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2.2 外婆菜
昨日寫了“家”於我而言是什麼,感覺比較倉促,有些虎頭蛇尾。想再稍微嘮叨兩句。其實我在根本上還是逃不過那種普遍認為的“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之觀念,而對我來說可能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家人便是外婆。儘管現在孤身在外,揚言“四海為家”,其實是明知外婆還在那兒,那兒便有著我對“家”的念想,無論走到哪兒,也可將隨處棲息之地稱為家,但真正意義上的,觀念上的“家”只有一個,即以外婆為主體,伴隨著其餘家人的老家。
最能讓我想起“家”的物件也和外婆分不開。記得剛來北京上大學的時候,食堂裡有“外婆菜拌飯”,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外婆菜”(湘菜裡的一種叫法)。對我來說,外婆做的飯菜就是我對家的掛念。
外婆的菜單就那麼幾樣,小時候並不太喜歡吃。清明時節外婆會去鄉下擇一些艾草(老家我們俗稱“棉花草”),然後包上滋猶的芽菜肉餡兒。我不愛吃,因為喜歡甜的,不愛咸的。過年的時候老一輩川人大都愛做好多香腸、臘肉,晾乾了放進冰箱可以吃大半年。但我小時候幾乎沒吃過幾口,總覺得很油。六歲以前我是那種“夢中情孫”,胖乎乎的,臉蛋也圓嘟嘟、紅撲撲的。後來因為腸胃出了點問題,瘦的幾乎皮包骨頭。(用四川話叫做“抽條子了”,哈哈哈哈,很形象吧!)於是外婆總想給我補些油水,差不多隔個十天半月就會有土雞湯、豬蹄湯。而且湯裡只象征性地撒些鹽,讓年少的我著實難以下嚥。外婆會解釋不放太多的鹽是保持湯的原汁原味,這樣才能更有營養。奇怪的是不管怎麼補,我再也胖不起來了。
外婆也會有一道拿手菜。應該西南的小夥伴都知道,回鍋肉可是絕佳的米飯搭子!外婆會先精選一塊半肥半瘦的五花肉,焯水之後去皮(因為我不愛吃肉皮),再切成薄薄的肉片備用。這一步是做好回鍋肉的精髓,同生煎肉、鹽煎肉不同,回鍋肉是用煮好的肉再炒,所以叫“回鍋”。一般會搭配著蒜苗,或是洋蔥等素菜。我還有個癖好,就是剛出鍋的回鍋肉我也不大愛吃,而是愛吃,等到下一頓,將剩下的回鍋肉再回一次鍋的。之後一直求學在外,雖然每個川菜館都會有回鍋肉,但總不是外婆做的味道。外婆的回鍋肉不柴,也不油,另外鹽糖比例搭配,是我獨愛的那種咸甜咸甜的感覺。(有大半年沒吃過了,嗚嗚嗚嗚嗚)
但自從來了北京之後,我發現自己竟然不再討厭香腸、臘肉了,每到成都人的餐館都要點“老媽蹄花”。可是無論吃了多少家,還是找不回外婆的獨家風味。那是一種熟睡在味蕾記憶深處的,有著特製“秘鑰”才可開啟的味道。那是屬於我的,僅讓我魂牽夢縈的“外婆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