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回顧|危機、重建、太平洋:來自田野的末世觀——林浩立教授訪談

侃侃
·
·
IPFS
·
published by Andrew Svk on unsplash

末日時在做什麼? 可以來拯救嗎?

Q:如果要請教授做一個簡單的對末日的想像的話,你覺得末日會是什麼樣子?

A:我有想像過末日的樣子,可是那種末日並沒有明確的二十四小時倒數,我想像中的末日是很漫長的。

因為一些特殊安排,我太太正在國外工作,因此我現在一個人在照顧我六歲的兒子。所以每當我想像末日時,我會想像一種秩序都已被破壞的世界,我必須要獨自帶著我兒子生存的情境,這對我來說是最深刻的。我也不知道為何是這種情境,但是我並沒有那種核彈、病毒甚至殭屍那種末日的想像。我腦中的畫面是我帶著我的小孩,好讓我們兩個,特別是他,能夠生存下去。

我自己是做人類學研究的,我在斐濟做田野調查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進入田野模式,我彷彿變得刀槍不入,可以走非常長遠的路程不喝水不吃東西。我相信我的兒子也具備這樣的能力。我不會想像末日有著倒數計時,告訴你二十四小時後世界將會毀滅,末日是很漫長且需要長期奮戰的情況,我腦中的畫面會是我和我兒子攜手度過末日。


人類學家眼裡的末日與恐懼?

Q:末日的概念出現在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中,教授的專業領域人類學中有沒有和末日有關的研究可以分享?

A:你當時跟我提到這個主題我就非常有興趣,因為人類學,特別是我在做的太平洋研究裡,有一個文化現象跟末日的意象有十分強烈的連結。貨物運動Cargo Cults(又稱貨物崇拜、船貨運動)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出現,當地人認為世界最終會走向終結的階段,當終結發生時,他們的祖先會帶著大批的財貨重返世界,讓原本處於匱乏狀態的人們在物資的幫助下改善生活。這個船貨運動的起源跟當地的歷史及生命經驗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在太平洋地區投入了大量的人物力資源,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些資源在戰爭結束後全部離開當地,因此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喚回那些物資。當地人開始進行一些非理性,甚至接近迷信的儀式。例如建造飛機跑道、模仿美軍的穿著跟敬禮的儀式,目的是祈求物資能夠重新回到他們的生命之中。

當我想到人類學裡的末日時,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這個狀況。對他們來說末日並非終點,雖然階段迎來了終結,但生命會繼續走下去,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我們一般在談末日或有末世觀的宗教時,可能會預設時間的終點,比如說基督教的最終審判。不過船貨運動不同,比起終點更像是時間的接續,透過重大的事件來延續他們理解的世界觀,船貨運動也只是其中一個事件而已。在太平洋,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值得恐懼,末日不是失序,而是讓現有的秩序可以重新被建立起來。

published by Jill Heyer on unsplash

宛若末日的肺炎與世界封鎖

Q:肺炎疫情從年初開始到現在,造成了禁航的措施,或是大型活動被禁止。想請問疫情對教授的專業領域或是今年的行程造成了什麼影響?

A:衝擊非常非常的大。人類學的海外田野根本不可能去,即使是國內的田野也要考慮到當地的防疫措施。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期,有些部落社區不是完全封閉就是設了很多管制。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強調「沉浸式」的研究,這樣的狀況對我們來說是相當大的危機,有許多研究人員和拿獎學金的研究生研究工作中斷,研究經費也必須要有額外的調整,造成的衝擊滿大的。

人類學對我來說是一門總是認為自己處於危機當中的學科,這次疫情帶來的挑戰不是很稀有。八零年代時有後現代的挑戰,認為人類學從田野調查蒐集到的資料都有詮釋方面的問題,當時就已經開始出現對人類學價值和必要性的自我批評和反省。甚至在更早之前,人類學的殖民歷史背景中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也讓這門學科開始自我質疑。我們都走出來了,所以這次的疫情雖然衝擊巨大,但就人類學的發展過程而言,其實不會是很意外的狀況。

這門學科不斷的重新調整,思索下一個方向可以怎麼走。現在有許多有關資料蒐集的討論,田野調查無法進行使得我們開始更重視數位的虛擬空間、虛擬社群,更重視超越空間的連結。雖然我知道有幾個人類學家認為疫情對人類學的挑戰是最巨大的,但我覺得其實還好,因為人類學非常具有彈性和危機意識,總是能自我調適找到新的出路。

事實上我也找到了新方向,跟我在斐濟的環境研究完全不同,反而有了更多想像空間。我認識的學者幾乎也都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重新思索自己關注的主題。其實有時候不見得需要透過遙遠的田野來尋求,說不定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也能找到一些看似不相關,但其實基本關懷很接近的新研究題材。

published by Erik Mclean on unsplash

回頭看看2020

Q:今年也即將進入尾聲了,想請問教授對2020年有什麼看法?

A:對我而言,今年是很關鍵的一年,不只是在研究規劃上,我的人生也算有了新的安排。我的小孩原本在國外跟我太太生活,我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在六月底時飛過去接他回來一起隔離十四天,我的生活模式開始圍繞著小孩走。他讀小學一年級,十二點五十分就下課了,因此我的時間變得很零碎。不得不說新竹真的是一個適合帶小孩的地方,有很多課程活動還有適合給小孩做的事情,在幫他做了種種安排之後,生活也產生了這樣的變動,可是我也因此更享受我的人生。

不過帶小孩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比如說每晚九點陪他睡覺,凌晨一點到三四點就變成我的工作時間,所以疫情帶來的時間感變化,對我來說是感受最深刻的。前兩年我的小孩在國外跟我太太一起生活,現在等於是重新找回跟小孩生活的感覺,我非常珍惜也非常享受。回到一開始想到末日時我為什麼會考慮到小孩,也是因為小孩是疫情帶給我的生活最明顯的變化。對於今年的疫情我不能說是樂在其中,有許多人因為疫情失去了親友,但面對這個衝擊,對我來說是一個正面的改變契機。如果我之後回想今年一整年發生的種種事情,想到我的生命有所改變,我的小孩和我有機會重新聯繫起來,我可能會在回想時帶著一抹微笑。∞


✦✦✦同場加映:浩立の末日推薦清單✦✦✦

《長路》小說/電影/原聲帶

作者:戈馬克.麥卡錫

推薦原因:這部作品跟我想像中的末日情境很接近,兩人在灰暗的漫漫長路上走著,在故事中主角和他爸爸兩人一路上遭遇各種狀況,他們還是撐過去了。每次遇到這種充滿危機感的時刻,我就會想到這部電影的配樂,想到這部電影。

《雲圖》小說/電影/原聲帶

作者:大衛.米契爾

推薦原因:《雲圖》是一本徹底的末日小說,敘事手法與非常特別,故事編排的方式相當有特色,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各自也有著不同的文體跟主題,而末日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這本是我至今最愛的作品。我覺得末日就該是這種感覺,並不是一直恐懼或著灰暗,而是不同的情緒在互動中重新被整理。


撰稿|雲廷詣

訪談|雲廷詣、王盼希、賴亭妤

原文出處|侃侃 vol.7 末日指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