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005:创新
00 《信睿周报》全新改版发刊词
万万没想到,在微信读书APP上搜到了信睿周报的01-48期的内容。
今年我才开始订阅实体报纸,对比于公众号上的单篇文章,微信读书无疑是一个更齐全方便的入口,阅读翻看过往发布的内容。
特地去公众号看了第一篇文章,也是改版后的发刊词。一直以来,阅读某个产品的发布说明/手册/来源缘由、尤其是在多年后才去回看,心底总能感受到一种自然涌现的感动。可能是因为:一来,多年后这个产品被自己发现了,庆幸自己与它相遇了;二来,多年后它还存在着、初心也仍在,是值得感恩的。
摘了一小段创刊理念,写得很好:
截至今年(2019年)国内已有上百家报纸停刊休刊,我们还在创刊。
并非要逆流而行,我们不过想以我们的方式,在移动读图时代下、滚滚知识洪流中,做一叶承载思想、迎风而上的轻舟,帮助喜欢思考的人们重返以文字为中心的纯粹阅读。
如果你恰巧也喜欢这个理念,Welcome on board。
全新改版的《信睿周报》(双周出版)将试图打破学科界限,重构一个严肃、优雅、充满理性讨论的精神世界。
以访谈、随笔、文摘、纸上展览等形式介绍国内外思想界和艺术界的前沿观念。
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这个时代的重要议题——尤其是新科技时代下,技术与人之关系——并作出回应。
为尽量减少对读者连贯阅读和思考的干扰,我们在文章中尽可能不放插图,不分栏目,唯以“起点”、“广雅”区隔主题长文和其他文选。纸质版采用细腻的80g玉白纸。
希望它能唤起人们在连贯阅读中灵光偶得的愉悦体验。
01 📰 信睿周报03期《张卜天:古人为什么不爱谈创新?》
在回答“古人为什么不爱谈创新之前”,作者倒是先回顾了“创新”的古今概念、在历史中的发展演绎。同时,也提及了与之相关的两个概念,分别是“创造性”、“现代性”,再提出对于当前竭力强调创新的背后思考。
A. “创新”的演绎发展
- 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语中的创新,指的是政治,意思是“在业已确立的制度和秩序当中引入变化”。
- 罗马到中世纪时期(5-15世纪):创新被译为“innovo”,在政治上沿用古希腊的负面含义。在诗歌和宗教上,指的是“回归和恢复到原初的状况”。“回归、恢复”的含义,一直沿用至宗教改革时期。彼时,“创新”成为一项罪名。
- 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17世纪):创新等同于异端,这是“创新”一词最具贬义的时期。创新有了最新的负面定义,就是突然的、暴力的、革命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特指一种阴谋。
- 19世纪:创新的定义由负面转变成正面。“社会创新”用于讽刺社会主义者,很多人认为社会创新剥夺了人的私有时间。但另一方面,社会创新的正面含义主要指政府改善社会条件和物质福利发起的社会改革。而法国大革命后(1792-1802),“创新”和“革命”越来越被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带有“革命”的含义。许多人赞美创新的同时,认为对创新进行责备是一种偏见。
B. “创新”概念
重构“创新”概念:创新通常被理解为进步(progress)和功用(utility)。
- 作为功用,创新使人们转向关注未来(而不是过去、现在),创新是有用的、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改善社会和政治状况。
- 创新,也被理解为人的进步。“progress”本意:”个人朝着智慧和德性的目标自然地发展变化“。而19世纪后,“进步”的主要含义变成了“无数个人对知识和物质的积累性贡献”,“进步”从个人变成了集体的事情。
20世纪开始,创新逐渐变成一个庞大的概念,涉及组织、宗教、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此时的创新,指的是技术创新,其它类型的创新都居于次要地位。
常见的,对于“创新”的研究有几个特点:
- ①规范性:创新总被认为是好的,很少有人质疑它到底是什么。
- ②施事性:说一个东西是创新的,要马上做出来,创新以政治政策为导向。
- ③乌托邦性:似乎创新成为一个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万灵药、通过创新能构建完美社会。
- ④以产业市场为中心,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若不投入市场,发明就不是创新。所以,创新是社会需求所驱动的,而不是科学驱动。
C. 与”创新‘相关的概念之一:“创造性”
“创造性”概念与“创新”概念类似,最开始并不受到鼓励、而19、20世纪后逐渐铺开:
- 自古希腊以来近一千年:“创造性”经由基督教进入人类的语言概念,但仅指上帝从无到有的创世活动。
- 17世纪:“创造性”这个词才出现在创世以外的活动领域、创造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开始被认为是源于个人的能力,而非源于神。
- 19世纪:“创造性”≈“艺术”。创造性的概念,不再要求”从无中制造”,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
- 20世纪:“创造性”概念进一步推广。被应用于科学技术和艺术等各人类文化领域。
不同文明中与“创造性”的联系:
-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都缺乏“创造性”概念,原因是文化。
- 希腊中与“create”对应的词仅有“poiein”——这两个词分别应用于宇宙论领域 & 诗歌领域。宇宙论领域,造物主利用未成形材料构建出宇宙、并非从无到有的创造,所以造物主是建筑师而非创造者。诗歌领域,诗人是“poietes”,意为“制造者”或“创作这’。而与诗人的自由创作不同,艺术家需要遵循规则、法则、不是创造者。
- 与希腊词“poiein”不同,拉丁语用两个词“creare”和“facere”来表达创造和制造,两者有重大区别,前者指神作为制造者,后者指人作为制造者。
D. 与”创新‘相关的概念之二:“现代性”
“现代(modern)”概念的发展:
- 现代一词,是在12世纪教会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但含义与今天并不一样。
- 今天所说的“现代”的含义,从16世纪开始,当时“现代”的出现只是为了定义一种艺术风格。
- 现在人们接受的整套对于“现代”的理解,是从科学革命时期、17世纪来的。
- 现代的时间观,是一种单向的、直线的、无限的时间观,不再像古代一样是一种循环或者世界末日的时间观。
E. “现代”与时间意识
“现代”的英文词“modern”,词源上来自拉丁词“modus”,意思是尺度(measure)。后来“modern”的一系列派生词都源于一个晚期的拉丁词“modernus”,即时间的尺度,也就是“当下”(just now),就是“看现在这个时刻”,这是“modern”本质的意思。
所以,现代本质上就和时间相关,只不过不再往过去看了。
现代性的显著特征就在于聚焦于我们眼前的东西而忽视更深的起源。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现代的,就是通过时间来规定自己的存在。
一位古代人怎么看待自己呢?
他不是通过时间来规定自己的。他通过其土地或位置、种族或族群、传统或神祇来规定自己。
古代人首先不会说我是一个现代人或是古代人,我是在一个什么时间中的人。他想到的是他周遭的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生活的土地,等等。
现代意味着“新”,意味着前所未有的东西。把自己理解成新的,就是把自己理解成自我发源的、彻底自由的和有创造性的,不再依附于传统,也不是由命运或天意所主宰,他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
要成为现代的,就要自我解放和自我创造。人不仅存在于历史或传统之中,而且要创造历史。我们现在天天说自己要创造历史,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在古代,历史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
因此,现代不仅意味着通过时间来规定人的存在,而且意味着通过人的存在来规定时间。
F. “现代与个人主义”
钢琴家古尔德说过:“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诉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这句话道出了现代的本质,与之相连的就是个体主义。我们现在都在强调个体、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发挥独特的价值,这就是个体主义,这个概念就是从现代性的历史过来的。
G. “创新” & “创造性” & “现代性”
创造性概念从一开始缺失到专属于艺术领域,再到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和各个领域,在不断发展,且和文化相关。
而现代性的倡导者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此来提高现代人的地位。
实际上,一个完全稳定或僵化、从不容许改变的传统是根本不可能的,也从未存在过。变化和出新其实是自然、社会乃至个体的一般状况。
《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阴阳相交自然就会出新。《大学》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这里的“新”是自然地“出新”,而不是人为地“创新”。《圣经》中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事情其实都已经发生过了。
"竭力强调新,挖空心思去创造新,恰恰意味着个人失去了自我和独特性。盲目求新求变反而会使生活显得更为贫乏、苍白和动荡不安。这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精神状况。"
那么,这里就留下了一个问题:今天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
链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