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攝影】我對張敬德先生的一個印象

何補齋
·
·
IPFS
·
 呵呵!老先生這可也沒說謊。就實話就可以把外國人嚇一大跳,也可算是為國爭光了!

  在和平東路和新生南路交會口附近的巷子中,曾經有一間「原亦藝術空間」,是一位專長於建築攝影的女攝影家開的(可惜,名字我忘了)。那地方可作為攝影展的場所,也會舉辦一些課程和講座,在我大四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四年,我到那兒聽過二個系列的演講。

  其中有一場的演講者是張敬德老師,非常親和有趣的一位老先生,論起輩份他算是郎靜山先生的師弟,當年好像也七十多歲了。他的本職是建築師,專長於建築攝影,有錢,有閒,有嗜好,有技術,十足令人羨慕的老人家。

  他在中國解放(淪陷)前待過北京,一系列北京舊城的攝影作品聞名一時,成名很早,現在這些作品當然更具有歷史影像的意義。

  他說,當時他們每個人都用最好的LEICA相機。

  我聞言大吃一驚,因為即使在今日,LEICA相機也是屬於一般人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在那二戰末中國的清苦環境,一台LEICA恐怕要值一棟樓房了,怎麼可能人人用LEICA?

  就在我張大的嘴巴還來不及閤起來的時候,老先生接著說,當時日本人打敗仗,急著逃命,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拿出來賣,LEICA相機就擺在地攤上求現,他老先生的LEICA就是日本人擺的地攤貨。聽完之後,著實叫我羨慕不已。

  老先生以建築師的身份從事建築攝影,可說是專業中的專業,對影像的品質及建築物呈現的比例,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所使用的器材當然也是最專業的四五相機。

  所謂四五相機,是指底片為四吋乘五吋的大型相機,底片是一張一張裝,照完一張就要換一次底片,和常見一次裝一卷36張底片的135相機,是大大的不同。這種大型相機絕大部分都是全手動的,鏡頭和機身之間以蛇腹相連,鏡頭可以做大幅度的移軸(SHIFT),以便矯正變形。對焦則是用上一大塊的毛玻璃對焦屏,通常攝影師必需罩著一塊黑布,把外頭的光線遮住,好看清楚毛玻璃上的影像,對好焦之後,再裝上底片照相。簡單來說,就和一些老電影、老卡通(比方說《小英的故事》)中,攝影師必需扛著一個大木箱子,架著腳架照相的情況差不多啦!

  老先生說:他應邀至建築師公會教建築攝影,學生都是高收入的建築師,也是攝影的初學者。他認為既然是要學專業的建築攝影,不必從一三五小相機開始學,最好直接就用四五相機來學。於是乎在當年一套十多萬元的德國林好夫四五相機,那一班的學員一買就是二十多套,買到代理商都缺貨。

  更有趣的是,這個貴族攝影班的外拍課程,是老先生帶隊赴歐洲旅遊,拍攝歐洲的經典建築。老先生說,有一次在義大利的大教堂前,二十多架四五相機一字排開,老先生一一指導如何拍攝,引來不少路人圍觀。有一位外國的小姐看老先生是老師,忍不住問他:「老先生,看你們用這麼專業的相機,一定都是很專業的攝影家吧!」只見老先生呵呵一笑說道:「沒有,沒有,我們台灣的攝影初學者,就是用這種相機。」

  呵呵!老先生這可也沒說謊。就實話就可以把外國人嚇一大跳,也可算是為國爭光了!

補記:

  這篇文章之初稿最早寫於2003年,那時是在「PChome個人新聞台」(這個平台居然還在!!!)。後來轉到Blogger,是2007年1月24日的事情。同年10月4日晚上,文章下有一則留言,是張敬德先生的孫女寫的。茲轉錄於此,作為紀念:

你好

我是張敬德老師的孫女

爺爺在星期一(10/1)時候過去了

擺脫了他長達七年為中風所苦所受的種種折磨

無意間Google看到了你的文章

又更一層的認識了我的爺爺

沒想到在這裡得到了更寶貴的資訊

謝謝你

也希望你繼續把對攝影的熱情化作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何補齋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