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聊天也能赚钱,是怎样一种体验?|100个不上班的人

林安
·
·
IPFS
今天是“100个不上班的人”第六期,分享的是在垄断通信国企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研究总监,如何通过成功转行,过上“与人聊天”也能赚钱的理想生活。

工作几乎占据每个人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所以工作开心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过去,人们在事业单位有一份能做一辈子的“铁饭碗”,就很满足;现在,互联网创业的热潮打破了人们对一份稳定事业的期待;与此同时,自由职业、斜杠一代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职业选择。

是时候重新定义工作了。不做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工作还有多少种可能?一个不上班的人,又将如何存活于世?

 在这个宏观庞大的社会问题下,我试图从一个个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我将陆续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希望从这些人的生活中,你我能得到答案。

今天是“100个不上班的人”第六期,分享的是在垄断通信国企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研究总监,如何通过成功转行,过上“与人聊天”也能赚钱的理想生活。

高亮通知:

今天的文末有上一篇文章:“自由撰稿,如何从0开始做到月薪几万?” 的主人公葛亚坤的线上分享会通知,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马华兴 40岁
北京  职业咨询师/培训师

马华兴是通过《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这篇文章找到我的。大概介绍了一下他的个人背景经历后,我们决定约个时间好好聊聊。

正巧那周他来上海出差,于是我们约在了一家餐厅见面。

见面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到他的个人介绍里写着“13年通信行业工作经验研究总监”、“高级职业咨询师”、“新精英高级培训师”等称号,心想这大概是一个说起话来一板一眼的“职场老油条”,这种“职场专家”我平时在工作中见过太多了。

但见过真人后却发现,这个背景看上去十分“正”的理工科大叔,原来是一个说话风趣幽默且十分接地气的人,他“职业”的外表下有一颗文艺的心,等待着与之交谈的人去发现。

下面是职业咨询师马华兴的故事,相信这篇文章对每一个正在犹豫要不要转行,辞职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人,会有一定帮助。

转行:
30岁那年,我明白了时间有限

在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辞去外人眼中高薪工作并抛弃家庭的主人公某天毅然抛弃了这一切,独自一人去一座完全陌生的国度学画。

“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面对外人的不解时,他这样说。

当初读完这部小说,这句话带我的感触最为震撼。

“我的内心也有这个力量,只是一开始不强大,但它会让我做出一些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我能控制的。”在马华兴讲述自己转行经历的知乎回答中,这样写道。

高中时,马华兴喜欢写作,他曾经写了好几个作业本的武侠小说,在班里传看。但是大学选专业时,经历过物质困乏年代的他,却选择了更容易赚钱的通信行业。但他深知自己并不会在这个行业干一辈子,因为他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人文。

以致于大学期间,他把明明可以拿去泡实验室、做编程的时间,都用在了打辩论赛上,并且代表院系拿过冠军。

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马华兴赶上了通信行业发展的好时代,他进了国内一家知名通信运营公司,跟着一个默契十足的好上司,做了不少好项目,也跟着在公司一路晋升。

那时候,他每天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做项目、出差、赚钱,那几年他的收入也确实得到了飞快提升,一路顺风顺水、升职加薪,最后做到了研究总监的位置,在北京有车有房,工作轻松、家庭美满。

这样的经历听上去已经是世俗定义里的成功,马华兴却说,工作的一开始,他内心深处就知道——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

这种想法像一根深埋进肉里的刺,大部分时候不会有知觉,但每当他感到郁闷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刺痛他一下。

他隐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想过无数次转行,但就像他后来做职业咨询师后,遇到的每一个想要转行却又无比纠结的客户一样:离开舒适区的恐慌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他们始终迈不出那一步。当然最关键的是:他深知如果没想清楚离开后去做什么,以后只会更加迷茫。

在国内一家垄断电信国企干了十几年,带领一支20多人的团队,职位是研究总监。这份工作的年收入和稳定程度,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个大概。

有个词叫“沉没成本”,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越多,就越舍不得放弃这件事情。所以马华兴当时做出转行决定需要下多大的决心,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个大概。

“我曾经不止一次问自己:要不要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再一次又一次否定。我给了自己很多理由,比如:那个工作不赚钱哦,挑战很大哦;把兴趣变成工作,你可能会失去那个兴趣哦。”

但在纠结的同时,他也在利用业余时间做着各种尝试。

比如写书,他从2006年开始撰写他的第一本书《解惑3G业务》,这本书和通信行业有关,后来也获得了不少的销量,却并不是一本完全技术的书籍,里面有很多人文的思想;

再比如在公司论坛开设专栏,为公司里对职场感到困惑的年轻人答疑解惑,这算是马华兴正式开始做职业咨询前的一段雏形类的咨询经历。

就这样纠结到了30岁,他才意识到“如果总是这样,我会继续这样活到40岁、50岁。”

每个人最多只能活30000天,钱是永远赚不够的,但时间却是有限的。马华兴说,“30岁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一些意义,即,过程本身才是意义。”

于是,马华兴正式踏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离开国企,转型互联网。

创业:
创业半年后,我开始后悔了

从老牌国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互联网创业团队,可以说是一次大跨度的转行,而且这件事情发生在已经迈入而立之年的马华兴身上,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那是一家马华兴的朋友创立的公司,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负责团队的产品,为世界排名前五的软件公司服务。

新的行业、新的团队、新的沟通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刚开始马华兴每天都在恶补大量新知识,而真正令他感到焦虑的并不是工资缩水成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而是创业团队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

以前在国企习惯了项目周期长、研发效率低的工作节奏,到了互联网创业公司,快速的迭代和产品优化导致每天都有新 bug 要解决。

在那家公司仅工作一年时间,10 来人的团队就已经开始同时研发推销多款产品,力不从心的马华兴觉得他们应该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一款产品上,打磨精品;而合伙人却认为应该多做几款产品,哪款做得好就把哪款卖掉。

内部矛盾就此出现,马华兴开始感到后悔:“之所以加入互联网创业公司,是因为我希望工作两三年后,公司卖掉能实现财务自由,但现在看来这不是两三年就能做成的事。”

马华兴开始有点怀念他在国企拿着高薪、工作清闲的日子。当初正是因为害怕浪费时间,而选择从工作了十几年的国企离开,现在依旧在消磨时间做着看不到希望的事情。

“我就想我图啥?”马华兴说,这种后悔的感觉随着时间推移越发强烈。

而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对自己曾经的选择感到后悔,如果这种后悔还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多年后,每当有面临职业转型而又十分纠结的客户前来做咨询时,马华兴都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多年后,你对今天所做的决定后悔了,那么选择哪一条路的后悔程度是你不能承受的?”

一般问完这个问题后,大多数咨询者心中已有了答案。

一年后,马华兴所在的公司在政治博弈中牺牲,平台停止了服务,他们争取卖出了一小部分,团队正式分钱散伙。

“航海了大半圈,岛上没啥宝藏,就收了几个贝壳。”在后来的知乎回答中,马华兴这样总结这一段经历。

但这段经历也并非虚度,他对马华兴最大的帮助是:让他想清楚了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体验过国企的管理,体验过互联网的产品管理,也体验过写书、培训、咨询后,就切肤知道,什么事情是仅仅为了那点钱去做的,什么事情是哪怕回报少,也愿意去做的了。”马华兴说。

人生路上绕了一大圈,最后终于还是去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马华兴感到解脱,心中的后悔也开始逐渐减少。

接下来,只要在自己喜欢的那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就好了。

职业咨询:
与人聊天还能赚钱,这是我的理想工作

职业咨询,这个概念在国内从诞生到逐渐被大众知晓,且有人愿意为之付费,并没有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一名职业咨询师做一次咨询价格在500-2000元左右。如果只做咨询,他们的年薪大概在十几万,但咨询师一般还会出去做培训,这是另外一笔比较大的收入来源之一,马华兴说他身边做得比较好的职业咨询师,年薪40-50万不是问题。

但想要进入这一行门槛却比较高。不仅需要一个很好的过往背景背书,比如知名外企或国企的管理层职级、人力资源总监或知名高校的老师、某一行业的专家等,还要擅长与人沟通且喜欢与人聊天。

马华兴发现他过往的职业经历,都正好符合这些标准,而且他在国企时积攒了很多与客户沟通、对外宣讲的经验,也喜欢与人聊天,表达欲旺盛。

正好那时,职场类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正在筹办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师的机构“新精英”,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了这家公司,挂在他们名下开始学习培训与接单咨询。

马华兴在新精英上的个人主页

他先系统学习了职业咨询的所有知识,然后从企业培训做起,先后去一些企业或高校做职业规划的理念、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起初,他的培训技能并不好,为此他花了将近1000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去刻意练习,与此同时也在继续撰写自己的第二本书,为以后的独立咨询做准备。

一年后,新精英开了咨询业务,马华兴顺利成为第一批咨询师。之前一年的学习、讲课与积累终于派上了用场,在职业咨询师这个行业刚开始新兴之时,他乘上了这艘快船,此后一做就是7年。

现在,马华兴一共出了4 本书,咨询过的案例共有700多例,平均每周见2-3人。

马华兴已经出版的四本书

除此之外,他每个月还要去上3-4节线下培训课,其余时间就做一些线上课程和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或者受邀去电台做做分享,写一写其他平台的约稿等。每周工作4-5天,自己控制赚钱的时间,生活不算太紧绷。

与之前两份工作不同的是,他很享受目前的状态。

“咨询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我在启发别人的同时,也能从别人身上收获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咨询很享受,因为我看到了每一个人的传奇。”马华兴说,这种不带功利心地与人沟通,是他所喜欢的。

“就像每个女人都幻想有一天可以每天淘宝还能赚钱养家,每个男人都幻想每天打游戏还能赚钱养家一样,对我而言,咨询就是这样一件事情。”马华兴说。

后记

在和马华兴聊完回家的路上,我们聊起了“焦虑”这个话题。马华兴焦虑吗?答案是肯定的。焦虑几乎是这个时代人群的通病。

“焦虑知识变现究竟能不能长久繁荣下去。”

“焦虑互联网哪天万一不行了怎么办。” 

在时代的巨变面前,个人努力从来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是马华兴的焦虑,也是大多数人的焦虑。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马华兴说,他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2015年以前,找他做咨询的案例都很丰富多样,有人梦想去弹钢琴、有人想当音乐人、有人想去旅行。但2015年以后,这种人变少了,大家焦虑的点普遍都是怎么挣钱。

互联网寒冬、股票暴跌、创业维艰、房价上涨...大环境的改变把人变成了一台满脑子都是怎么赚到更多钱的机器,成功学也因而有了得以滋生的肥沃土壤。

曾经有一名咨询者问马华兴:“我现在还有点焦虑,怎么办?”

马华兴反问他:“假如你从来没有过这种焦虑,那生活会是什么样?” 

得到的答案是:“可能会和同事们一起混日子。”

“那哪种是你想要的生活?”当时的马华兴这样问他。

然后他就明白了,焦虑对他而言的价值是什么。

马华兴&林安
快问快答

林:不喜欢本职工作,想转行,有什么办法?

马:先折腾学习点新项目,建立一些人脉。我经手的大部分成功转行的人,都是在咨询之前就有了能力的储备。比如有一个开手机摄影培训课的朋友,转行之前就喜欢去世界各地旅游,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并得到了圈内人士的认可,才正式辞职去做这个事情。

有人说想做培训师,问我该怎么做。我会跟他们假设,假如你是一名培训师,想让别人花钱听你讲课,你背后总该有一些描述,你觉得你背后的描述写成什么样,别人才愿意听你的。然后他就明白了他做不了。

在找我咨询过想转行的人中,有一类人在转行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两年的经验,学习混圈子,最后转成功了;有一类转来转去发现哪里都是坑,最后心里踏实了,重新回去上班;还有一类人什么也没干,最后该难受还是难受,这种人最多。 

林:大部分不想上班的人,有哪些共性?

马:以前我在喜马拉雅有门课专门讲这个,职业应该怎么选择。

职业包括行业、职能、企业、城市、上司关系这五要素。

这五个要素如果你都做得非常好,那工作就会满意。很多人不满意要么因为这个职能不是他想干的,或者行业不是他想干的,或者跟老板性格不对,或者企业文化不好、加班文化盛行。

我当时做了一个调查,让大家给自己现在工作的这几个方面打分,满意度1-10分,你猜最低分的是哪个?

上司关系。大多数人处理不好上司关系,其实也是不适应企业文化。他们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烂的组织,拥有一个完全不认同自己的上司,这个是他们工作不开心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服务的人不是他想服务的,原本以为服务的是客户,结果来了一个老板,得先服务他,关键是老板还不是自己可以选的,而是公司配的。

林: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怎么办?

马: 一份工作,综合考虑这3个要素:胜任力、兴趣、钱。在这三者里面找到的交集,就是完美工作。

比如从你胜任的工作里面排个序,在这些工作里能挣钱的再排个序,然后找一个交集。举个例子,一个人说喜欢写作,但是作家不挣钱,那你可以做文案,文案挣钱。

但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完全不挣钱,如果你可以承担后果你就去做,不能承担后果,就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多数人最后都把想做的事情当兴趣爱好,然后重新回去上班了。

林:职业咨询师应该具备什么基础?

马:首先要有背景,要么是心理咨询师,做了几年心理咨询,想往职业方向发展。这种可以学一些职业咨询的东西,把自己的咨询方向往这方面靠。

还有一种人之前有做人力资源行业的背景,做到过总监级别。这种人对职场比较懂,很多咨询情况一般也遇到过。总之背景要让别人觉得你比他懂,很专业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没有这些背景,那就是某行业里的达人,特别懂这个行业,那你就做这个行业里的职业咨询,“在行”里有很多人这么做。

林:职业咨询有哪些语言上的技巧?

马:很多,比如不能判断和评价别人, 有一些人来咨询前心里已经对咨询的事情有倾向了,但他需要有个人帮他看看这件事情有没有风险,是他没注意到的,以及这个风险他能否承担。

所以做咨询的时候要通过跟着他走让他看到坑,用语言的形式让他跳进去,然后再帮他爬出来。

你不能对他说“看!前面有坑,你别跳啊。”你得说“这样吧,我跟你一起跳”,跳进去了再告诉他“坏了,遇到坑了。怎么样,一起爬出来?”

还有心理咨询是个双向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希望是最重要的,他如果对自己都不抱希望,那我们也没办法。

我们能做的是一种引导和启发,帮他看清自己的一些观点,使他的认知和行为最终达成一致。

再就是很多人说的话其实都是有假设的。比如我在咨询时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就是有假设的。“你确定自己的优势了吗?”他说确定了,那我再问“还有吗?”这背后其实就是假设还有。

再比如,有的咨询者说 “我这个人很内向,所以与人沟通不好,我的领导老数落我。”这就是一连串的假设。

他假设自己是性格内向的人,但是他怎么确定这一点?是自己认为的还是别人说的?然后“内向=沟通不好”,这又是他的另一个假设,包括沟通不好领导就会数落自己。

所以看清楚咨询者每句话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在咨询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他一说我就能听出来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叫元认知。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她放弃了联合国的工作,去日本乡下杀野猪 | 100个不上班的人

不上班的第3年:重拾热爱,商业理想

33岁的半退休生活,框架之外的非主流人生 |逆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