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紀錄|鹿野神社|「混搭風」神社,昔日「台日合作修繕」的風光不再
如果你已經來到鹿野,也可以順道來鹿野神社(龍田神社)看一看,他跟鹿野高台距離不到10分鐘,算是一個簡單可到達的小景點。
本來在查資料的時候,很期待拜訪這個在台灣的「日式神社」,畢竟疫情前本來計畫要去日本自由行,日幣都換好了,可是殺出病毒這個程咬金,現在那疊日幣還在我的抽屜裡貶值。
(我好像在別人的留言提過不只一次,哈哈。看到狂貶真的會很想哭啊!!!)
雖然在查資料的時候有被「警告」,說這間神社雖然是與日本工匠合作修繕,當時還有上新聞呢,但是其實很像是「附設」在廟地內的一個設施而已,不要抱有太大期待。
沒想到現場看還是有點失望啊!!兩眼就參觀完畢,正面跟背面。
神社正面的大鳥居是大家來這邊的拍攝重點,不然也沒有管理者,也不開放參拜,真的也不知道從何「互動」起,只能狂拍照啦!
不是啊!說到在日式神社裡面的水......應該優先出現的是「手水舍」吧?!
突然冒出來的「許願池」直接讓我嚇傻,還是我太孤陋寡聞,這......難道就是台日合併?!
台灣人真的什麼地方都可以搭上許願池,這混搭風我都不知道該做何表情,投錢下去真的會實現願望嗎?
神社正面的植栽,跟我在網路上查到當年「完工」的樣子真的差太多,甚至我懷疑連鳥居都換過一輪,那顏色跟質地完全不同啊!
對比2015年落成的樣貌,短短幾年的時間而已,真的是......我都認不出來了。
因為新聞照片不方便直接轉貼,我就附在這裡。
鹿野龍田神社 中日重建首例(人間福報)(可以看到完工神社主體,及日治時期老照片)
龍田日治神社復原 完工後將開放(自由時報)(完工前主體及「許願池」的原始樣貌)
台日合作 鹿野神社復建落成(Yahoo新聞,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鳥居完工照片,長得跟現在的有些不同)
正面的石燈籠跟神社底座感覺有些龜裂又無人維護的感覺,起碼這植栽不要讓他這麼破敗或雜亂啊......看了都有點難過。
只能說大概就是一個小小的拍照景點,真的要讓自己宛如「置身日本」還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的。
為了怕我誤會「認錯神社」,我特別去Google map上面再找確認一次,意外發現還有2019年的空拍角度呢!
對比2015年的新聞照片,跟我現在2021年夏天去的時候,明顯可見2019年的植被被全部「打掉重做」,周邊的植物全部都被移除了。
由於鹿野神社是全台第一個神社復原的案例,具指標意義,負責修復的廠商請來日本神社專業修復團隊協助,洪東濤表示,從神社的復原、鳥居、石燈籠到碎步道盡量照舊時的照片復原,基壇也只是加強穩固,不同的是日治時期神社都是直接就地取材,以台灣紅檜建造,但台灣紅檜早已取得不易,而是進口日本扁柏,連神社必備的植物森氏紅淡比也保留下來。
引用自《自由時報》「龍田日治神社復原 完工後將開放」報導。
不過我現場看,碎石步道已經完全消失了,變成水泥地板,另外那些植物經過整個剷除,再重新種植,不知道「森氏紅淡比」這本該在每一間神社都有的植物,有沒有被保留下來呢?(我的植物辨識能力真的很差,要是有人知道的話,也可以留言跟我說。)
這張2019的照片,對比2015年剛完工的照片,可以發現原本靠近神社主體的小型建物也被消失了,本來應該在更靠近神社的地方,當時的「許願池」甚至都還沒有個影呢。
繞過神社主體,期待後方有些什麼,其實就......什麼都沒有。
第二眼就可以收工回車上的感覺。
倒是觀察到這鳥居,有起到他區隔的作用,畢竟鳥居之後就是神明之地嘛!
沒有讓中式廟宇的建築侵門踏戶,不過其實也超接近......也算是「特色」吧?
停車方面滿簡便的,可以直接開進廟內廣場,在右側有一條小路直接進來,不過我自己是停在外面的路邊,走進來也不用3分鐘。
廟內聽說也有展覽區域,同樣不用付費,好像是傳統農具之類的展示,不過因為時間跟體力的關係我就沒有進去了。
廟門口有些攤販,遠遠看到我看著「豆花」的招牌就吆喝他的產品,非常熱情。不過我實在沒有興趣,就沒光顧了。
最後別忘記,這邊有公廁啊!
這是這一站最重要的地方,鹿野高台的廁所要進去賣茶的地方,我這臉皮薄到一個不行的人,就害羞地說算了,這邊開車不到10分鐘,就能讓你解放自己!
算是一個有攤販可以補貨,有廁所可以使用,有鳥居可以拍照的小景點。
此外這邊外面的公車站牌,有一個「鹿野神社」的造型標牌,我真的很看不懂,上面那個是......中式的屋簷跟房子比例,配上戲台子?
怎樣看我都不覺的他像是神社啊!比較像是小土地公廟吧?
旁邊有一間飯店讓我好好奇,附近只有神社這景點,是以什麼當賣點勒?
好像是專門給想玩熱氣球或飛行傘的人,早上直衝鹿野高台的旅客住的,這外觀很吸引我,不知道內部裝潢如何呢!
以上就是小小的鹿野神社的分享,其實真的是「兩眼可以逛完」,除卻拍照的時間約莫10分鐘可以參觀完畢吧!
如果真的抱有期待,我覺得你來的時候肯定會失望。
不過如果只是當作一個休息點,順便走走逛逛,拍拍美照,也是還行啦!
只是這次整理龍田神社(鹿野神社)的照片時,加上找一些資料之後,覺得實在有點感慨。
有時候這種專業維修要完工很簡單,地方需要建設,需要行銷帶來觀光財,錢砸下去就可以剪綵,可是維護卻總是不到位,沒有一個真正在乎的組織進去監督。
台灣歷史教育長時間忽略台灣在地文史,隨著時間推移,就只剩下空殼。
想維護,也不知道從哪裡著手。
只能說才短短幾年,本來尊重專業,尊重文化而跟日本匠人一起完成維修的「龍田神社」,已經變成四不像,還要在其中看見「文化」,我覺得已經有點困難了,也讓我此行大失所望,大家如果經過,還是可以趁現在主體還在的時候來看看吧!
不知道幾年之後會變成怎樣呢。
贊助我一杯咖啡,讓我知道在創作路上有你陪伴。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zxx0531/ci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