口罩,預防感染的效果。
2.口罩的實證性測試
關於日常佩戴口罩,預防感染的效果
參照:https://www.yoshida-pharm.com/2018/letter128/。(日文)
總而言之,所謂的 "口罩 "(外科口罩)並不能有效預防感染。
有研究表明,即使感染者本人戴著口罩,同居一屋的家庭成員的感染率也不會改變。
最重要的是要洗手。
無獨有偶,也有人證實,用於肺結核的N95口罩與外科口罩在預防流感方面並無區別。
關於醫院內,用於預防流感的N95口罩和外科口罩中的有用性比較
參照:http://www.kameda.com/pr/ccmc/post_198.html(日文)
在實證試驗中,口罩並沒有起到作用。然而認為口罩是沒用的! 無意義!的話, 我想你會很失望,所以再稍稍說一些吧。
3. (被期待的)有效使用口罩的方法
那,為什麼要戴著口罩從事醫療行業? 關於這個問題,也會稍微解釋一下。
一般的白大褂,戴口罩(作為預防感染的措施)是沒有意義的。
需要在正確的情況下正確使用它。
護目鏡、長袍和手套必須成套佩戴。
在被污染(髒亂差的)區域防護後,離開時要以正確的步驟脫下這些,才是有意義的。
上文中,關於口罩無效的研究,下文也考察一下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的情況。
在不衛生的地方,正常穿衣,只戴口罩,依照自己的心情把口罩摘下來,飲食、揉眼睛、擤鼻涕的時候,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除患者外,只有在隔離感染病房樓(病房)的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因為與新冠病毒相關,才有必要佩戴口罩。
因此,除患者外,只有在有隔離式傳染病病房(病房)的醫療機構工作的工作人員,才應要求佩戴與電暈有關的口罩。
不過,若是一般人,為了哪怕些許效果而使用口罩的話,
需要做到:
1.用正確的方法戴上口罩,確保沒有縫隙。
2.不碰面具,也不碰周邊。
3.不碰動口罩,不摘下口罩飲食
4.取下口罩後,要扔掉,正確洗手。
諸如此類。
除了戴口罩外,要勤洗手,儘量避免用手摸頸部以上部位,接觸時(摸臉、吃喝等)一定要先洗手消毒。
還有一項研究表明,智慧手機上附著的病毒存活了8個小時以上。所以回家後,對智慧手機進行消毒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哪怕細心地使用口罩,也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果。
如果有人能做個測試,(將我的想法)證明的話,我很樂意。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口罩對預防感染沒有用。
感染者戴口罩作為咳嗽的禮儀,被認為是有效的。
這是因為可以抑制,因咳嗽和打噴嚏釋放到空氣中含有病毒的唾液的量。
(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健康人減少呼吸的邏輯類似,也有流感患者戴口罩確沒有減少家人發病的報告)。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〇"防止別人被感染是有效的。"
這樣理解的人,卻不咳嗽、不打噴嚏。
×"新冠病毒可由發病前(潛伏期)的感染者傳播,所以應戴上口罩。"
這樣的看法存在邏輯上的跳躍。
本來,發病前的潛伏期是弱傳染期(不是零傳染期)。沒有咳嗽或打噴嚏的人說話時,佩戴口罩後,因唾液飛揚而產生的氣溶膠就會減少。這樣的看法是沒有依據的。
順帶一提,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流感病毒的實驗,而不是新冠病毒的試驗。但兩者都是同一感染途徑的病毒(接觸性感染和飛沫感染)。
各種感冒病毒(包括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都是通過同一途徑感染的,採取的感染控制措施也是一樣的。
雖然R0有差異,但預防措施的效果是相等的。
可以說,戴口罩並不是一件壞事,但目前的情況是,它助長了口罩的轉售生意,也助長了口罩的短缺。
世衛組織宣佈,沒有症狀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CDC的指南也是一樣的。
如果你有花粉症,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症狀,請你去戴口罩。
"沒有症狀的人,"按文章所述一樣。
如果能把口罩送給在隔離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和花粉症患者就好了。
關於新冠病毒的線上諮詢
https://www.lireclinic.com/exam/naika/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の相談/(日文)
您可以使用智慧手機或電腦進行諮詢。
如果您因擔心在醫院檢查而導致的感染風險,或者想避免外出的話,請使用此服務。
4.關於預防工作場所感染的口罩問題
2019年12月26日,有網友在發了一條推文稱:"AEON原則上禁止接待客戶是佩戴口罩。
https://www.j-cast.com/2019/12/24375926.html?p=all。(日文)
雇主、員工、客戶各有不同的立場,我認為正確的知識是討論的必要前提。
如果你的身體健康的話,那麼預防感染的口罩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想預防職場的感染的話。
1.任何有咳嗽的感染者,包括顧客,都要戴上口罩。
2.使用加濕器保持濕度
3.加溫,保證溫度不過度下降。
4.洗手至少30秒
5.手觸摸的水龍頭和門把手用酒精消毒(諾如病毒使用次氯酸)。
等都是正確的預防措施。
現如今,口罩對於一些人來說是一種裝飾品,
雖然醫學證據不是職場著裝規範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但"對不讓做最起碼的預防的職場,只有不信任感。”
這樣的看法,我覺得是想錯了。
作為最起碼的預防,比起戴口罩,努力洗手、漱口的人更好。
同樣,我不知道是否有雇主、員工、客戶三方得益的解決方案,
但我想如果我們能在正確的根據的基礎上,討論更好的規則,大家都會更愉快。
作為防治花粉病的措施,戴口罩效果很好。
戴上口罩可以將花粉的暴露量減少到1/3左右。
4、關於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來預防感染的效果(2018年)
https://www.yoshida-pharm.com/2018/letter128/
緒論:
在醫療機構和街道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戴著口罩,預防流感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本文將討論,日常佩戴口罩對預防感染的效果,以及目前為止佩戴口罩有效性的相關報告。
單獨佩戴口罩預防感染的效果
在法國2008-2009年流感疫情期間(法國全國流感監測系統報告的流感樣疾病的發病率超過了計算臨界值)(1),因此,在法國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了預防流感感染者戴口罩能否預防家庭內部感染。以有流感檢測為陽性,且症狀持續48小時後的患者家庭為對象,分為戴口罩組和對照組。患者與其他家庭成員在同一房間或在密閉空間(如汽車內)的場合下,家人必須戴口罩持續5天。 結果顯示,研究期間出現流感樣症狀的家庭成員比例無顯著差異(戴口罩組和對照組分別為16.2%和15.8%),戴口罩對預防感染並無效果。
日本進行了一項研究,32名醫務人員,其中戴口罩組17人,不戴口罩組15人,記錄了77天的咽喉痛、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狀(2)。在研究期間,戴口罩組在醫院工作時戴著手術口罩,而對照組則不戴口罩,除非是工作需要,如在手術室工作,否則不戴口罩。 結果顯示,戴口罩組往往會感到頭痛、不適,但感冒症狀的嚴重程度無顯著性差異,感冒症狀的平均天數無統計學意義(戴口罩組為16.1±13.6天,對照組為14.2±14.1天)。
在日本最近的一項調查中,在2016-2017年流感疫情期間(至2017年3月31日),對專門防治感染的護士所屬的機構進行了一項關於流感疫情期間外科口罩預防感染效果的問卷調查(3)。在111家設施中,有71家設施進行了回答,其中55家設施在調查期間發生了突發疫情,調查分析了[1]醫院是否存在佩戴外科口罩的規定,[2]佩戴外科口罩的目標人群,[3]佩戴外科口罩的場合,[4]佩戴外科口罩期間相關的疫情發生情況。 據報導,所有專案的疫情發生次數均無明顯差異,單純要求佩戴增高口罩也沒有有效的預防效果,因此有必要對多種措施的效果進行考察。
另一方面,有報導稱,醫護人員佩戴手術口罩和N95口罩預防流感感染的效果有差異(4)。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八家重症醫院的446名急診、內科和兒科護士被分成幾組。在調查期間,他們在與發燒病人接觸時,戴上預先測試過的N95口罩或外科口罩,以確定預防流感的效果。 結果,N95口罩組48例(22.9%),外科口罩組的50例(23.6%)發生流感感染,口罩類型對預防感染的效果沒有差異。
單獨佩戴口罩的預防效果的研究報導較少,目前來看,單獨佩戴口罩的預防效果與口罩的類型並不明確,也沒有發現差異。
戴口罩和洗手預防感染的效果
有一份關於戴口罩和洗手預防流感感染的隨機對照試驗的報告(5)。 在為期六周的時間內,共對美國宿舍樓的1437名學生進行了測試,分為戴口罩組、戴口罩+手部衛生組、對照組。 向所有參與者提供了關於正確的手部衛生和咳嗽禮儀的基本教育,並向戴口罩組提供了關於正確佩戴口罩的資料。 另外,在研究期間,為戴口罩+手部衛生組提供了確切的手部衛生和戴口罩的資料,並提供了用於手部衛生的酒精消毒劑。 結果顯示,戴口罩+手部衛生組的流感樣症狀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且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均有效果。
此外,還有一份報告比較了香港家庭內的流感傳播情況,分為手部衛生組(不戴口罩)、戴口罩+手部衛生組、對照組(6)。 首先,對所有參加人員進行了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重要性的教育。 對手部衛生組和佩戴外科口罩+手部衛生組進行手部衛生教育,使其瞭解正確的手部衛生潛在的影響,以減少對包括患者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傳播。並指導他們在上洗手間,或打噴嚏、咳嗽後,手髒了的情況要用提供的洗手液代替平時使用的肥皂。 我們還知道,一回到家或接觸到被污染的地方就要用酒精消毒液。 佩戴外科口罩+手部衛生組,對患者及所有家屬進行教育,讓他們瞭解到如果每個人都戴口罩,在家庭接觸中會有潛在的減少傳播的效果,並要求7天內,患者在家中除了吃飯和就寢時儘量戴口罩,患者與家屬外出時也要戴口罩。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否戴口罩,手部衛生往往能減少流感的家庭內部傳播,但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有報導稱,與對照組相比,在首發患者發病後36小時內進行的佩戴外科口罩加手衛生組與對照組相比,傳播明顯減少。
綜合以上有關手部衛生和口罩佩戴的報告的研究,在預防感染的過程中,注意手部衛生的基礎上增加口罩佩戴等綜合方法,比單純的手部衛生或單純的口罩佩戴等單一方法更有效。(7)(8)(9)
關於CDC佩戴口罩的建議程度
疾控中心《為了預防全國性流感大流行的減輕地方傳播的指南》(10)指出,口罩是一種物理屏障,通過阻隔咳嗽、打噴嚏等引起的大飛沫顆粒,防止流感病毒從病人向健康人傳播。 因此,在極度嚴重的流感大流行期間,當無法避免的人口密集的公共設施時,建議患者佩戴口罩,作為控制傳染源的措施。
除非是在特殊的高危情況下,不建議健康人士在流感流行期間,日常在家中或公共場所佩戴口罩。 但是,孕婦和流感高危人群在全球大流行期間,如果不能避開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別是沒有接種過流感疫苗的孕婦和高危人群,可以戴上口罩。 此外,在家中照顧有流感症狀的兒童的人,如在與患者接觸時,可以戴上口罩,防止感染。 還指出,戴上口罩可能會減少自我接觸,比如用手接觸到被污染的環境時,用手摸摸鼻子等。 指南中建議個人應採取的措施,如注意手部衛生、練習咳嗽禮儀、如有流感症狀時,推薦待在家中。
有关这些指南的更多信息,请参见美国的パンデミックインフルエンザ予防のための地域社会伝播軽減ガイドライン, 2017(http://www.yoshida-pharm.com/2017/letter120/)(日文)
最近關於流感傳播途徑的報告
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被認為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引起的飛沫(5μm或以上)傳播,或通過接觸病毒污染的部位進行接觸傳播。 然而,也有報告稱,在密閉空間內發生了含病毒飛沫核(5μm或更小)的空氣傳播感染(11)。
最近,美國有報導稱,流感感染者即使沒有咳嗽,吸入感染者呼出的氣體,也能引起空氣傳播感染(12)。 在就診時採集發病3天內,142例流感感染患者的鼻咽拭子和的30分鐘呼氣樣本,將呼氣樣本分為直徑小於5μm的細顆粒和直徑大於5μm的粗顆粒,進行檢測。 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流感病毒RNA,76%的細顆粒樣本、40%的粗顆粒樣本和97%的鼻咽拭子樣本均為陽性。 此外,還對具備傳染性的流感病毒是否存在進行了檢查,39%的細顆粒樣本和89%的鼻咽拭子樣本均為陽性(無粗顆粒資料)。 在採集呼氣樣本的過程中很少看到打噴嚏的,打噴嚏並不是細小顆粒的產生的必要條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了流感患者正常呼吸時,病毒被釋放出來從而導致感染的可能性。
此外,關於流感病毒媒介的空氣傳播顆粒大小,一份利用鼬調查了攜帶流感病毒的報告稱,鼬因大於1.5μm的含流感病毒的顆粒而發生空氣傳播感染。(13)。報告還指出,感染也可能是由比5μm以上的飛沫更小的懸浮顆粒引起的。
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和接觸的感染幾率目前尚無相關資料。飛沫和接觸是目前認為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但應考慮到在密閉空間等有可能通過空氣傳播流感的可能性。流感患者應儘量呆在家中,避免與人接觸。
總結
綜合現在關於日常使用口罩的報告,雖然注意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的綜合措施的有效性得以證明,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單獨佩戴口罩能有效預防感染。 因此,為了預防感染,不僅要注意日常佩戴口罩,還要注意手部衛生等,這是控制感染的基礎。
在醫療機構感染控制方面,在標準預防措施中接觸潮濕生物物質時,以及作為飛沫預防措施,接近感染者時,必須佩戴口罩。 除了日常佩戴口罩預防感染外,必要的場合一定要注意佩戴口罩,作為預防感染的對策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Canini L, Andreoletti L, Ferrari P, et al.:
Surgical mask to prevent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households: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Plos One 2010;5:e13998.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file?id=10.1371/journal.pone.0013998&type=printable
2.Jacobs JL, Ohde S, Takahashi O, et al.:
Use of surgical face mask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common cold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Japa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Infect Control. 2009;37:417-4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6002
3.岡﨑悦子、森山由紀、小林寬伊:
サージカルマスクのインフルエンザ予防効果.
医療関連感染.2017;10:9-17.
4.Loeb M, Dafoe N, Mahony J, et al.:
Surgical mask vs N95 respirator for preventing influenza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a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09;302:1865-187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797474
5.Aiello AE, Murray GF, Perez V, et al.:
Mask use, hand hygiene, and seasonal influenza-like illness among young adults: 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J Infect Dis. 2010;201:491-498.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88690
6.Cowling BJ, Chan KH, Fang VJ, et al.:
Facemasks and hand hygiene to prevent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households: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9;151:437-44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652172
7.Jefferson T, Del Mar C, Dooley L, et al.:
Physical interventions to interrupt or reduce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viruses: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9;339:b367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773323
8.Wong VW, Cowling BJ, Aillo AE.:
Hand hygiene and risk of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 in the commun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ol Infect. 2014;142;922-93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72643
9.Saunders-Hastings P, Crispo JAG, Sikora 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in reducing pandemic influenza transmi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cs 2017;20:1-20.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487207
10.CDC:
Community Mitigation Guidelines to Prevent Pandemic Influenza — United States, 2017.
MMWR. 2017;66:1-34.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6/rr/pdfs/rr6601.pdf
11.Moser MR, Bender TR, Margolis HS, et al.:
An outbreak of influenza aboard a commercial airliner.
Am J Epidemiol 1979;11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463858
12.Yan J, Grantham M, Pantelic J, et al.:
Infectious virus in exhaled breath of symptomatic seasonal influenza cases from a college community.
PNAS 2018;115:1081-1086.
http://www.pnas.org/content/pnas/115/5/1081.full.pdf
13.Zhou J, Wei J, Choy K, et al.:
Defining the sizes of airborne particles that mediate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ferrets.
PNAS 2018:115;E2386-E2392.
http://www.pnas.org/content/pnas/115/10/E2386.full.pdf
-------------------------------------------------------------------------------------------
代結論
對於新冠肺炎是否需要佩戴口罩來進行防護這個問題,如果回答只允許簡單的“是”或者“否”,那麼我的回答是“是”。
但是,大多數嘲笑與攻擊歐美人愚蠢的中國人,其實和歐美人是差不多的,亦即是說:
出於習慣自保心理抑或服從權威,中國人選擇了“相信”,但這個相信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這沒有關係,“我就是選擇相信帶了有用。如果你拿不出確切的證據,那就是我贏了。”
出於文化與社會習慣,歐美人選擇了“不相信”,但這個“不相信”同樣缺乏科學依據,但這沒有關係,“我就是選擇相信帶了沒用,如果你拿不出確切的證據,那就是我贏了。”
----------------------------------------------
第一,就目前科學研究而言,還沒有出現讓海外科學家(無論是香港、WHO對新冠肺炎防疫的研究,亦或日本方面所給出的之前針對流感預防的研究報告)認為帶口罩能夠有效防止疫情擴散與傳播的成果。科學家做研究,不是憑藉所謂直覺或者人云亦云的。
第二,關於認為“亞洲經驗證明戴口罩有效,歐美一敗塗地證明了他們對佩戴口罩的認識存在重大誤區”的判斷,缺乏有效性。因為A、防疫成功或者失敗,即便我們只看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那也和無窮多個要素相關。B、正如部分公眾號反駁中國檢測試劑不符合歐洲要求未必證明中國製造水平不行時所運用的論證,說發生在中國以及亞洲的第一波疫情和二月底開始蔓延到歐洲的疫情,其病毒都可能並非同一種相似,我同樣可以說,因為這根本不是標準意義的大型社會學實驗——亦即讓所有客觀參數都一致或者接近的情況下,對多個實驗對象進行實驗,換句話說,亞洲所經歷的第一波疫情和蔓延到歐洲並可能輾轉影響到美國的這波疫情,缺乏可以等量齊觀的條件。C、歐洲同樣有德國這樣的雖然確診人數很高、但死亡率超低的情況,德國人也缺乏口罩防疫。
第三,歐洲與美國在初期沒有宣傳戴口罩,其中的原因無非是:A、對病毒的估計不足(這裡面有很多原因,不是很多海外華人所簡單地認為“歐美人的傲慢”那麼簡單),B、歐美在社會習慣上就沒有佩戴口罩的習慣,一般認為除了醫務工作人員,只有傳染病患者才會需要佩戴,C、口罩生產主與消費主要都在中國以及亞洲,歐美在口罩生產上本來就很匱乏(而且眾所周知一二月份,全世界的口罩幾乎都沒華人買空了,不管這是出於救災還是少數人的不良用心、囤積居奇)。而我認為說到底原因A才是最致命的,因為如果我告訴你不戴口罩就會被毒死,那怎麼可能還有人會顧忌什麼社會習慣?口罩生產也是同樣道理,如果提早知道病毒的可怕,那麼歐洲與美國完全可以在二月份開始準備大規模的口罩生產與限制出口等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