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

正宜
·
·
IPFS
·
沒有人想要被過去絆住,只能重複在無意識的傷害模式裡。作者金允那分享她過去的傷痛,對那些同樣心靈飽受痛苦的讀者,傳遞著一個訊息 : 是什麼使她能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

這是一本讀了會讓人心裡變得柔軟的書。作者金允那是一位心理輔導專家,她用這本書來寫自己的故事,那些在她的生命裡經歷過的傷痛。

走上心理輔導這個專業,作者或許也是懷抱著想要幫助自己從過去的傷痛中得到治癒的努力吧 ! 這本書沒有SOP,也沒有生硬的理論,更多的是你會看見寫下這些文字背後那個受苦的靈魂。

金允那是一個醫治別人心傷的人,這本書在描寫的是她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在處理自己的心傷。

我覺得她的故事給我一種盼望,我們不需要完美,或者是完全的健全,才能夠給予別人需要的幫助。有的時候,即使我們仍然在困難的泥淖中,卻仍然可能給予別人幫助與安慰。

作者發現自己在遇到工作夥伴離開時,內心會湧現不合比例的憤怒與焦慮,而這個情緒的過度反應,其實是從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的傷痛而來。媽媽離家出走後曾經在上學的時間突然出現,答應會等她中午放學回來,但是當她回到家時,卻發現母親已經不在,這是她最後一次看見她。

"終於,期待已久的下課鐘響了。我第一個從教室裏頭逃出來,強忍著快要嘔吐般的 急促呼吸,一刻也不停歇地直往家裡奔出。「媽媽!」

啊,母親不在。

「果然是騙人的。」"

當時所感到的強烈的被欺騙與被遺棄感,在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在她長大以後,或許也可以有十足的理由,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法再信任他人的人,但是她卻不願意選擇這個劇本。

當她還小的時候,沒有辦法阻止母親的離開,也沒有辦法阻止父親的酒癮和暴力,無法拒絕因為家裡財務出了狀況,流離失所的痛苦。但是她還是可以決定,將來的人生,要以什麼樣的劇本走下去。

但只是單純的「忘掉過去」,一味地往前走,是行不通的,

那些過去的傷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在那個假裝堅強的外殼底下,遲早會破裂開來。

喜歡這本書,因為我讀到作者對自己內在情緒感受的誠實態度。長大以後,親生母親曾經透過管道想要聯絡她,但是她在自己的感覺整理好之前,不強迫自己見母親。

等到過了幾個月,心情比較平和了,她才安排與親生母親見面。見面的時候,她利用機會把自己幾十年來所受的委屈宣洩出來。也許這些話在母親聽起來像是在對她的指責。「反正事情都過去了,妳現在不也好好的長大成人了嗎?應該至少要感謝母親把妳生下來吧?」不知道會不會有人這樣評論她:「再講過去的事有什麼用呢?」

作者並沒有強迫自己饒恕母親,因為饒恕如果是一個強加的義務,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只會使人的內心更加扭曲。饒恕是一個珍貴的禮物,是當一個人有能力負擔的起的時候才有辦法給予的。

我在想我們有多少時候,因為覺得必須要原諒,迫於外在內在的壓力,告訴自己必須饒恕,因為這是一件對的事情。但是我們勉強給出這個禮物,卻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在透支的人。

所有的傷癒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旅程從傾聽內在的聲音開始。如果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身體告訴他餓了或渴了,不去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他很快就會倒下死亡。但我們很多人或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是這樣長久地霸凌心靈的健康。

應該要說出來的

這是書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標題。作者在一個用黏土進行藝術治療的課程中,回顧了自己與爸爸之間的關係,腦中浮現父親曾經自殺未遂的景象,而與輔導老師有一段對話:

"[爸爸,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什麼要那樣對我?我真的很害怕啊!很怕連爸爸都把我拋下。]

[原來妳感到了憤怒。]

[對........我從來不曾說出口,因為覺得說出來是不對的。]

[當時那個孩子一定很辛苦吧。還有什麼想說的話嗎?]

[爸爸那時候痛苦到難以忍受吧.........我當時年紀小還不能體會,對我來說太難理解了,爸爸您當時很孤單吧...........我好想念您。]"

父親已經過世,所以這些話再也沒有辦法對爸爸說,成為累積在心裡的愧疚感和傷痛。如果那那時候能好好聽爸爸說話,他就不會那麼孤獨和痛苦了吧。

到此為止就好

這是書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另一個標題。過去的傷害需要被照顧、被處理,才能夠漸漸消逝。然而還有另一種情形是,我們也有可能太過認同自己的受害者身分,而不斷地擴大渲染所發生的事。人的記憶力本來就是不可靠的,因為我們不只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存在。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對人的認知,都不可避免的含有許多主觀的編造在裡面。試試和朋友看完一場電影,對電影情節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演繹了,更何況是留存在記憶的洪流裡許多年前的一個片段呢 ? 從傷痛裡走出來,需要謙卑。承認那只是「自己的故事」而已,我們不可能同時為原告又為法官。

於是,在內在對話當中,告訴自己 : 到這裡為止,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若不是我們決心相信有不同於過去的未來可能發生,我們就會沉浸在自己編造的無窮迴旋的劇本裡,只是擔心失去主角的角色。

沒有人想要被過去絆住,重複在無意識的傷害模式裡。作者金允那分享她過去的傷痛,對那些同樣心靈飽受痛苦的讀者傳遞著一個訊息 : 是什麼使她能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在她的成長背景中,沒有人教她如何去愛,為何她仍然能夠去愛 ? 她說,最大的關鍵點是在「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相信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相信「現在的這個世界不是全部」,在她從事心理輔導多年的經驗裡,她發現有某樣東西的存在,能使那些在艱困環境中的孩子,有辦法不被環境壓垮,仍然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心裡都有一個信念 : 現在的這一切不是全部,只要往前走就會不同、

原來往前走之前妳需要先了解現在的這個自己。需要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不同的自己,手拉著手,一起往前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正宜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花磚的故事—1920年代的浪漫

遺忘之屋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