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書寫地方 · 第一天

北濱傳說緣起

因田木
·
·
IPFS
·
春來鳥踏石漁村,浪湧濤聲拂柳痕。遠眺青山含黛色,閒遊漫步忘塵喧。

北濱傳說:海鳥之村

如果明天就要離開此地,我會再回到北濱公園。並非為了那盛開的扶桑,亦非為了那在鵝卵石灘上留下細碎腳印的孩童,而是為了那片海,以及海風中隱約可聞的、屬於過去的低語。那是一種粗獷而溫柔的氣息,如同老漁民佈滿皺紋的手,既承載著風浪的洗禮,也握持著世代相傳的記憶。

我的「地方感」,深深地扎根於花蓮這片土地,尤其是在這片名為「北濱」的海岸線上。這裡沒有都市的喧囂,只有海潮的漲落,以及四季更迭的色彩。它不像繁華的鬧區那般帶來感官的衝擊,卻像一首悠長的歌謠,在我的心底緩緩流淌,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北濱公園,對我而言,便是這樣一個地方,一個能讓我與外在世界連結,同時又沉澱內在情感的空間。

想像十九世紀末的台灣東海岸,那時的北濱,或許還不被稱為「公園」,而是一片更為原始、更具生命力的土地。海浪拍打著嶙峋的礁岩,鵝卵石灘在陽光下閃爍著樸實的光芒。稀疏的植被在海風中搖曳,偶爾能見到幾間簡陋的茅草屋,散落在海岸線旁。這裡,便是「鳥踏石仔」最初的模樣。

「鳥踏石仔」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質樸的詩意。有人說,是因為早年這裡的礁石如同海鳥棲息的踏腳石而得名;也有人說,是因為漁民們在退潮時會踏著這些石頭出海捕魚。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描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共存的畫面。

最早來到這裡開墾的,是一群懷揣著不同夢想與背景的移民。根據地方耆老的口述以及零星的文獻記載,他們的身影來自不同的方向。有的是隨著黑潮而來的琉球漁民,他們憑藉著熟練的航海技術和對海洋的深刻理解,在此尋找新的漁場。他們或許帶來了獨特的捕魚方式和海洋文化,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第一縷異鄉的色彩。

與此同時,也有來自台灣西部的漢人移民,他們或許是為了躲避戰亂,或許是為了尋找更為寬廣的生存空間,而輾轉來到了這片東海岸。他們帶來了農耕的技術和漢文化的傳統,試圖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紮根。可以想像,他們面對的是與西部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需要學習適應海風的強勁、土壤的貧瘠,以及變幻莫測的海象。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噶瑪蘭人的足跡也曾在此留下印記。這個古老的平埔族群,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遷徙,一部分人也曾沿著海岸線來到花蓮。他們或許是為了尋找新的居所,或許是為了與海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他們與山林共生的智慧,以及對自然萬物的敬畏,無疑也豐富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

可以想像,在鳥踏石仔的早期,不同族群的移民,語言不通、習俗各異,卻因為共同面對著大海的挑戰,而逐漸產生了交集與融合。他們或許會在潮汐漲落之間相遇,在共同的漁場上勞作,在簡陋的屋舍旁交流。他們的生活是艱辛的,卻也充滿了樸實的生命力。

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也是他們面對的巨大挑戰。早期的漁民,或許只能依靠簡單的漁具,划著小船,在近海捕撈。他們需要熟悉潮汐的規律,辨別海流的方向,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中尋找生機。每一次出海,都可能是一次與自然的搏鬥,充滿了未知與風險。

除了捕魚,他們也可能在沿海的土地上開墾 небольшие 田地,種植一些耐鹽的作物,或者利用潮間帶的資源,撿拾貝類、海菜等。他們的生活是簡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保持著最直接的聯繫。

孩子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天真爛漫的風景。他們或許會在海灘上追逐浪花,撿拾奇特的貝殼,或者跟隨著大人們學習捕魚的技巧。大海是他們的遊樂場,也是他們最早的課堂。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著海的故事,感受著海的呼吸,培養出對海洋的特殊情感。

鳥踏石仔的早期生活,或許沒有現代社會的便利與繁華,卻充滿了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樸實情感。那時的海風,吹拂著不同族群的面龐,也吹動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決心。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片海邊的土地上,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園,也開啟了「北濱傳說」的序幕。那是一個關於海、關於人、關於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


春風吹拂花蓮岸,碧海藍天映朝暘。桃紅柳綠新妝媚,遊人如織共徜徉。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