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吳貳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腐文化中進化的「壞」男人們

吳貳說
·
·
女性透過投身進腐文化中,可以暫時忘記現實中的性別枷鎖,拋下女性身分,享受不受男性凝視的情慾,自由選擇攻、受的角色,而不總是被迫要當被進入的一方。既然如此,為何腐女們需要把這些壞男人放進故事中?

腐文化當中出現壞男人其實也不算什麼新鮮事。

不如說腐文化一直以來都有點著迷把壞男人與浪漫故事聯繫起來。不論是把強暴解讀成「我不顧性向的想要你」的愛,又或是「只有我能改變他,他也只聽我的」的綁定想像,壞男人都是一個非常適合浪漫想像的符碼。

只是怎樣算「壞」?這個定義似乎一直在改變,甚至是逐漸拓寬、開始與我實際生活的現實接軌。這著實讓我嚇了一跳。

在以往說到「壞男人」,第一個想法可能會想到強暴。

但強暴這件事很少以BL想像的方式發生。基本上,我們是很難在現實中找到那樣被詮釋成浪漫的強暴的。大部份人實際在生活中遇到的壞人,應該更接近:情緒勒索、沒有承諾、道德觀淪喪但說成是你的錯、一下出現一下又消失,等等等等,讓人難以捉摸甚至是有毒的行為。

沒錯,今天要談的就是這樣的「壞男人」,是如何出現在腐文化當中的。


壞男人們開始在少女的幻想中養、套、殺

我想第一個需要注意的背景變化,肯定是交友軟體的誕生了。

交友軟體創造了極度方便的局面,認識人不再需要長久相處或事先承諾。這個失敗了還有下一個,即使彼此約出來見面也不等於停止與其他人聊天,就算做愛了也不等於承諾什麼,一切都變得更加輕鬆且容易。琳瑯滿目的候選對象都在交友軟體上,外表身高學歷年收通通都可篩選,等著你右滑放入購物車。這樣的消費主義正在改變戀愛互動的邏輯。

這現象有正反兩面。好處是,我們比較不會被傳統規範所綑綁,性解放前所未有的蓬勃;壞處是,我們不再是人,而是商品,等著出售,等著被淘汰。

也因此少女們經歷的暴力與以往開始產生區別。以往的遭受的暴力是長久的、可見的、直接的,例如跟蹤、性侵、家暴。但現在遭受的暴力卻更隱微:

你要變得更符合主流市場喜好,這樣右滑你的人才會更多。

你要瘦、要美、要白、要懂化妝懂穿搭懂運動懂愛自己、要符合短髮控的喜好、要懂得對性開放、要懂得不束縛男人、要懂得不嫉妒……你被拋棄是因為你不夠好,你應該要更用力檢討自己,而不是責怪對方不願承諾。


這確實是我經歷過的生活,然而腐做為一個幻想的文類,理論上是與現實有所距離的。

女性透過投身進腐文化中,可以暫時忘記現實中的性別枷鎖,拋下女性身分,享受不受男性凝視的情慾,自由選擇攻、受的角色,而不總是被迫要當被進入的一方。

既然如此,為何腐女們需要把這些壞男人放進故事中?


透過重新詮釋奪回的主動性

薛西弗斯被處罰重複推著石頭;追求自由的艾連(進擊的巨人主角)被困於自身命運中。女性也同樣的被困於一日又一日的父權暴力下難以逃離。這看似無解的宿命,實際上卻能夠透過再詮釋來獲得選擇的自由。

若我選擇去推石頭,那日復一日的推石頭就有意義;若我選擇踏上宿命,那這樣的結局正是我選擇的,因此我擁有了自由。因此:

若我選擇相信你對我的暴力只是一種浪漫,只是一種不善於表達愛的表現,那麼,我就不是受害者。


這是腐文化帶給女性的選擇與想像。於是女性在日復一日的性侵、性騷擾、情感操縱下,長出了新的可能。並且在虛構作品的故事上,再推了一把:

你性侵我是因為我只能是你的唯一,我對你的吸引力大到你從此以後無法在選擇其他人;你情感操縱的習慣會導致你的人生中只剩下我能接受你,於是你不得不承擔我受傷的責任,耗費大量力氣將我尋回。

於是,腐文化中的再詮釋得以產生。這些暴力得以被浪漫化,令腐女感受到「萌」。


只是這樣的「萌」,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任何現狀。這導致沒有進入腐文化語境的他者來說,這些腐文化不過就是父權的再複製。除了強暴與情感操縱的再詮釋外,攻受分野基本上也承襲了男女的權力位置、甚至不可更換。除此之外,腐文化當中興起的ABO與BDSM性別化,也是在試圖重複性別本質論,即使創作者們試圖在這些框架下闡述理念,卻也不可否認,腐文化的本質終究是娛樂,而非倡議或論述。

以上的自由論老實說更接近詭辯。若人真的有所選擇,實在不必改變自己的真實感受以重新詮釋現實苦痛。對我而言,這樣的「詮釋」,無疑是一種認知失調──如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般,你只想逃離受害者身分,卻放任現狀延續,甚至複製現狀,並把這稱之為「浪漫」。


腐文化究竟是賦權的,還是父權的?

「腐」做為一種次文化中的次文化,研究與討論還在逐漸成形。即使「腐」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被大眾所接受,但這並不等於腐真的被當成一類中心思想所採納。腐不過就是女性之間的玩鬧、不過就是女性閒暇時間會選擇讀的文類,這既沒有任何嚴肅意義、也不具有任何倡議性質。

真的嗎?我並不同意。

最大的一個疑惑是,為什麼女性不論性向,幾乎都會喜歡上腐文化?同時,異性戀男性卻像是本能性的害怕、迴避腐文化?或僅在為了討好女性上才願意演繹其內容?

如果腐文化僅是父權的複製樣版,那為何會造成這樣的性別差?為何女性在裡面暢遊,男性卻因此感受到危險、甚至是第一次感受到女性處境?

這件事本身就太有趣了。即使腐文化看似等同於男同志文化,但兩者的根基並不同。腐文化由女性所想、女性所創,實際上更接近少女漫畫,只是角色都替換上了男性的皮與性器。這些故事中不乏守貞與體位固定的描寫,而這也是父權規訓中所期待女人做的:你不能放蕩、你不能妄想使用陰莖進入他人,你只能被進入。

如果腐文化真的那麼平凡、那麼父權,為何不是男性在消費,而是女性在消費?


我認為最主要的理由如下:

  • 腐文化幾乎是無視父權下,對於一段感情應該如何發展與維繫的規範。這成為女性能暫時逃離物化、厭女,因此可以放心探索自我選擇的場所。
  • 同時,透過披上男性的外表,女性可以遠離做為女性的義務與權利限縮。女性可以不必守貞、假裝對性沒興趣、堅持一對一、只能被進入。女性也可以去主動進入他人、慾望他人,並尋找性與感情之間的平衡。
  • 最後,腐文化賦予女性「身為男性的特權」。這讓女性有機會嘗試做為父權受惠者的感受(堅持攻受固定、掰彎或騷擾異男),並透過這些內容獲得一些心理代償。


我們可以從這三點看見腐文化複雜的面貌與多樣性。可以說腐文化是女性在尚未逃離父權與厭女文化下,暫且的權宜之計。腐女們拋棄女性身分,嘗試理解父權規則,揮舞著虛擬的陰莖以肯定自己的慾望,同時與腐女伙伴們親暱的分享著自己的性癖。

於是,腐文化就此成為僅為女性存在的樂園。


「進化」的壞男人們,會讓腐文化跟著「進化」嗎?

當這波壞男人趨勢逐漸與現實接軌的現在,腐文化實際上也出現了許多超出框架的內容。跨性別其實時不時的就會在腐文化中現身,也有不少作品細緻的探討了出櫃的痛苦。

在男同志厭惡的表示腐文化消費了他們之後*,腐女們可說是在更接近真實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時,腐文化也做為一個承接被主流內容擠出的最後樂園,含括了不只異性戀女性的身分,女同性戀、男同性戀、甚至是部份異性戀男性,都逐漸的加入了腐文化的敘事當中,並且離父權下所框出的異性戀規範越來越遠。

我非常相信,腐文化是得以成長的、能反應現實的,我們的樂園。


最後的最後,我其實不覺得「進化」的責任在於腐文化身上。腐文化終究只是給女性喘息的空間而已,離開這樣的幻想,我們終歸要回到現實中。映設了現實的腐文化,僅僅是反應了社會的變遷,並回應了努力從中撐出空間的女性們而已。

我相信在「壞男人」趨勢後,腐文化會逐漸迎來下一波的進化,也就是對浪漫敘事想像的打破:

爛人就是爛人。不要肖想了。

好好找個心智穩定的對象談戀愛(或不談戀愛)不好嗎!(吶喊)

 

註釋及參考資料

*溝口彰子,2016,《BL進化論》, 黃大旺譯,麥田出版。

網路資料:

MPlus | 所有腐女都是虛擬女同志:《BL進化論》

やおい - Wikipedia


(原文於2022/9/9發表,於2023/3/30進行修訂)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