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学习笔记】#1. DAO的模型推衍

梔子榴槤
·
·
IPFS
·
去中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分布式/无中心的(distributed)组织,也没有绝对的中心层级式(hierarchical)组织。


关注基于 Blockchain 的相关衍生技术有一段时间了,最近借参加 Matters 组织的线上学习小组的机会,也来梳理一下我的想法。

如本周主讲人@張潔平 (分享內容 Google Slides) 一开始所说,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以乡村合作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组织、集资购买投资房、无中心领导人的社会运动等等,都可认为是一种DAO;而将DAO架设在 blockchain 上,是为量化及分配公共资源提供潜在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这个组织中获得价值。

我想先把这些抽象的概念放一边,用网约车(类似 Uber 那样的服务)的组织模型来推衍 DAO 的可行性及可能的制约。

我们讨论组织型态的时候,始终绕不开两个元素:参与者平台。平台在这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任何可以把参与者聚拢到一起的方式。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假定的平台是一个能为需要出行的人及时找到临时代步车的系统。参与者包括乘客与司机两种角色。他们参与到这个系统里来,因为它作为一个平台,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 提高市场供给量:司机与乘客都有更多匹配的可能性
  • 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仲介,避免供需双方产生纠纷

在网约车出现之前,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平台是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有雄厚的资本来购买足够多的车辆,并雇用足够多的司机来轮番开车。出租车公司还需要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提供良好的客服、建立口碑,以此来取得自己的公信力。因为大量的创业投入,出租车公司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力:司机每天工作多少小时,必须完成多少业绩,这些都是公司说了算。

再加上出租车这个产业对资本和政府关係的依赖,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两家出租车公司垄断这个市场,因此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议价能力都有限。公司老板和股东是这个由乘客与司机构成的网络的中心,也即是一种非常 hierarchical 的关系,与DAO相悖。

网约车的出现,一开始是打破了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在满足供给量和公信力的基础上,为乘客与司机都提供了价格透明、车源/客源可视化的选择。同时,由于网约车平台没有自己的车队,降低了有形资产的投入成本,且不需要安排协调员工出勤时间,也不需要监管司机的业绩,降低了管理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约车平台把有形资产维护成本和司机绩效管理下放给了每个将私家车注册到这个网约平台的个人。你愿意多跑路就可以挣更多。也就是说,网约车平台退出了作为司机雇主的存在,只当一个车源与客源的仲介平台,算是在去中心化上前进了一大步。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概念:去中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分布式/无中心的(distributed)组织,也没有绝对的中心层级式(hierarchical)组织。即使是一个极端 hierarchical 的组织——决策至上而下、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比如军队)——它若想成功执行任务,也需要设立下级向上级提供反馈、草根影响决策层的机制。反之亦然,即使是一个几乎人人平等的组织裡(比如社区互助小组)它若想成功运行,也需要几个愿意担责的人把志愿者组织起来,构建出一定的层级关系。所以从出租车到网约车,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从网约车再往未来前瞻,应该还能出现更进一步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

在去中心化过程中,网约车平台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去中心化的管理并不意味著去中心化的利润分配。网约车平台的成功依赖于大量的车主和乘客参与,形成规模效应;然而车主与乘客却并不参与利润分红,甚至可能会成为平台扩张的牺牲者。

比如,平台从这个车主与乘客构成的网络中赚得的剩余价值,可以用来研发自动驾驶代步车,逐渐挤压车主的利润空间。自动驾驶车固然是科技的进步,然而起初加入网约车平台为其赚得剩馀价值的车主不仅没有得到科技进步的福利,反而在这一资本积累、技术迭代的游戏中逐渐被取代。

这种平台挤压共创参与者的情况非常普遍。像QQ游戏、Apple Store、Spotify之类的平台,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参与者能自主发布自己的游戏/App/音乐并盈利,但它不仅可以设置种种条约来限制参与者的利益空间(Apple Store 为研发者设置的条款),甚至还可以投资研发自己的平台产品(QQ游戏抄袭自己平台上高人气游戏)、利用平台的黄金口岸为自己的产品宣传(Spotify 自己投资的 Podcasts),以此来驱逐最早为平台积聚出规模效应的参与者。

我想 blockchain 这里可以解决的问题是给早期参与者分发高价值token,起到类似期权或股权的作用。假设参与网约车的车主不仅仅赚得跑路费,还能获得代表其活跃程度的token,那么他们是不是就更能在技术革新的关头参与公司决策,变成主动的创投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参与者被平台淘汰的命运呢?

第一篇学习笔记,憋了快一周才写到这里。有很多想法看别人的文章时以为自己已经思考清楚,真正落笔写起来才感到吃力。梳理,输出,更新自己的想法,这也许正是写作的意义吧。明天又有新一周的线上学习会了,希望自己下周能够写得更顺畅一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